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似乎巧合的是,7月份高盛鼓吹油價衝高150美元、遠期衝高200美元的論調,這是將手中的倉位脫手的前奏。”事實果不其然,國際油價在8月份一直下跌,到了9月份更是跌到100美元以下。恩道爾認為,麥凱恩和奧巴馬背後都有石油集團存在。他舉證說,麥凱恩的外交政策顧問是亨利·基辛格,而奧巴馬則是洛克菲勒集團的代言人。因此,有充分理由認為麥凱恩是石油利益集團的盟友。站在布什和麥凱恩背後的是同一批人--美國的“軍工-石油複合體”。奧巴馬正因為看到了麥凱恩和布什的這一共同特點,才在競選演說中經常提出:“我們不能讓約翰·麥凱恩有機會繼續總統布什的第三個任期。”9月21日,《紐約時報》又報道說,如果麥凱恩在大選中勝出,威廉·蒂蒙斯和約翰·雷曼可能將在新總統當選至就職期間領導過渡團隊。這兩人皆非等閑之輩,前者是活躍在華盛頓政界的著名說客,客戶包括美國石油業協會和美國第二大住房抵押貸款機構“房地美”;後者在裏根任總統時出任海軍部長。麥凱恩陣營又一次露出濃厚的“軍工-石油”底色。
布什政府已向國會緊急申請7000億美元撥款來挽救這些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羅伯特·穆勒稱聯邦調查局試圖確定這些金融機構中是否有人應為提供“錯誤信息”負責。“基廷醜聞”的情節看上去與2008年9月華爾街爆發的金融危機以及美國政府動用納稅人的血汗拯救市場有異曲同工之處。奧巴馬的競選經理普羅菲說:“這聽起來是否很熟悉?麥凱恩陣營一直避談這起醜聞,可是這同現在的危機有那麼多相似之處。麥凱恩涉及基廷事件的曆史是有重大意義的,選民有權知道事實,並了解麥凱恩的判斷有多麼差勁。”奧巴馬陣營還開通了一個網站(KeatingEconomics。com),專門曝光麥凱恩陷入的“基廷醜聞”案的來龍去脈。麥凱恩的競選助手拿了“房地美”50萬美元2008年7月,美國媒體報道說,美國最大的兩家住房抵押貸款擔保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在過去10年花費近2億美元遊說重要政客。這些“說客”中就包括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的競選經理裏克·戴維斯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陣營的吉姆·約翰遜等。裏克·戴維斯曾經通過其掌控的公司從“房地美”收受了約50萬美元現金。近年來裏克每個月還以房產聯合會主席的身份領取3 ̄3.5萬美元的報酬,而房產聯合會事實上是受“房地美”和“房利美”兩家公司控製的。裏克並沒有為“房地美”做過什麼工作,隻是2006年10月為該公司的高級雇員做過一次演講,後來就每個月從該公司領取1.5萬美元的薪酬。當麥凱恩宣布代表共和黨競選美國總統後,裏克離開了自己的公司,但作為事實上的公司所有者,他仍然持有這家公司的大量股份。“軟錢”美國總統選舉實質上是電視大戰,電視大戰就是廣告大戰,廣告大戰實際上就是燒錢比賽,燒錢比賽有賴於籌款比賽,因此近年來美國的總統大選中,候選人的競選花費一次比一次高。1996年總統大選花了4.8億美元,2000年這個數字是6.5億,2004年超過10億美元,2008年大選,到7月底花費就已經超過10億了。有錢人資助政客,政客當選後為有錢人服務,這就是美國民主的部分事實。1872年格蘭特參選總統時,有個“大款”一口氣捐了一大筆錢,足夠支付競選開支的四分之一。1972年美國出台《聯邦競選法案》,不但捐款人必須公開姓名和數額,而且捐款數額也有了明確規定:每人每次給某個候選人捐款不能超過1000美元(2002年調整為2000美元,隨通脹而浮動,2008年為2300美元)。政治行動委員會的集體捐款也有了限額。但是選舉中的不公平是不可能徹底消除的,一方麵,就算有2300美元的捐款限額,有錢人可能頂著2300美元捐,而且可以發動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一起捐,而窮人要麼捐不起,要麼隻能捐個幾十塊表示一下心意;另一方麵,雖然對捐款數目有了限製,但有錢人往往通過做議題廣告“曲線”操縱選舉,這就是所謂的“軟錢”。“軟錢”是指那些捐給政黨而不是候選人、用於推銷某個候選人的政策而不是直接推銷候選人的捐款。
