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基廷醜聞”2008年10月6日,在麥凱恩陣營唆使副總統候選人佩林率先強化對奧巴馬的人身攻擊的情況下,佩林指奧巴馬和恐怖分子“稱兄道弟”。奧巴馬陣營立即做出反擊,通過電郵發出一段長達13分鍾的紀錄片。錄像內容提及麥凱恩在1989-1991年間一直被公權機關追查的一樁政治醜聞,並稱這是“一窺麥凱恩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窗口”。麥凱恩於1980年和第二任妻子辛迪結婚後曾經為嶽父打過一段時間工,這一時期,麥凱恩結識了銀行家查爾斯·基廷(CharlesKeating)、地產商法弗和保羅,他們都是亞利桑那州著名的共和黨保守派成員。這些朋友決心培養麥凱恩成為即將退休的國會議員約翰·羅德的繼任者。1982-1987年間,麥凱恩共收下基廷以及基廷在林肯儲蓄信貸銀行(LincolnSavingsandLoan)中的合夥人捐獻的大約11.2萬美元的政治獻金,並多次搭乘基廷的私人飛機旅行。當時這家林肯儲蓄信貸銀行是查爾斯·基廷的美洲大陸公司(AmericanContinentalCorporation)的旗下機構。1986年4月,麥凱恩的妻子和嶽父向基廷擁有的一家購物中心投資了359100美元。麥凱恩家人和保姆還從基廷處報銷了至少9次旅行費用,有時候還免費搭乘大陸航空的班機。1987年5月24日,麥凱恩在自己的參議員辦公室裏會見了基廷。在基廷的要求下,麥凱恩與其他4名國會議員在1987年曾與聯邦住房貸款委員會(FederalHomeLoanBanksBoard)主席埃德溫·葛瑞(EdwinJ。Gray)至少見了兩次麵,目的是為基廷遊說,以便阻止政府接管林肯儲蓄信貸銀行。但是,司法人員揭露了林肯儲蓄信貸合作社存在涉及11億美元的欺詐行為。聯邦政府最後對基廷提起訴訟,指控他掏空林肯儲蓄信貸銀行的儲蓄挪作私用和投入政治捐款。在得知基廷的林肯儲蓄信貸銀行發生問題後,麥凱恩趕緊支付了所有的空中航程費用,一共高達13433美元。基廷隨後被判坐牢,美國政府當時不得不撥款拯救這場信貸危機。在對5位參與遊說的參議員進行調查後,麥凱恩由於為基廷出麵幹預聯邦管製機構和行為失察,遭到參議院風紀委員會的譴責;但是麥凱恩被認定無罪,隻是被參議院道德委員會指責在此事上做出了“不明智的判斷”。同時受賄的還有另外4名議員,他們當時都受到了參議院的調查。“基廷醜聞”爆發後,麥凱恩被扣上臭名昭著的“基廷五人組”的帽子,聲譽大受損失,政治前途險些葬送。麥凱恩開發布會向選民鄭重道歉,並表示今後絕對清廉、絕不與遊說客來往。亞利桑那州選民看他一副很誠懇的樣子,也就原諒了他,繼續選他當參議員。在麥凱恩的回憶錄中,他坦言基廷事件是他一生都難以抹去的恥辱。後來麥凱恩非常強調和重視原則和道德,並把它們作為自己堅持不懈追求的目標之一。但說歸說,時間一久,麥凱恩照樣跟說客打交道。在2008年美國大選最關鍵的時刻,美國聯邦調查局開始調查“房利美”、“房地美”、雷曼兄弟以及美國國際集團這4家金融機構是否存在抵押貸款欺詐行為,此次調查的重點是這些金融機構和它們的主管。
這種“間接選舉捐款”之所以引起爭議,是因為人們認為它為利益集團操縱選舉結果提供了良機,從而破壞了選舉的公正性。2002年《兩黨選舉改革法案》旨在消除“軟錢”的影響,但“軟錢”想方設法變成“更軟的錢”。直接支持某位候選人的廣告不許做了,但是批評某位候選人的廣告是法律無法禁止的。借批評自己不喜歡的候選人就可以間接支持自己喜歡的候選人。為什麼不取消私人籌款,直接使用公款競選呢?像澳大利亞、西班牙、墨西哥和很多蘇東國家都主要依賴公款競選。美國也有公款競選製度,隻不過它是“自願選項”。候選人可以選擇使用公款,但前提是接受公款的開銷總額有限製(2008年大選是8400萬美元);也可以選擇自己籌款,這是不存在總額限製的。2008年大選中,本來支持公款競選的奧巴馬後來決定放棄公款,而麥凱恩決定使用公款。這是因為自發自願為奧巴馬捐款的窮人、年輕人和網民實在太多,奧巴馬盛情難卻。根據奧巴馬陣營公布的2008年6月的籌款記錄,其獲贈捐款中有65%來自於小於200美元的小額捐款,而麥凱恩的這一比例隻有33%。有人認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奧巴馬的競選代表了民主選舉的真意:千千萬萬普普通通的人,在給民主競選提供動力。”