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麵說到了鳩摩智的武功心法和內力,下麵說說鳩摩智何許人也在天龍裏扮演了什麼角色,還有虛竹蕭峰段譽都在天龍裏代表了什麼。鳩摩智-鳩摩智值此武林大會聖火令傳承之際,似又有番僧欲行不軌。幸我錦衣衛威武,布下天羅地網,嚴陣以待,終使一幹逆賊不敢輕舉妄動。翌日,聖火令傳遞圓滿成功。幸甚!
話說這番僧頭領,可是大有來頭,其便是赫赫有名的吐蕃國師鳩摩智。太祖初年,鳩摩智因一己之私,率門下眾人借道天竺反出吐蕃,投奔魔教玉羅刹。雖我教主宅心仁厚,屢有恩賜。然此人賊心不死,乃於四年一屆之萬國武林大會召開之際,受玉羅刹之命重出江湖,縱容門下弟子聚眾滋事,為害一方,禍及無辜.幸我將士威武,六扇門精銳盡出,集結五百高手,刹那間便大敗魔教眾人,救蒼生於苦海。快哉!
百年來,江湖傳言:若得聖火令,即可稱霸武林,一統江湖.西域蠻夷皆是覬覦已久此番聖火令重出江湖,,一幫宵小無不磨刀霍霍,蠢蠢欲動.勢必在江湖再起一陣血雨腥風.有道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啊!
雖君子易欺,然此事禍及無辜,草菅人命,殊為可惡.故我教上下人神共憤,皆曰:是可忍,孰不可,教主宜速做決斷,救我教子民於水火。
想我教主雄才大略,文成武德,更曾封疆為吐蕃都護府都督,其赫赫威名,幾可與王老將軍之於安息都護府之名相提並論,。他日若能奮起神勇,率領正道中人,除魔衛道,則一統江湖,指日可待。而那妖僧不過雞鳴狗盜之雄爾,手下一幹亡命之徒,烏合之眾,俱不足道哉!然其年逾古稀,卻色厲內茬,尤做困獸之鬥,蚍蜉撼樹,何故?蓋因昔日投入魔教,玉羅刹所助甚多,今以此要挾,,不得已為其傀儡.悲哉!古人雲:不可食嗟來之食,誠不欺餘也!
憶及至此,其人心中必定有所悔悟,若當年盡忠於太祖,盡力於我教,今時今日也必為分舵舵主,雖非鳳頭,卻也是一方霸主,無拘無束,何其快哉!.而今,卻是寄人籬下,仰人鼻息,手下不足萬,座輦不足百,出入無儀仗.更有西域蠻夷,指手畫腳,呼來喝去,雖心有不甘,卻又莫敢不從.嗚呼唉哉,其人定然是悔不當初啊!
佛謁有雲: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鳩摩智參佛多年,怎生如此看不破?
眾生皆有佛性
眾佛皆有魔性
一念成佛
一念成魔
放下屠刀
回頭是岸
免去身後阿鼻地獄之苦
善哉善哉!!!
清明之際,沐浴更衣,撮土為香,遙拜先祖:願天佑吾族!