他說:“似乎巧合的是,7月份高盛鼓吹油價衝高150美元、遠期衝高200美元的論調,這是將手中的倉位脫手的前奏。”事實果不其然,國際油價在8月份一直下跌,到了9月份更是跌到100美元以下。恩道爾認為,麥凱恩和奧巴馬背後都有石油集團存在。他舉證說,麥凱恩的外交政策顧問是亨利·基辛格,而奧巴馬則是洛克菲勒集團的代言人。因此,有充分理由認為麥凱恩是石油利益集團的盟友。站在布什和麥凱恩背後的是同一批人--美國的“軍工-石油複合體”。奧巴馬正因為看到了麥凱恩和布什的這一共同特點,才在競選演說中經常提出:“我們不能讓約翰·麥凱恩有機會繼續總統布什的第三個任期。”9月21日,《紐約時報》又報道說,如果麥凱恩在大選中勝出,威廉·蒂蒙斯和約翰·雷曼可能將在新總統當選至就職期間領導過渡團隊。這兩人皆非等閑之輩,前者是活躍在華盛頓政界的著名說客,客戶包括美國石油業協會和美國第二大住房抵押貸款機構“房地美”;後者在裏根任總統時出任海軍部長。麥凱恩陣營又一次露出濃厚的“軍工-石油”底色。
布什政府已向國會緊急申請7000億美元撥款來挽救這些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羅伯特·穆勒稱聯邦調查局試圖確定這些金融機構中是否有人應為提供“錯誤信息”負責。“基廷醜聞”的情節看上去與2008年9月華爾街爆發的金融危機以及美國政府動用納稅人的血汗拯救市場有異曲同工之處。奧巴馬的競選經理普羅菲說:“這聽起來是否很熟悉?麥凱恩陣營一直避談這起醜聞,可是這同現在的危機有那麼多相似之處。麥凱恩涉及基廷事件的曆史是有重大意義的,選民有權知道事實,並了解麥凱恩的判斷有多麼差勁。”奧巴馬陣營還開通了一個網站(KeatingEconomics。com),專門曝光麥凱恩陷入的“基廷醜聞”案的來龍去脈。麥凱恩的競選助手拿了“房地美”50萬美元2008年7月,美國媒體報道說,美國最大的兩家住房抵押貸款擔保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在過去10年花費近2億美元遊說重要政客。這些“說客”中就包括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的競選經理裏克·戴維斯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陣營的吉姆·約翰遜等。裏克·戴維斯曾經通過其掌控的公司從“房地美”收受了約50萬美元現金。近年來裏克每個月還以房產聯合會主席的身份領取3 ̄3.5萬美元的報酬,而房產聯合會事實上是受“房地美”和“房利美”兩家公司控製的。裏克並沒有為“房地美”做過什麼工作,隻是2006年10月為該公司的高級雇員做過一次演講,後來就每個月從該公司領取1.5萬美元的薪酬。當麥凱恩宣布代表共和黨競選美國總統後,裏克離開了自己的公司,但作為事實上的公司所有者,他仍然持有這家公司的大量股份。“軟錢”美國總統選舉實質上是電視大戰,電視大戰就是廣告大戰,廣告大戰實際上就是燒錢比賽,燒錢比賽有賴於籌款比賽,因此近年來美國的總統大選中,候選人的競選花費一次比一次高。1996年總統大選花了4.8億美元,2000年這個數字是6.5億,2004年超過10億美元,2008年大選,到7月底花費就已經超過10億了。有錢人資助政客,政客當選後為有錢人服務,這就是美國民主的部分事實。1872年格蘭特參選總統時,有個“大款”一口氣捐了一大筆錢,足夠支付競選開支的四分之一。1972年美國出台《聯邦競選法案》,不但捐款人必須公開姓名和數額,而且捐款數額也有了明確規定:每人每次給某個候選人捐款不能超過1000美元(2002年調整為2000美元,隨通脹而浮動,2008年為2300美元)。政治行動委員會的集體捐款也有了限額。但是選舉中的不公平是不可能徹底消除的,一方麵,就算有2300美元的捐款限額,有錢人可能頂著2300美元捐,而且可以發動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一起捐,而窮人要麼捐不起,要麼隻能捐個幾十塊表示一下心意;另一方麵,雖然對捐款數目有了限製,但有錢人往往通過做議題廣告“曲線”操縱選舉,這就是所謂的“軟錢”。“軟錢”是指那些捐給政黨而不是候選人、用於推銷某個候選人的政策而不是直接推銷候選人的捐款。
