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小財心態”引導意外消費(1 / 1)

心理學關鍵詞:小財心態

不知從何時起,社會上越來越多的雜誌選擇出示每本單價,而不是年訂購價,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這是因為,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會給我們帶來兩種不同的心態。例如一年1095元與一天3元雖是同一個意思,但帶給人的感覺卻有所不同。購買心態在受到單本訂購價的刺激以後,我們就會將這筆錢看成是微不足道的小錢,就會把它當作小財對待。那麼這筆錢就很難逃脫被輕易消費的命運了。

事實上,確有一項報告證實,較之出示年訂購價,出示每本單價能夠提高10%~40%的訂購率。采用相同原理進行促銷的還有健康保險廣告,這些廣告中經常會出現“一天××元,就能擺脫所有的擔心”等說辭。因為保險機構知道,如果人們第一眼看到的是健康保險的總額,勢必會覺得這是“一大筆錢”,會因此產生一些負擔;但如果把這一價格以“日”為單位,重新組織、展示的話,人們就會認為這隻是一筆“小財”,隻是在自動售貨機上買一杯咖啡的錢而已。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人們能真實感受到這種“小財心態”的影響力。在實驗中,研究人員讓參與者們回答:假設公司準備為某救護隊捐款,你願意捐一年嗎?同時他們將參與者分成兩組,並向他們各自展示了一種條件:其一,年捐款365元;其二,每日捐款1元。

那麼,究竟哪種條件下的參與者會更多呢?結果顯示,在“年總額心態”條件下,隻有30%的人表示願意捐款;而在“日心態”條件下,則有52%的人表示了捐款意向。其實這和參與者有無愛心沒有太大關係,關鍵還在於他們的小財心態被激發了出來,從而引導著他們去做好事罷了。

小財心態有時會引導我們從善,但有時也會引導我們進行意外消費。例如,某周刊雜誌創刊之初,為激發讀者購買欲望,向公眾表示:為慶祝本刊誕世,希望讀者能夠依據自身意願對周刊定價做出提議。大家不妨設想一下,當你被問及“每本定價為多少,才會有勇氣訂閱”時,你會寫多少?而問及年訂閱價時,你又會寫多少?

如果心態無足輕重,如果在你心中已經認定了“一年的訂購價”,那麼無論引導你進入何種心態,你都會寫下相同的價格。但事實上,我們的答案卻與此大相徑庭:以年訂閱價為標準計算,人們在被問及每本(每周)訂閱價時寫出的價格,幾乎是年訂閱價的兩倍之多。這就是“每本心態條件”誘發了小財心態的產生。

因此,那些巧舌如簧的銷售員,總是想盡一切辦法去激發消費者們的小財心態。信用卡分期付款式銷售,利用的就是這一原理。麵對這種現象,若想成為一個聰明的消費者,我們必須具備“將小財心態轉換為總額心態”的人生智慧。

當然,將錢稱之為“小財”的習慣也未必都是不可取的。隻要我們能夠聰明、合理地利用小財,同樣可以帶給自己一個“長久的滿意”。也就是說,當我們麵對有意義的事情時,如果能以“一生一次”的心態,將那筆錢看得輕一些,或許我們就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