“站在布什和麥凱恩背後的是同一批人”理解石油是理解美國的一個前提,石油的生產、交易和銷售的整個流程是控製在由少數金融寡頭和石油巨頭組成的聯盟手裏的,這個聯盟的最大目標是將利潤最大化。《石油戰爭》一書的作者,德國經濟學家威廉·恩道爾強調:“石油價格完全是被華爾街和得克薩斯操縱的”;“我們過去的一個世紀是靠石油在發展經濟;過去一個世紀的戰爭史就是英美金融和石油集團爭奪石油資源的曆史;同樣,石油政治正在決定著世界新秩序。”在美國總統大選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的時候,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加強對原油期貨市場監管的新聞不斷衝擊著市場上的投資者對國際油價走勢的判斷。在一次接受中國《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的過程中,針對國際油價炒作問題,恩道爾詳細分析了油價與美國大選的關係、麥凱恩背後的石油力量、高盛怎樣利用CFTC監管漏洞進行投機、CFTC加強監管的前景等。他認為,美國大選前油價會繼續下跌,以便為共和黨的候選人助選。他說:“美國選民的主力是那些擁有車並在乎油價高低的人。自從油價上漲以來,很多美國人在加油站裏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盯著加油費用數字表看。到現在,油價已經是影響投票風向的重要因素。如果油價和天然氣價格繼續高漲,那將對共和黨繼續執政極為不利。因此,布什總統在華爾街的盟友,比如高盛,加上他在得克薩斯的盟友,比如美孚,他們聯手通過散布信息操縱油價,使油價從7月中期開始回落。”“等到大選一結束,石油巨頭們立刻會把油價再次抬上去。比如,按照高盛此前的預期,在年底的時候漲到150美元。”恩道爾認為,美國政府對原油期貨的監管是不力的。這使得基金在炒作原油方麵有很大空間,也給了高盛這樣的金融大鱷很大機會。
他說:“似乎巧合的是,7月份高盛鼓吹油價衝高150美元、遠期衝高200美元的論調,這是將手中的倉位脫手的前奏。”事實果不其然,國際油價在8月份一直下跌,到了9月份更是跌到100美元以下。恩道爾認為,麥凱恩和奧巴馬背後都有石油集團存在。他舉證說,麥凱恩的外交政策顧問是亨利·基辛格,而奧巴馬則是洛克菲勒集團的代言人。因此,有充分理由認為麥凱恩是石油利益集團的盟友。站在布什和麥凱恩背後的是同一批人--美國的“軍工-石油複合體”。奧巴馬正因為看到了麥凱恩和布什的這一共同特點,才在競選演說中經常提出:“我們不能讓約翰·麥凱恩有機會繼續總統布什的第三個任期。”9月21日,《紐約時報》又報道說,如果麥凱恩在大選中勝出,威廉·蒂蒙斯和約翰·雷曼可能將在新總統當選至就職期間領導過渡團隊。這兩人皆非等閑之輩,前者是活躍在華盛頓政界的著名說客,客戶包括美國石油業協會和美國第二大住房抵押貸款機構“房地美”;後者在裏根任總統時出任海軍部長。麥凱恩陣營又一次露出濃厚的“軍工-石油”底色。
布什政府已向國會緊急申請7000億美元撥款來挽救這些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羅伯特·穆勒稱聯邦調查局試圖確定這些金融機構中是否有人應為提供“錯誤信息”負責。“基廷醜聞”的情節看上去與2008年9月華爾街爆發的金融危機以及美國政府動用納稅人的血汗拯救市場有異曲同工之處。奧巴馬的競選經理普羅菲說:“這聽起來是否很熟悉?麥凱恩陣營一直避談這起醜聞,可是這同現在的危機有那麼多相似之處。麥凱恩涉及基廷事件的曆史是有重大意義的,選民有權知道事實,並了解麥凱恩的判斷有多麼差勁。”奧巴馬陣營還開通了一個網站(KeatingEconomics。com),專門曝光麥凱恩陷入的“基廷醜聞”案的來龍去脈。麥凱恩的競選助手拿了“房地美”50萬美元2008年7月,美國媒體報道說,美國最大的兩家住房抵押貸款擔保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在過去10年花費近2億美元遊說重要政客。這些“說客”中就包括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的競選經理裏克·戴維斯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陣營的吉姆·約翰遜等。裏克·戴維斯曾經通過其掌控的公司從“房地美”收受了約50萬美元現金。