他說:“似乎巧合的是,7月份高盛鼓吹油價衝高150美元、遠期衝高200美元的論調,這是將手中的倉位脫手的前奏。”事實果不其然,國際油價在8月份一直下跌,到了9月份更是跌到100美元以下。恩道爾認為,麥凱恩和奧巴馬背後都有石油集團存在。他舉證說,麥凱恩的外交政策顧問是亨利·基辛格,而奧巴馬則是洛克菲勒集團的代言人。因此,有充分理由認為麥凱恩是石油利益集團的盟友。站在布什和麥凱恩背後的是同一批人--美國的“軍工-石油複合體”。奧巴馬正因為看到了麥凱恩和布什的這一共同特點,才在競選演說中經常提出:“我們不能讓約翰·麥凱恩有機會繼續總統布什的第三個任期。”9月21日,《紐約時報》又報道說,如果麥凱恩在大選中勝出,威廉·蒂蒙斯和約翰·雷曼可能將在新總統當選至就職期間領導過渡團隊。這兩人皆非等閑之輩,前者是活躍在華盛頓政界的著名說客,客戶包括美國石油業協會和美國第二大住房抵押貸款機構“房地美”;後者在裏根任總統時出任海軍部長。麥凱恩陣營又一次露出濃厚的“軍工-石油”底色。
布什政府已向國會緊急申請7000億美元撥款來挽救這些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羅伯特·穆勒稱聯邦調查局試圖確定這些金融機構中是否有人應為提供“錯誤信息”負責。“基廷醜聞”的情節看上去與2008年9月華爾街爆發的金融危機以及美國政府動用納稅人的血汗拯救市場有異曲同工之處。奧巴馬的競選經理普羅菲說:“這聽起來是否很熟悉?麥凱恩陣營一直避談這起醜聞,可是這同現在的危機有那麼多相似之處。麥凱恩涉及基廷事件的曆史是有重大意義的,選民有權知道事實,並了解麥凱恩的判斷有多麼差勁。”奧巴馬陣營還開通了一個網站(KeatingEconomics。com),專門曝光麥凱恩陷入的“基廷醜聞”案的來龍去脈。麥凱恩的競選助手拿了“房地美”50萬美元2008年7月,美國媒體報道說,美國最大的兩家住房抵押貸款擔保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在過去10年花費近2億美元遊說重要政客。這些“說客”中就包括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的競選經理裏克·戴維斯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陣營的吉姆·約翰遜等。裏克·戴維斯曾經通過其掌控的公司從“房地美”收受了約50萬美元現金。近年來裏克每個月還以房產聯合會主席的身份領取3 ̄3.5萬美元的報酬,而房產聯合會事實上是受“房地美”和“房利美”兩家公司控製的。裏克並沒有為“房地美”做過什麼工作,隻是2006年10月為該公司的高級雇員做過一次演講,後來就每個月從該公司領取1.5萬美元的薪酬。當麥凱恩宣布代表共和黨競選美國總統後,裏克離開了自己的公司,但作為事實上的公司所有者,他仍然持有這家公司的大量股份。“軟錢”美國總統選舉實質上是電視大戰,電視大戰就是廣告大戰,廣告大戰實際上就是燒錢比賽,燒錢比賽有賴於籌款比賽,因此近年來美國的總統大選中,候選人的競選花費一次比一次高。1996年總統大選花了4.8億美元,2000年這個數字是6.5億,2004年超過10億美元,2008年大選,到7月底花費就已經超過10億了。有錢人資助政客,政客當選後為有錢人服務,這就是美國民主的部分事實。1872年格蘭特參選總統時,有個“大款”一口氣捐了一大筆錢,足夠支付競選開支的四分之一。1972年美國出台《聯邦競選法案》,不但捐款人必須公開姓名和數額,而且捐款數額也有了明確規定:每人每次給某個候選人捐款不能超過1000美元(2002年調整為2000美元,隨通脹而浮動,2008年為2300美元)。政治行動委員會的集體捐款也有了限額。但是選舉中的不公平是不可能徹底消除的,一方麵,就算有2300美元的捐款限額,有錢人可能頂著2300美元捐,而且可以發動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一起捐,而窮人要麼捐不起,要麼隻能捐個幾十塊表示一下心意;另一方麵,雖然對捐款數目有了限製,但有錢人往往通過做議題廣告“曲線”操縱選舉,這就是所謂的“軟錢”。“軟錢”是指那些捐給政黨而不是候選人、用於推銷某個候選人的政策而不是直接推銷候選人的捐款。
