心理學關鍵詞:凡勃倫效應
一位禪師為了啟發他的徒弟,給了他一塊很大、很漂亮的石頭,讓他拿到菜市場去賣,並囑咐:“不要賣掉它,隻是試著賣。注意觀察,多問一些人,然後隻要告訴我在蔬菜市場它能賣多少錢就可以了。”
於是,徒弟去了菜市場。許多人看著石頭想:它可作很好的小擺件,我們的孩子可以玩,或者我們可以把它當作秤砣。於是他們出了價,但隻不過幾個小硬幣。徒弟拿著石頭回來,對禪師說:“它最多隻能賣幾個硬幣。”
師父說:“現在你去黃金市場,問問那兒的人能給出什麼價,但是不要賣掉它。”從黃金市場回來,徒弟很高興地說:“太棒了!他們樂意出1000塊錢。”
師父說:“現在你再去珠寶市場那兒,低於50萬不要賣掉。”他去了珠寶市場那兒,沒想到珠寶商們竟然樂意出5萬塊錢。徒弟記著師父的話,不賣,商人繼續抬高價格——他們出到10萬。徒弟還是不賣,商人又把價抬到了20萬……30萬!徒弟還是不賣。但他心裏想的是:這些人瘋了!最後,商人竟然出到50萬要買那塊石頭。
我們拋開故事的虛構性,在現實生活中應該也會見到類似的情景:款式、皮質差不多的一雙皮鞋,在普通的鞋店賣60元,而一旦進入大商場的櫃台,就要賣到幾百元並且還是會有人買。“天價”月餅、“天價”口紅等往往也能在市場上走俏。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之所以占有財物,其真正動機在於獲得榮譽,實現歧視性對比。價格高的商品意味著權勢、地位、榮譽和成功,而購買價格高的商品是一種炫耀性消費,能讓人產生優越感。也正因此,商家在做廣告時,會用“貴得有‘理’”這樣的說法,暗示自己的昂貴商品代表著“高品質”的生活。不僅有錢人如此,目前,炫耀性的消費方式也已經波及了並不富裕的人群,甚至這一人群對昂貴的商品更為熱衷,因為他們更急於擺脫“貧困”的標簽,借昂貴的物質消費來使自己獲得他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