近年來裏克每個月還以房產聯合會主席的身份領取3 ̄3.5萬美元的報酬,而房產聯合會事實上是受“房地美”和“房利美”兩家公司控製的。裏克並沒有為“房地美”做過什麼工作,隻是2006年10月為該公司的高級雇員做過一次演講,後來就每個月從該公司領取1.5萬美元的薪酬。當麥凱恩宣布代表共和黨競選美國總統後,裏克離開了自己的公司,但作為事實上的公司所有者,他仍然持有這家公司的大量股份。“軟錢”美國總統選舉實質上是電視大戰,電視大戰就是廣告大戰,廣告大戰實際上就是燒錢比賽,燒錢比賽有賴於籌款比賽,因此近年來美國的總統大選中,候選人的競選花費一次比一次高。1996年總統大選花了4.8億美元,2000年這個數字是6.5億,2004年超過10億美元,2008年大選,到7月底花費就已經超過10億了。有錢人資助政客,政客當選後為有錢人服務,這就是美國民主的部分事實。1872年格蘭特參選總統時,有個“大款”一口氣捐了一大筆錢,足夠支付競選開支的四分之一。1972年美國出台《聯邦競選法案》,不但捐款人必須公開姓名和數額,而且捐款數額也有了明確規定:每人每次給某個候選人捐款不能超過1000美元(2002年調整為2000美元,隨通脹而浮動,2008年為2300美元)。政治行動委員會的集體捐款也有了限額。但是選舉中的不公平是不可能徹底消除的,一方麵,就算有2300美元的捐款限額,有錢人可能頂著2300美元捐,而且可以發動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一起捐,而窮人要麼捐不起,要麼隻能捐個幾十塊表示一下心意;另一方麵,雖然對捐款數目有了限製,但有錢人往往通過做議題廣告“曲線”操縱選舉,這就是所謂的“軟錢”。“軟錢”是指那些捐給政黨而不是候選人、用於推銷某個候選人的政策而不是直接推銷候選人的捐款。
他說:“似乎巧合的是,7月份高盛鼓吹油價衝高150美元、遠期衝高200美元的論調,這是將手中的倉位脫手的前奏。”事實果不其然,國際油價在8月份一直下跌,到了9月份更是跌到100美元以下。恩道爾認為,麥凱恩和奧巴馬背後都有石油集團存在。他舉證說,麥凱恩的外交政策顧問是亨利·基辛格,而奧巴馬則是洛克菲勒集團的代言人。因此,有充分理由認為麥凱恩是石油利益集團的盟友。站在布什和麥凱恩背後的是同一批人--美國的“軍工-石油複合體”。奧巴馬正因為看到了麥凱恩和布什的這一共同特點,才在競選演說中經常提出:“我們不能讓約翰·麥凱恩有機會繼續總統布什的第三個任期。”9月21日,《紐約時報》又報道說,如果麥凱恩在大選中勝出,威廉·蒂蒙斯和約翰·雷曼可能將在新總統當選至就職期間領導過渡團隊。這兩人皆非等閑之輩,前者是活躍在華盛頓政界的著名說客,客戶包括美國石油業協會和美國第二大住房抵押貸款機構“房地美”;後者在裏根任總統時出任海軍部長。麥凱恩陣營又一次露出濃厚的“軍工-石油”底色。
布什政府已向國會緊急申請7000億美元撥款來挽救這些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羅伯特·穆勒稱聯邦調查局試圖確定這些金融機構中是否有人應為提供“錯誤信息”負責。“基廷醜聞”的情節看上去與2008年9月華爾街爆發的金融危機以及美國政府動用納稅人的血汗拯救市場有異曲同工之處。奧巴馬的競選經理普羅菲說:“這聽起來是否很熟悉?麥凱恩陣營一直避談這起醜聞,可是這同現在的危機有那麼多相似之處。麥凱恩涉及基廷事件的曆史是有重大意義的,選民有權知道事實,並了解麥凱恩的判斷有多麼差勁。”奧巴馬陣營還開通了一個網站(KeatingEconomics。com),專門曝光麥凱恩陷入的“基廷醜聞”案的來龍去脈。麥凱恩的競選助手拿了“房地美”50萬美元2008年7月,美國媒體報道說,美國最大的兩家住房抵押貸款擔保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在過去10年花費近2億美元遊說重要政客。這些“說客”中就包括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的競選經理裏克·戴維斯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陣營的吉姆·約翰遜等。裏克·戴維斯曾經通過其掌控的公司從“房地美”收受了約50萬美元現金。近年來裏克每個月還以房產聯合會主席的身份領取3 ̄3.5萬美元的報酬,而房產聯合會事實上是受“房地美”和“房利美”兩家公司控製的。裏克並沒有為“房地美”做過什麼工作,隻是2006年10月為該公司的高級雇員做過一次演講,後來就每個月從該公司領取1.5萬美元的薪酬。