他說:“似乎巧合的是,7月份高盛鼓吹油價衝高150美元、遠期衝高200美元的論調,這是將手中的倉位脫手的前奏。”事實果不其然,國際油價在8月份一直下跌,到了9月份更是跌到100美元以下。恩道爾認為,麥凱恩和奧巴馬背後都有石油集團存在。他舉證說,麥凱恩的外交政策顧問是亨利·基辛格,而奧巴馬則是洛克菲勒集團的代言人。因此,有充分理由認為麥凱恩是石油利益集團的盟友。站在布什和麥凱恩背後的是同一批人--美國的“軍工-石油複合體”。奧巴馬正因為看到了麥凱恩和布什的這一共同特點,才在競選演說中經常提出:“我們不能讓約翰·麥凱恩有機會繼續總統布什的第三個任期。”9月21日,《紐約時報》又報道說,如果麥凱恩在大選中勝出,威廉·蒂蒙斯和約翰·雷曼可能將在新總統當選至就職期間領導過渡團隊。這兩人皆非等閑之輩,前者是活躍在華盛頓政界的著名說客,客戶包括美國石油業協會和美國第二大住房抵押貸款機構“房地美”;後者在裏根任總統時出任海軍部長。麥凱恩陣營又一次露出濃厚的“軍工-石油”底色。
布什政府已向國會緊急申請7000億美元撥款來挽救這些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羅伯特·穆勒稱聯邦調查局試圖確定這些金融機構中是否有人應為提供“錯誤信息”負責。“基廷醜聞”的情節看上去與2008年9月華爾街爆發的金融危機以及美國政府動用納稅人的血汗拯救市場有異曲同工之處。奧巴馬的競選經理普羅菲說:“這聽起來是否很熟悉?麥凱恩陣營一直避談這起醜聞,可是這同現在的危機有那麼多相似之處。麥凱恩涉及基廷事件的曆史是有重大意義的,選民有權知道事實,並了解麥凱恩的判斷有多麼差勁。”奧巴馬陣營還開通了一個網站(KeatingEconomics。com),專門曝光麥凱恩陷入的“基廷醜聞”案的來龍去脈。麥凱恩的競選助手拿了“房地美”50萬美元2008年7月,美國媒體報道說,美國最大的兩家住房抵押貸款擔保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在過去10年花費近2億美元遊說重要政客。這些“說客”中就包括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的競選經理裏克·戴維斯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陣營的吉姆·約翰遜等。裏克·戴維斯曾經通過其掌控的公司從“房地美”收受了約50萬美元現金。近年來裏克每個月還以房產聯合會主席的身份領取3 ̄3.5萬美元的報酬,而房產聯合會事實上是受“房地美”和“房利美”兩家公司控製的。裏克並沒有為“房地美”做過什麼工作,隻是2006年10月為該公司的高級雇員做過一次演講,後來就每個月從該公司領取1.5萬美元的薪酬。當麥凱恩宣布代表共和黨競選美國總統後,裏克離開了自己的公司,但作為事實上的公司所有者,他仍然持有這家公司的大量股份。“軟錢”美國總統選舉實質上是電視大戰,電視大戰就是廣告大戰,廣告大戰實際上就是燒錢比賽,燒錢比賽有賴於籌款比賽,因此近年來美國的總統大選中,候選人的競選花費一次比一次高。1996年總統大選花了4.8億美元,2000年這個數字是6.5億,2004年超過10億美元,2008年大選,到7月底花費就已經超過10億了。有錢人資助政客,政客當選後為有錢人服務,這就是美國民主的部分事實。1872年格蘭特參選總統時,有個“大款”一口氣捐了一大筆錢,足夠支付競選開支的四分之一。1972年美國出台《聯邦競選法案》,不但捐款人必須公開姓名和數額,而且捐款數額也有了明確規定:每人每次給某個候選人捐款不能超過1000美元(2002年調整為2000美元,隨通脹而浮動,2008年為2300美元)。政治行動委員會的集體捐款也有了限額。但是選舉中的不公平是不可能徹底消除的,一方麵,就算有2300美元的捐款限額,有錢人可能頂著2300美元捐,而且可以發動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一起捐,而窮人要麼捐不起,要麼隻能捐個幾十塊表示一下心意;另一方麵,雖然對捐款數目有了限製,但有錢人往往通過做議題廣告“曲線”操縱選舉,這就是所謂的“軟錢”。“軟錢”是指那些捐給政黨而不是候選人、用於推銷某個候選人的政策而不是直接推銷候選人的捐款。