金庸一貫尊重別人的宗教信仰,但他筆下的宗教人士,倒不是一律是好人,鳩摩智就是一個很有趣味的例子。
“大輪法王”鳩摩智是吐蕃國的護國法王,既然為法“王”,地位自是尊貴無比,他的尊貴,是以很具體的方法表現出來的,首先,他的隨身用具,無一不是極盡華貴,到天龍寺去要脅人交出“六脈神劍”譜,書信竟是銀字金箋,精工鑲嵌,本身就是珍貴的工藝品一件。他用來裝慕容博抄錄的少林絕技抄本的盒子,又是黃金打造的小箱,這人的金子未免太多了。
用具奢華,他個人亦詞藻華麗,吐屬高雅,配合尊貴身分。最重要的是,他既是“法”王,必定懂得高深佛法才相稱。鳩摩智果然“寶相莊嚴”,他“布衣芒鞋,臉上神采飛揚,隱隱似有寶光流動,便如明珠寶玉,自然生輝”,使人看不一會,便生出“欽仰親近之意”。
他表演“拈花指”,“隻見他右手拇指和食指輕輕搭住,似是拈住了一朵鮮花一般,臉露微笑,左手五指向右輕彈……但見他出指輕柔無比,左手每一次彈出,都像是要彈去右手鮮花上的露珠,卻又生怕震落了花瓣,臉上則始終慈和微笑,顯得深有會心。”暗含“拈花微笑”之意,何其情雅柔和。
他對佛法,博學精深,一進門便道出了枯榮大師所參枯禪的來曆;其實他不但博學精深,根本就是聰明之極,領悟力奇高。
但是金庸越把他的外表談吐學識描述得如何令人敬服,就越能襯托出他“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一切富麗堂煌的包裝之下,鳩摩智是個不折不扣的貪婪卑鄙的人。他口口聲聲說要討到六脈神劍的劍譜,完全是為了憶故人情,但事實上,他的目標是以這本劍譜,去換取到“還施水閣”閱覽更多武功書籍的利益。他已得到了少林七十二絕技,還貪圖更多,金庸小說之中,對武功最貪心的人非他莫屬。《神雕俠侶》的金輪法王是鳩摩智的前身,但鳩摩智比他更金玉其外,因此也顯得更虛偽。
正如他的本門武功“火焰刀”,雖然無色無相,貌似不著痕跡,而那如火的欲望卻無時無刻地侵蝕著他。身為方外高士,卻托名“國師”,涉足政治,目的還是名利二字。他去天龍寺暗騙明奪六脈神劍未遂,就憑著一點蛛絲馬跡,發現了六脈高僧中的本塵就是大理天子保定帝,於是立刻改變計劃,挾持保定帝“赴吐蕃一敘”,這明顯是為了在吐蕃可汗駕前邀功。後來又幫著他徒弟,吐蕃的宗讚王子到西夏求親。為了這個所謂的徒弟,鳩摩智徹底撕破的麵皮,連伏擊這種不要臉的事也幹出來了,可見他對於名利是多麼熱衷。
關於天龍八部中的人物,讀者總喜歡與天龍八部這八種神道相互對照,有種說法是鳩摩智對應的是迦樓羅,是一種大鳥,翅有種種莊嚴寶色,頭上有一個大瘤,是如意珠,此鳥鳴聲悲苦,以龍為食。舊說部中說嶽飛是“大鵬金翅鳥”投胎轉世,迦樓羅就是大鵬金翅鳥,它每天要吃一個龍及五百條小龍。到它命終時,諸龍吐毒,無法再吃,於是上下翻飛七次,飛到金剛輪山頂上命終。因為它一生以龍為食物,體內積蓄毒氣極多,臨死時毒發**。肉身燒去後隻餘一心,作純青琉璃色。這一切和鳩摩智都非常吻合,“以龍為食”對應著他與段譽一般共認段譽對應的是龍之間的恩恩怨怨;“在金剛輪山頂上命終”既反襯他在枯井底得道,也對應著他後來在大雪山大輪寺圓寂;“臨死時毒發**”對應著他誤修少林七十二絕技後走火入魔;“肉身燒去隻餘一心,作純青琉璃色”對應他舍棄舊我,重拾本心。天龍八部這八種神道精怪,各有奇特個性和神通,雖是人間之外的眾生,卻也有塵世的歡喜和悲苦。這部小說裏沒有神道精怪,隻是借用這個佛經名詞,以象征一些現世人物,就象《水滸》中有母夜叉孫二娘、摩雲金翅歐鵬。
天眾的代表,是蕭峰。蕭峰在整部書裏給人的感覺就是“如天神一般”,無論是身材、相貌、氣質、還是武功、人品、性格。另外,蕭峰其實是書中第一主角,與天神的首領地位一致。釋名中說“天神的壽命終了之後,也是要死的。天神臨死之前有五種征狀: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汗出、不樂本座,這就是所謂‘天人五衰’,是天神最大的悲哀。”蕭峰雖然如天神一般神武,但還是不免英年早逝,他的悲哀雖然與天神不同,但卻都是最令人扼腕的。蕭峰不但是天神,還是天眾中的首領——帝釋天。
龍眾的代表,是段譽。八部以天眾、龍眾最為重要,段譽是第二主角,可當這一位置。段譽是大理皇帝,在中國人眼裏,皇帝就是龍;古印度對龍的尊敬,也與段譽王子身份受人尊崇一致;龍王自幼向佛,這和段譽也一致。另外,大理曆代皇帝出家都在“天龍寺”,這足以證明大理皇帝與龍的關係,也暗指了段譽的“龍神”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