當麥凱恩宣布代表共和黨競選美國總統後,裏克離開了自己的公司,但作為事實上的公司所有者,他仍然持有這家公司的大量股份。“軟錢”美國總統選舉實質上是電視大戰,電視大戰就是廣告大戰,廣告大戰實際上就是燒錢比賽,燒錢比賽有賴於籌款比賽,因此近年來美國的總統大選中,候選人的競選花費一次比一次高。1996年總統大選花了4.8億美元,2000年這個數字是6.5億,2004年超過10億美元,2008年大選,到7月底花費就已經超過10億了。有錢人資助政客,政客當選後為有錢人服務,這就是美國民主的部分事實。1872年格蘭特參選總統時,有個“大款”一口氣捐了一大筆錢,足夠支付競選開支的四分之一。1972年美國出台《聯邦競選法案》,不但捐款人必須公開姓名和數額,而且捐款數額也有了明確規定:每人每次給某個候選人捐款不能超過1000美元(2002年調整為2000美元,隨通脹而浮動,2008年為2300美元)。政治行動委員會的集體捐款也有了限額。但是選舉中的不公平是不可能徹底消除的,一方麵,就算有2300美元的捐款限額,有錢人可能頂著2300美元捐,而且可以發動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一起捐,而窮人要麼捐不起,要麼隻能捐個幾十塊表示一下心意;另一方麵,雖然對捐款數目有了限製,但有錢人往往通過做議題廣告“曲線”操縱選舉,這就是所謂的“軟錢”。“軟錢”是指那些捐給政黨而不是候選人、用於推銷某個候選人的政策而不是直接推銷候選人的捐款。
他說:“似乎巧合的是,7月份高盛鼓吹油價衝高150美元、遠期衝高200美元的論調,這是將手中的倉位脫手的前奏。”事實果不其然,國際油價在8月份一直下跌,到了9月份更是跌到100美元以下。恩道爾認為,麥凱恩和奧巴馬背後都有石油集團存在。他舉證說,麥凱恩的外交政策顧問是亨利·基辛格,而奧巴馬則是洛克菲勒集團的代言人。因此,有充分理由認為麥凱恩是石油利益集團的盟友。站在布什和麥凱恩背後的是同一批人--美國的“軍工-石油複合體”。奧巴馬正因為看到了麥凱恩和布什的這一共同特點,才在競選演說中經常提出:“我們不能讓約翰·麥凱恩有機會繼續總統布什的第三個任期。”9月21日,《紐約時報》又報道說,如果麥凱恩在大選中勝出,威廉·蒂蒙斯和約翰·雷曼可能將在新總統當選至就職期間領導過渡團隊。這兩人皆非等閑之輩,前者是活躍在華盛頓政界的著名說客,客戶包括美國石油業協會和美國第二大住房抵押貸款機構“房地美”;後者在裏根任總統時出任海軍部長。麥凱恩陣營又一次露出濃厚的“軍工-石油”底色。
布什政府已向國會緊急申請7000億美元撥款來挽救這些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羅伯特·穆勒稱聯邦調查局試圖確定這些金融機構中是否有人應為提供“錯誤信息”負責。“基廷醜聞”的情節看上去與2008年9月華爾街爆發的金融危機以及美國政府動用納稅人的血汗拯救市場有異曲同工之處。奧巴馬的競選經理普羅菲說:“這聽起來是否很熟悉?麥凱恩陣營一直避談這起醜聞,可是這同現在的危機有那麼多相似之處。麥凱恩涉及基廷事件的曆史是有重大意義的,選民有權知道事實,並了解麥凱恩的判斷有多麼差勁。”奧巴馬陣營還開通了一個網站(KeatingEconomics。com),專門曝光麥凱恩陷入的“基廷醜聞”案的來龍去脈。麥凱恩的競選助手拿了“房地美”50萬美元2008年7月,美國媒體報道說,美國最大的兩家住房抵押貸款擔保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在過去10年花費近2億美元遊說重要政客。這些“說客”中就包括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的競選經理裏克·戴維斯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陣營的吉姆·約翰遜等。裏克·戴維斯曾經通過其掌控的公司從“房地美”收受了約50萬美元現金。近年來裏克每個月還以房產聯合會主席的身份領取3 ̄3.5萬美元的報酬,而房產聯合會事實上是受“房地美”和“房利美”兩家公司控製的。裏克並沒有為“房地美”做過什麼工作,隻是2006年10月為該公司的高級雇員做過一次演講,後來就每個月從該公司領取1.5萬美元的薪酬。當麥凱恩宣布代表共和黨競選美國總統後,裏克離開了自己的公司,但作為事實上的公司所有者,他仍然持有這家公司的大量股份。