他說:“似乎巧合的是,7月份高盛鼓吹油價衝高150美元、遠期衝高200美元的論調,這是將手中的倉位脫手的前奏。”事實果不其然,國際油價在8月份一直下跌,到了9月份更是跌到100美元以下。恩道爾認為,麥凱恩和奧巴馬背後都有石油集團存在。他舉證說,麥凱恩的外交政策顧問是亨利·基辛格,而奧巴馬則是洛克菲勒集團的代言人。因此,有充分理由認為麥凱恩是石油利益集團的盟友。站在布什和麥凱恩背後的是同一批人--美國的“軍工-石油複合體”。奧巴馬正因為看到了麥凱恩和布什的這一共同特點,才在競選演說中經常提出:“我們不能讓約翰·麥凱恩有機會繼續總統布什的第三個任期。”9月21日,《紐約時報》又報道說,如果麥凱恩在大選中勝出,威廉·蒂蒙斯和約翰·雷曼可能將在新總統當選至就職期間領導過渡團隊。這兩人皆非等閑之輩,前者是活躍在華盛頓政界的著名說客,客戶包括美國石油業協會和美國第二大住房抵押貸款機構“房地美”;後者在裏根任總統時出任海軍部長。麥凱恩陣營又一次露出濃厚的“軍工-石油”底色。
布什政府已向國會緊急申請7000億美元撥款來挽救這些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羅伯特·穆勒稱聯邦調查局試圖確定這些金融機構中是否有人應為提供“錯誤信息”負責。“基廷醜聞”的情節看上去與2008年9月華爾街爆發的金融危機以及美國政府動用納稅人的血汗拯救市場有異曲同工之處。奧巴馬的競選經理普羅菲說:“這聽起來是否很熟悉?麥凱恩陣營一直避談這起醜聞,可是這同現在的危機有那麼多相似之處。麥凱恩涉及基廷事件的曆史是有重大意義的,選民有權知道事實,並了解麥凱恩的判斷有多麼差勁。”奧巴馬陣營還開通了一個網站(KeatingEconomics。com),專門曝光麥凱恩陷入的“基廷醜聞”案的來龍去脈。麥凱恩的競選助手拿了“房地美”50萬美元2008年7月,美國媒體報道說,美國最大的兩家住房抵押貸款擔保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在過去10年花費近2億美元遊說重要政客。這些“說客”中就包括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的競選經理裏克·戴維斯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陣營的吉姆·約翰遜等。裏克·戴維斯曾經通過其掌控的公司從“房地美”收受了約50萬美元現金。近年來裏克每個月還以房產聯合會主席的身份領取3 ̄3.5萬美元的報酬,而房產聯合會事實上是受“房地美”和“房利美”兩家公司控製的。裏克並沒有為“房地美”做過什麼工作,隻是2006年10月為該公司的高級雇員做過一次演講,後來就每個月從該公司領取1.5萬美元的薪酬。當麥凱恩宣布代表共和黨競選美國總統後,裏克離開了自己的公司,但作為事實上的公司所有者,他仍然持有這家公司的大量股份。“軟錢”美國總統選舉實質上是電視大戰,電視大戰就是廣告大戰,廣告大戰實際上就是燒錢比賽,燒錢比賽有賴於籌款比賽,因此近年來美國的總統大選中,候選人的競選花費一次比一次高。1996年總統大選花了4.8億美元,2000年這個數字是6.5億,2004年超過10億美元,2008年大選,到7月底花費就已經超過10億了。有錢人資助政客,政客當選後為有錢人服務,這就是美國民主的部分事實。1872年格蘭特參選總統時,有個“大款”一口氣捐了一大筆錢,足夠支付競選開支的四分之一。1972年美國出台《聯邦競選法案》,不但捐款人必須公開姓名和數額,而且捐款數額也有了明確規定:每人每次給某個候選人捐款不能超過1000美元(2002年調整為2000美元,隨通脹而浮動,2008年為2300美元)。政治行動委員會的集體捐款也有了限額。但是選舉中的不公平是不可能徹底消除的,一方麵,就算有2300美元的捐款限額,有錢人可能頂著2300美元捐,而且可以發動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一起捐,而窮人要麼捐不起,要麼隻能捐個幾十塊表示一下心意;另一方麵,雖然對捐款數目有了限製,但有錢人往往通過做議題廣告“曲線”操縱選舉,這就是所謂的“軟錢”。“軟錢”是指那些捐給政黨而不是候選人、用於推銷某個候選人的政策而不是直接推銷候選人的捐款。
他說:“似乎巧合的是,7月份高盛鼓吹油價衝高150美元、遠期衝高200美元的論調,這是將手中的倉位脫手的前奏。”事實果不其然,國際油價在8月份一直下跌,到了9月份更是跌到100美元以下。恩道爾認為,麥凱恩和奧巴馬背後都有石油集團存在。他舉證說,麥凱恩的外交政策顧問是亨利·基辛格,而奧巴馬則是洛克菲勒集團的代言人。因此,有充分理由認為麥凱恩是石油利益集團的盟友。站在布什和麥凱恩背後的是同一批人--美國的“軍工-石油複合體”。奧巴馬正因為看到了麥凱恩和布什的這一共同特點,才在競選演說中經常提出:“我們不能讓約翰·麥凱恩有機會繼續總統布什的第三個任期。”9月21日,《紐約時報》又報道說,如果麥凱恩在大選中勝出,威廉·蒂蒙斯和約翰·雷曼可能將在新總統當選至就職期間領導過渡團隊。這兩人皆非等閑之輩,前者是活躍在華盛頓政界的著名說客,客戶包括美國石油業協會和美國第二大住房抵押貸款機構“房地美”;後者在裏根任總統時出任海軍部長。麥凱恩陣營又一次露出濃厚的“軍工-石油”底色。
