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關鍵詞:崇洋
小張的一位朋友籌辦婚事,買了一台63厘米的進口彩電。小張問他,現在國產彩電質量也不錯,為什麼還要多花上千元買進口的呢?他說,同事們都買進口彩電,我買國產的臉上不光彩。
相信生活中類似的事例不在少數。中國已經進入洋貨時代,這是不爭的事實。有時候很多東西隻要是舶來品而不是國產貨就會備受青睞。在中國,這種消費心態曾將麥當勞、肯德基等西式快餐抬升至全民仰視的地位。雖然現在這兩種快餐已經撤退到了僅對青年學生和兒童尚存巨大吸引力的位置。但總的來說,洋貨在中國還是會被人高看一眼。
一塊瑞士的“歐米茄”手表曾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尚;一台“日立”牌電視機,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人炫耀的資本;一輛“BENZ”車,又成了當今無數年輕人追求的目標。……
在“崇洋”的消費心理作用下,便有了“從洋”廣告的誕生與存在的空間。所以,你可以看到非常多的產品都是“進口”品牌,例如在90年代初期“VCD”異常火爆的時候,所有的“VCD”機芯宣傳都是SONY和飛利浦的。
為了滿足消費者“從洋”的心態,企業在注冊時就特意到國外“注冊”,然後回到中國便成為“海歸”。在這個崇洋媚外的心態作祟下,許多企業的電視廣告和平麵廣告就不得不傳播自己的國際背景、國際研發、國際技術、國際銷售、國際服務等。
另外,超市中琳琅滿目的進口食品中,也不乏有一些利用包裝和文字故弄玄虛的國產食品,並因此而“身價倍增”。比如兩種類似的啤酒,起了洋名的就要貴50%。但盡管如此,“假洋貨”還是受到部分消費者的青睞。商家其實利用了消費者的“從洋”心理。
因此,提醒廣大消費者,購買商品時,應認真查看其包裝上的中文標簽,認真甄別其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再決定是否購買,不要盲目選擇。而且,“洋貨”也未必就是好貨,例如一些“洋垃圾”服裝,就是說從國外走私或以進口原材料為名而進入國內的一些舊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