“軟錢”美國總統選舉實質上是電視大戰,電視大戰就是廣告大戰,廣告大戰實際上就是燒錢比賽,燒錢比賽有賴於籌款比賽,因此近年來美國的總統大選中,候選人的競選花費一次比一次高。1996年總統大選花了4.8億美元,2000年這個數字是6.5億,2004年超過10億美元,2008年大選,到7月底花費就已經超過10億了。有錢人資助政客,政客當選後為有錢人服務,這就是美國民主的部分事實。1872年格蘭特參選總統時,有個“大款”一口氣捐了一大筆錢,足夠支付競選開支的四分之一。1972年美國出台《聯邦競選法案》,不但捐款人必須公開姓名和數額,而且捐款數額也有了明確規定:每人每次給某個候選人捐款不能超過1000美元(2002年調整為2000美元,隨通脹而浮動,2008年為2300美元)。政治行動委員會的集體捐款也有了限額。但是選舉中的不公平是不可能徹底消除的,一方麵,就算有2300美元的捐款限額,有錢人可能頂著2300美元捐,而且可以發動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一起捐,而窮人要麼捐不起,要麼隻能捐個幾十塊表示一下心意;另一方麵,雖然對捐款數目有了限製,但有錢人往往通過做議題廣告“曲線”操縱選舉,這就是所謂的“軟錢”。“軟錢”是指那些捐給政黨而不是候選人、用於推銷某個候選人的政策而不是直接推銷候選人的捐款。
他說:“似乎巧合的是,7月份高盛鼓吹油價衝高150美元、遠期衝高200美元的論調,這是將手中的倉位脫手的前奏。”事實果不其然,國際油價在8月份一直下跌,到了9月份更是跌到100美元以下。恩道爾認為,麥凱恩和奧巴馬背後都有石油集團存在。他舉證說,麥凱恩的外交政策顧問是亨利·基辛格,而奧巴馬則是洛克菲勒集團的代言人。因此,有充分理由認為麥凱恩是石油利益集團的盟友。站在布什和麥凱恩背後的是同一批人--美國的“軍工-石油複合體”。奧巴馬正因為看到了麥凱恩和布什的這一共同特點,才在競選演說中經常提出:“我們不能讓約翰·麥凱恩有機會繼續總統布什的第三個任期。”9月21日,《紐約時報》又報道說,如果麥凱恩在大選中勝出,威廉·蒂蒙斯和約翰·雷曼可能將在新總統當選至就職期間領導過渡團隊。這兩人皆非等閑之輩,前者是活躍在華盛頓政界的著名說客,客戶包括美國石油業協會和美國第二大住房抵押貸款機構“房地美”;後者在裏根任總統時出任海軍部長。麥凱恩陣營又一次露出濃厚的“軍工-石油”底色。
布什政府已向國會緊急申請7000億美元撥款來挽救這些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羅伯特·穆勒稱聯邦調查局試圖確定這些金融機構中是否有人應為提供“錯誤信息”負責。“基廷醜聞”的情節看上去與2008年9月華爾街爆發的金融危機以及美國政府動用納稅人的血汗拯救市場有異曲同工之處。奧巴馬的競選經理普羅菲說:“這聽起來是否很熟悉?麥凱恩陣營一直避談這起醜聞,可是這同現在的危機有那麼多相似之處。麥凱恩涉及基廷事件的曆史是有重大意義的,選民有權知道事實,並了解麥凱恩的判斷有多麼差勁。”奧巴馬陣營還開通了一個網站(KeatingEconomics。com),專門曝光麥凱恩陷入的“基廷醜聞”案的來龍去脈。麥凱恩的競選助手拿了“房地美”50萬美元2008年7月,美國媒體報道說,美國最大的兩家住房抵押貸款擔保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在過去10年花費近2億美元遊說重要政客。這些“說客”中就包括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的競選經理裏克·戴維斯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陣營的吉姆·約翰遜等。裏克·戴維斯曾經通過其掌控的公司從“房地美”收受了約50萬美元現金。近年來裏克每個月還以房產聯合會主席的身份領取3 ̄3.5萬美元的報酬,而房產聯合會事實上是受“房地美”和“房利美”兩家公司控製的。裏克並沒有為“房地美”做過什麼工作,隻是2006年10月為該公司的高級雇員做過一次演講,後來就每個月從該公司領取1.5萬美元的薪酬。當麥凱恩宣布代表共和黨競選美國總統後,裏克離開了自己的公司,但作為事實上的公司所有者,他仍然持有這家公司的大量股份。“軟錢”美國總統選舉實質上是電視大戰,電視大戰就是廣告大戰,廣告大戰實際上就是燒錢比賽,燒錢比賽有賴於籌款比賽,因此近年來美國的總統大選中,候選人的競選花費一次比一次高。