布什政府已向國會緊急申請7000億美元撥款來挽救這些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羅伯特·穆勒稱聯邦調查局試圖確定這些金融機構中是否有人應為提供“錯誤信息”負責。“基廷醜聞”的情節看上去與2008年9月華爾街爆發的金融危機以及美國政府動用納稅人的血汗拯救市場有異曲同工之處。奧巴馬的競選經理普羅菲說:“這聽起來是否很熟悉?麥凱恩陣營一直避談這起醜聞,可是這同現在的危機有那麼多相似之處。麥凱恩涉及基廷事件的曆史是有重大意義的,選民有權知道事實,並了解麥凱恩的判斷有多麼差勁。”奧巴馬陣營還開通了一個網站(KeatingEconomics。com),專門曝光麥凱恩陷入的“基廷醜聞”案的來龍去脈。麥凱恩的競選助手拿了“房地美”50萬美元2008年7月,美國媒體報道說,美國最大的兩家住房抵押貸款擔保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在過去10年花費近2億美元遊說重要政客。這些“說客”中就包括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的競選經理裏克·戴維斯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陣營的吉姆·約翰遜等。裏克·戴維斯曾經通過其掌控的公司從“房地美”收受了約50萬美元現金。近年來裏克每個月還以房產聯合會主席的身份領取3 ̄3.5萬美元的報酬,而房產聯合會事實上是受“房地美”和“房利美”兩家公司控製的。裏克並沒有為“房地美”做過什麼工作,隻是2006年10月為該公司的高級雇員做過一次演講,後來就每個月從該公司領取1.5萬美元的薪酬。當麥凱恩宣布代表共和黨競選美國總統後,裏克離開了自己的公司,但作為事實上的公司所有者,他仍然持有這家公司的大量股份。“軟錢”美國總統選舉實質上是電視大戰,電視大戰就是廣告大戰,廣告大戰實際上就是燒錢比賽,燒錢比賽有賴於籌款比賽,因此近年來美國的總統大選中,候選人的競選花費一次比一次高。1996年總統大選花了4.8億美元,2000年這個數字是6.5億,2004年超過10億美元,2008年大選,到7月底花費就已經超過10億了。有錢人資助政客,政客當選後為有錢人服務,這就是美國民主的部分事實。1872年格蘭特參選總統時,有個“大款”一口氣捐了一大筆錢,足夠支付競選開支的四分之一。1972年美國出台《聯邦競選法案》,不但捐款人必須公開姓名和數額,而且捐款數額也有了明確規定:每人每次給某個候選人捐款不能超過1000美元(2002年調整為2000美元,隨通脹而浮動,2008年為2300美元)。政治行動委員會的集體捐款也有了限額。但是選舉中的不公平是不可能徹底消除的,一方麵,就算有2300美元的捐款限額,有錢人可能頂著2300美元捐,而且可以發動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一起捐,而窮人要麼捐不起,要麼隻能捐個幾十塊表示一下心意;另一方麵,雖然對捐款數目有了限製,但有錢人往往通過做議題廣告“曲線”操縱選舉,這就是所謂的“軟錢”。“軟錢”是指那些捐給政黨而不是候選人、用於推銷某個候選人的政策而不是直接推銷候選人的捐款。
他說:“似乎巧合的是,7月份高盛鼓吹油價衝高150美元、遠期衝高200美元的論調,這是將手中的倉位脫手的前奏。”事實果不其然,國際油價在8月份一直下跌,到了9月份更是跌到100美元以下。恩道爾認為,麥凱恩和奧巴馬背後都有石油集團存在。他舉證說,麥凱恩的外交政策顧問是亨利·基辛格,而奧巴馬則是洛克菲勒集團的代言人。因此,有充分理由認為麥凱恩是石油利益集團的盟友。站在布什和麥凱恩背後的是同一批人--美國的“軍工-石油複合體”。奧巴馬正因為看到了麥凱恩和布什的這一共同特點,才在競選演說中經常提出:“我們不能讓約翰·麥凱恩有機會繼續總統布什的第三個任期。”9月21日,《紐約時報》又報道說,如果麥凱恩在大選中勝出,威廉·蒂蒙斯和約翰·雷曼可能將在新總統當選至就職期間領導過渡團隊。這兩人皆非等閑之輩,前者是活躍在華盛頓政界的著名說客,客戶包括美國石油業協會和美國第二大住房抵押貸款機構“房地美”;後者在裏根任總統時出任海軍部長。麥凱恩陣營又一次露出濃厚的“軍工-石油”底色。
布什政府已向國會緊急申請7000億美元撥款來挽救這些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羅伯特·穆勒稱聯邦調查局試圖確定這些金融機構中是否有人應為提供“錯誤信息”負責。“基廷醜聞”的情節看上去與2008年9月華爾街爆發的金融危機以及美國政府動用納稅人的血汗拯救市場有異曲同工之處。奧巴馬的競選經理普羅菲說:“這聽起來是否很熟悉?麥凱恩陣營一直避談這起醜聞,可是這同現在的危機有那麼多相似之處。麥凱恩涉及基廷事件的曆史是有重大意義的,選民有權知道事實,並了解麥凱恩的判斷有多麼差勁。”奧巴馬陣營還開通了一個網站(KeatingEconomics。com),專門曝光麥凱恩陷入的“基廷醜聞”案的來龍去脈。麥凱恩的競選助手拿了“房地美”50萬美元2008年7月,美國媒體報道說,美國最大的兩家住房抵押貸款擔保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在過去10年花費近2億美元遊說重要政客。這些“說客”中就包括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的競選經理裏克·戴維斯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陣營的吉姆·約翰遜等。裏克·戴維斯曾經通過其掌控的公司從“房地美”收受了約50萬美元現金。近年來裏克每個月還以房產聯合會主席的身份領取3 ̄3.5萬美元的報酬,而房產聯合會事實上是受“房地美”和“房利美”兩家公司控製的。裏克並沒有為“房地美”做過什麼工作,隻是2006年10月為該公司的高級雇員做過一次演講,後來就每個月從該公司領取1.5萬美元的薪酬。當麥凱恩宣布代表共和黨競選美國總統後,裏克離開了自己的公司,但作為事實上的公司所有者,他仍然持有這家公司的大量股份。“軟錢”美國總統選舉實質上是電視大戰,電視大戰就是廣告大戰,廣告大戰實際上就是燒錢比賽,燒錢比賽有賴於籌款比賽,因此近年來美國的總統大選中,候選人的競選花費一次比一次高。1996年總統大選花了4.8億美元,2000年這個數字是6.5億,2004年超過10億美元,2008年大選,到7月底花費就已經超過10億了。有錢人資助政客,政客當選後為有錢人服務,這就是美國民主的部分事實。1872年格蘭特參選總統時,有個“大款”一口氣捐了一大筆錢,足夠支付競選開支的四分之一。1972年美國出台《聯邦競選法案》,不但捐款人必須公開姓名和數額,而且捐款數額也有了明確規定:每人每次給某個候選人捐款不能超過1000美元(2002年調整為2000美元,隨通脹而浮動,2008年為2300美元)。政治行動委員會的集體捐款也有了限額。但是選舉中的不公平是不可能徹底消除的,一方麵,就算有2300美元的捐款限額,有錢人可能頂著2300美元捐,而且可以發動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一起捐,而窮人要麼捐不起,要麼隻能捐個幾十塊表示一下心意;另一方麵,雖然對捐款數目有了限製,但有錢人往往通過做議題廣告“曲線”操縱選舉,這就是所謂的“軟錢”。“軟錢”是指那些捐給政黨而不是候選人、用於推銷某個候選人的政策而不是直接推銷候選人的捐款。
他說:“似乎巧合的是,7月份高盛鼓吹油價衝高150美元、遠期衝高200美元的論調,這是將手中的倉位脫手的前奏。”事實果不其然,國際油價在8月份一直下跌,到了9月份更是跌到100美元以下。恩道爾認為,麥凱恩和奧巴馬背後都有石油集團存在。他舉證說,麥凱恩的外交政策顧問是亨利·基辛格,而奧巴馬則是洛克菲勒集團的代言人。因此,有充分理由認為麥凱恩是石油利益集團的盟友。站在布什和麥凱恩背後的是同一批人--美國的“軍工-石油複合體”。奧巴馬正因為看到了麥凱恩和布什的這一共同特點,才在競選演說中經常提出:“我們不能讓約翰·麥凱恩有機會繼續總統布什的第三個任期。”9月21日,《紐約時報》又報道說,如果麥凱恩在大選中勝出,威廉·蒂蒙斯和約翰·雷曼可能將在新總統當選至就職期間領導過渡團隊。這兩人皆非等閑之輩,前者是活躍在華盛頓政界的著名說客,客戶包括美國石油業協會和美國第二大住房抵押貸款機構“房地美”;後者在裏根任總統時出任海軍部長。麥凱恩陣營又一次露出濃厚的“軍工-石油”底色。