1996年總統大選花了4.8億美元,2000年這個數字是6.5億,2004年超過10億美元,2008年大選,到7月底花費就已經超過10億了。有錢人資助政客,政客當選後為有錢人服務,這就是美國民主的部分事實。1872年格蘭特參選總統時,有個“大款”一口氣捐了一大筆錢,足夠支付競選開支的四分之一。1972年美國出台《聯邦競選法案》,不但捐款人必須公開姓名和數額,而且捐款數額也有了明確規定:每人每次給某個候選人捐款不能超過1000美元(2002年調整為2000美元,隨通脹而浮動,2008年為2300美元)。政治行動委員會的集體捐款也有了限額。但是選舉中的不公平是不可能徹底消除的,一方麵,就算有2300美元的捐款限額,有錢人可能頂著2300美元捐,而且可以發動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一起捐,而窮人要麼捐不起,要麼隻能捐個幾十塊表示一下心意;另一方麵,雖然對捐款數目有了限製,但有錢人往往通過做議題廣告“曲線”操縱選舉,這就是所謂的“軟錢”。“軟錢”是指那些捐給政黨而不是候選人、用於推銷某個候選人的政策而不是直接推銷候選人的捐款。
他說:“似乎巧合的是,7月份高盛鼓吹油價衝高150美元、遠期衝高200美元的論調,這是將手中的倉位脫手的前奏。”事實果不其然,國際油價在8月份一直下跌,到了9月份更是跌到100美元以下。恩道爾認為,麥凱恩和奧巴馬背後都有石油集團存在。他舉證說,麥凱恩的外交政策顧問是亨利·基辛格,而奧巴馬則是洛克菲勒集團的代言人。因此,有充分理由認為麥凱恩是石油利益集團的盟友。站在布什和麥凱恩背後的是同一批人--美國的“軍工-石油複合體”。奧巴馬正因為看到了麥凱恩和布什的這一共同特點,才在競選演說中經常提出:“我們不能讓約翰·麥凱恩有機會繼續總統布什的第三個任期。”9月21日,《紐約時報》又報道說,如果麥凱恩在大選中勝出,威廉·蒂蒙斯和約翰·雷曼可能將在新總統當選至就職期間領導過渡團隊。這兩人皆非等閑之輩,前者是活躍在華盛頓政界的著名說客,客戶包括美國石油業協會和美國第二大住房抵押貸款機構“房地美”;後者在裏根任總統時出任海軍部長。麥凱恩陣營又一次露出濃厚的“軍工-石油”底色。
布什政府已向國會緊急申請7000億美元撥款來挽救這些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羅伯特·穆勒稱聯邦調查局試圖確定這些金融機構中是否有人應為提供“錯誤信息”負責。“基廷醜聞”的情節看上去與2008年9月華爾街爆發的金融危機以及美國政府動用納稅人的血汗拯救市場有異曲同工之處。奧巴馬的競選經理普羅菲說:“這聽起來是否很熟悉?麥凱恩陣營一直避談這起醜聞,可是這同現在的危機有那麼多相似之處。麥凱恩涉及基廷事件的曆史是有重大意義的,選民有權知道事實,並了解麥凱恩的判斷有多麼差勁。”奧巴馬陣營還開通了一個網站(KeatingEconomics。com),專門曝光麥凱恩陷入的“基廷醜聞”案的來龍去脈。麥凱恩的競選助手拿了“房地美”50萬美元2008年7月,美國媒體報道說,美國最大的兩家住房抵押貸款擔保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在過去10年花費近2億美元遊說重要政客。這些“說客”中就包括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的競選經理裏克·戴維斯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陣營的吉姆·約翰遜等。裏克·戴維斯曾經通過其掌控的公司從“房地美”收受了約50萬美元現金。近年來裏克每個月還以房產聯合會主席的身份領取3 ̄3.5萬美元的報酬,而房產聯合會事實上是受“房地美”和“房利美”兩家公司控製的。裏克並沒有為“房地美”做過什麼工作,隻是2006年10月為該公司的高級雇員做過一次演講,後來就每個月從該公司領取1.5萬美元的薪酬。當麥凱恩宣布代表共和黨競選美國總統後,裏克離開了自己的公司,但作為事實上的公司所有者,他仍然持有這家公司的大量股份。“軟錢”美國總統選舉實質上是電視大戰,電視大戰就是廣告大戰,廣告大戰實際上就是燒錢比賽,燒錢比賽有賴於籌款比賽,因此近年來美國的總統大選中,候選人的競選花費一次比一次高。1996年總統大選花了4.8億美元,2000年這個數字是6.5億,2004年超過10億美元,2008年大選,到7月底花費就已經超過10億了。