布什政府已向國會緊急申請7000億美元撥款來挽救這些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羅伯特·穆勒稱聯邦調查局試圖確定這些金融機構中是否有人應為提供“錯誤信息”負責。“基廷醜聞”的情節看上去與2008年9月華爾街爆發的金融危機以及美國政府動用納稅人的血汗拯救市場有異曲同工之處。奧巴馬的競選經理普羅菲說:“這聽起來是否很熟悉?麥凱恩陣營一直避談這起醜聞,可是這同現在的危機有那麼多相似之處。麥凱恩涉及基廷事件的曆史是有重大意義的,選民有權知道事實,並了解麥凱恩的判斷有多麼差勁。”奧巴馬陣營還開通了一個網站(KeatingEconomics。com),專門曝光麥凱恩陷入的“基廷醜聞”案的來龍去脈。麥凱恩的競選助手拿了“房地美”50萬美元2008年7月,美國媒體報道說,美國最大的兩家住房抵押貸款擔保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在過去10年花費近2億美元遊說重要政客。這些“說客”中就包括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的競選經理裏克·戴維斯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陣營的吉姆·約翰遜等。裏克·戴維斯曾經通過其掌控的公司從“房地美”收受了約50萬美元現金。近年來裏克每個月還以房產聯合會主席的身份領取3 ̄3.5萬美元的報酬,而房產聯合會事實上是受“房地美”和“房利美”兩家公司控製的。裏克並沒有為“房地美”做過什麼工作,隻是2006年10月為該公司的高級雇員做過一次演講,後來就每個月從該公司領取1.5萬美元的薪酬。當麥凱恩宣布代表共和黨競選美國總統後,裏克離開了自己的公司,但作為事實上的公司所有者,他仍然持有這家公司的大量股份。“軟錢”美國總統選舉實質上是電視大戰,電視大戰就是廣告大戰,廣告大戰實際上就是燒錢比賽,燒錢比賽有賴於籌款比賽,因此近年來美國的總統大選中,候選人的競選花費一次比一次高。1996年總統大選花了4.8億美元,2000年這個數字是6.5億,2004年超過10億美元,2008年大選,到7月底花費就已經超過10億了。有錢人資助政客,政客當選後為有錢人服務,這就是美國民主的部分事實。1872年格蘭特參選總統時,有個“大款”一口氣捐了一大筆錢,足夠支付競選開支的四分之一。1972年美國出台《聯邦競選法案》,不但捐款人必須公開姓名和數額,而且捐款數額也有了明確規定:每人每次給某個候選人捐款不能超過1000美元(2002年調整為2000美元,隨通脹而浮動,2008年為2300美元)。政治行動委員會的集體捐款也有了限額。但是選舉中的不公平是不可能徹底消除的,一方麵,就算有2300美元的捐款限額,有錢人可能頂著2300美元捐,而且可以發動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一起捐,而窮人要麼捐不起,要麼隻能捐個幾十塊表示一下心意;另一方麵,雖然對捐款數目有了限製,但有錢人往往通過做議題廣告“曲線”操縱選舉,這就是所謂的“軟錢”。“軟錢”是指那些捐給政黨而不是候選人、用於推銷某個候選人的政策而不是直接推銷候選人的捐款。
他說:“似乎巧合的是,7月份高盛鼓吹油價衝高150美元、遠期衝高200美元的論調,這是將手中的倉位脫手的前奏。”事實果不其然,國際油價在8月份一直下跌,到了9月份更是跌到100美元以下。恩道爾認為,麥凱恩和奧巴馬背後都有石油集團存在。他舉證說,麥凱恩的外交政策顧問是亨利·基辛格,而奧巴馬則是洛克菲勒集團的代言人。因此,有充分理由認為麥凱恩是石油利益集團的盟友。站在布什和麥凱恩背後的是同一批人--美國的“軍工-石油複合體”。奧巴馬正因為看到了麥凱恩和布什的這一共同特點,才在競選演說中經常提出:“我們不能讓約翰·麥凱恩有機會繼續總統布什的第三個任期。”9月21日,《紐約時報》又報道說,如果麥凱恩在大選中勝出,威廉·蒂蒙斯和約翰·雷曼可能將在新總統當選至就職期間領導過渡團隊。這兩人皆非等閑之輩,前者是活躍在華盛頓政界的著名說客,客戶包括美國石油業協會和美國第二大住房抵押貸款機構“房地美”;後者在裏根任總統時出任海軍部長。麥凱恩陣營又一次露出濃厚的“軍工-石油”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