有錢人資助政客,政客當選後為有錢人服務,這就是美國民主的部分事實。1872年格蘭特參選總統時,有個“大款”一口氣捐了一大筆錢,足夠支付競選開支的四分之一。1972年美國出台《聯邦競選法案》,不但捐款人必須公開姓名和數額,而且捐款數額也有了明確規定:每人每次給某個候選人捐款不能超過1000美元(2002年調整為2000美元,隨通脹而浮動,2008年為2300美元)。政治行動委員會的集體捐款也有了限額。但是選舉中的不公平是不可能徹底消除的,一方麵,就算有2300美元的捐款限額,有錢人可能頂著2300美元捐,而且可以發動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一起捐,而窮人要麼捐不起,要麼隻能捐個幾十塊表示一下心意;另一方麵,雖然對捐款數目有了限製,但有錢人往往通過做議題廣告“曲線”操縱選舉,這就是所謂的“軟錢”。“軟錢”是指那些捐給政黨而不是候選人、用於推銷某個候選人的政策而不是直接推銷候選人的捐款。
他說:“似乎巧合的是,7月份高盛鼓吹油價衝高150美元、遠期衝高200美元的論調,這是將手中的倉位脫手的前奏。”事實果不其然,國際油價在8月份一直下跌,到了9月份更是跌到100美元以下。恩道爾認為,麥凱恩和奧巴馬背後都有石油集團存在。他舉證說,麥凱恩的外交政策顧問是亨利·基辛格,而奧巴馬則是洛克菲勒集團的代言人。因此,有充分理由認為麥凱恩是石油利益集團的盟友。站在布什和麥凱恩背後的是同一批人--美國的“軍工-石油複合體”。奧巴馬正因為看到了麥凱恩和布什的這一共同特點,才在競選演說中經常提出:“我們不能讓約翰·麥凱恩有機會繼續總統布什的第三個任期。”9月21日,《紐約時報》又報道說,如果麥凱恩在大選中勝出,威廉·蒂蒙斯和約翰·雷曼可能將在新總統當選至就職期間領導過渡團隊。這兩人皆非等閑之輩,前者是活躍在華盛頓政界的著名說客,客戶包括美國石油業協會和美國第二大住房抵押貸款機構“房地美”;後者在裏根任總統時出任海軍部長。麥凱恩陣營又一次露出濃厚的“軍工-石油”底色。
布什政府已向國會緊急申請7000億美元撥款來挽救這些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羅伯特·穆勒稱聯邦調查局試圖確定這些金融機構中是否有人應為提供“錯誤信息”負責。“基廷醜聞”的情節看上去與2008年9月華爾街爆發的金融危機以及美國政府動用納稅人的血汗拯救市場有異曲同工之處。奧巴馬的競選經理普羅菲說:“這聽起來是否很熟悉?麥凱恩陣營一直避談這起醜聞,可是這同現在的危機有那麼多相似之處。麥凱恩涉及基廷事件的曆史是有重大意義的,選民有權知道事實,並了解麥凱恩的判斷有多麼差勁。”奧巴馬陣營還開通了一個網站(KeatingEconomics。com),專門曝光麥凱恩陷入的“基廷醜聞”案的來龍去脈。麥凱恩的競選助手拿了“房地美”50萬美元2008年7月,美國媒體報道說,美國最大的兩家住房抵押貸款擔保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在過去10年花費近2億美元遊說重要政客。這些“說客”中就包括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的競選經理裏克·戴維斯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陣營的吉姆·約翰遜等。裏克·戴維斯曾經通過其掌控的公司從“房地美”收受了約50萬美元現金。近年來裏克每個月還以房產聯合會主席的身份領取3 ̄3.5萬美元的報酬,而房產聯合會事實上是受“房地美”和“房利美”兩家公司控製的。裏克並沒有為“房地美”做過什麼工作,隻是2006年10月為該公司的高級雇員做過一次演講,後來就每個月從該公司領取1.5萬美元的薪酬。當麥凱恩宣布代表共和黨競選美國總統後,裏克離開了自己的公司,但作為事實上的公司所有者,他仍然持有這家公司的大量股份。“軟錢”美國總統選舉實質上是電視大戰,電視大戰就是廣告大戰,廣告大戰實際上就是燒錢比賽,燒錢比賽有賴於籌款比賽,因此近年來美國的總統大選中,候選人的競選花費一次比一次高。1996年總統大選花了4.8億美元,2000年這個數字是6.5億,2004年超過10億美元,2008年大選,到7月底花費就已經超過10億了。有錢人資助政客,政客當選後為有錢人服務,這就是美國民主的部分事實。1872年格蘭特參選總統時,有個“大款”一口氣捐了一大筆錢,足夠支付競選開支的四分之一。1972年美國出台《聯邦競選法案》,不但捐款人必須公開姓名和數額,而且捐款數額也有了明確規定:每人每次給某個候選人捐款不能超過1000美元(2002年調整為2000美元,隨通脹而浮動,2008年為2300美元)。政治行動委員會的集體捐款也有了限額。但是選舉中的不公平是不可能徹底消除的,一方麵,就算有2300美元的捐款限額,有錢人可能頂著2300美元捐,而且可以發動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一起捐,而窮人要麼捐不起,要麼隻能捐個幾十塊表示一下心意;另一方麵,雖然對捐款數目有了限製,但有錢人往往通過做議題廣告“曲線”操縱選舉,這就是所謂的“軟錢”。“軟錢”是指那些捐給政黨而不是候選人、用於推銷某個候選人的政策而不是直接推銷候選人的捐款。
他說:“似乎巧合的是,7月份高盛鼓吹油價衝高150美元、遠期衝高200美元的論調,這是將手中的倉位脫手的前奏。”事實果不其然,國際油價在8月份一直下跌,到了9月份更是跌到100美元以下。恩道爾認為,麥凱恩和奧巴馬背後都有石油集團存在。他舉證說,麥凱恩的外交政策顧問是亨利·基辛格,而奧巴馬則是洛克菲勒集團的代言人。因此,有充分理由認為麥凱恩是石油利益集團的盟友。站在布什和麥凱恩背後的是同一批人--美國的“軍工-石油複合體”。奧巴馬正因為看到了麥凱恩和布什的這一共同特點,才在競選演說中經常提出:“我們不能讓約翰·麥凱恩有機會繼續總統布什的第三個任期。”9月21日,《紐約時報》又報道說,如果麥凱恩在大選中勝出,威廉·蒂蒙斯和約翰·雷曼可能將在新總統當選至就職期間領導過渡團隊。這兩人皆非等閑之輩,前者是活躍在華盛頓政界的著名說客,客戶包括美國石油業協會和美國第二大住房抵押貸款機構“房地美”;後者在裏根任總統時出任海軍部長。麥凱恩陣營又一次露出濃厚的“軍工-石油”底色。
布什政府已向國會緊急申請7000億美元撥款來挽救這些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羅伯特·穆勒稱聯邦調查局試圖確定這些金融機構中是否有人應為提供“錯誤信息”負責。“基廷醜聞”的情節看上去與2008年9月華爾街爆發的金融危機以及美國政府動用納稅人的血汗拯救市場有異曲同工之處。奧巴馬的競選經理普羅菲說:“這聽起來是否很熟悉?麥凱恩陣營一直避談這起醜聞,可是這同現在的危機有那麼多相似之處。麥凱恩涉及基廷事件的曆史是有重大意義的,選民有權知道事實,並了解麥凱恩的判斷有多麼差勁。”奧巴馬陣營還開通了一個網站(KeatingEconomics。com),專門曝光麥凱恩陷入的“基廷醜聞”案的來龍去脈。麥凱恩的競選助手拿了“房地美”50萬美元2008年7月,美國媒體報道說,美國最大的兩家住房抵押貸款擔保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在過去10年花費近2億美元遊說重要政客。這些“說客”中就包括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的競選經理裏克·戴維斯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陣營的吉姆·約翰遜等。裏克·戴維斯曾經通過其掌控的公司從“房地美”收受了約50萬美元現金。近年來裏克每個月還以房產聯合會主席的身份領取3 ̄3.5萬美元的報酬,而房產聯合會事實上是受“房地美”和“房利美”兩家公司控製的。裏克並沒有為“房地美”做過什麼工作,隻是2006年10月為該公司的高級雇員做過一次演講,後來就每個月從該公司領取1.5萬美元的薪酬。當麥凱恩宣布代表共和黨競選美國總統後,裏克離開了自己的公司,但作為事實上的公司所有者,他仍然持有這家公司的大量股份。“軟錢”美國總統選舉實質上是電視大戰,電視大戰就是廣告大戰,廣告大戰實際上就是燒錢比賽,燒錢比賽有賴於籌款比賽,因此近年來美國的總統大選中,候選人的競選花費一次比一次高。1996年總統大選花了4.8億美元,2000年這個數字是6.5億,2004年超過10億美元,2008年大選,到7月底花費就已經超過10億了。有錢人資助政客,政客當選後為有錢人服務,這就是美國民主的部分事實。1872年格蘭特參選總統時,有個“大款”一口氣捐了一大筆錢,足夠支付競選開支的四分之一。1972年美國出台《聯邦競選法案》,不但捐款人必須公開姓名和數額,而且捐款數額也有了明確規定:每人每次給某個候選人捐款不能超過1000美元(2002年調整為2000美元,隨通脹而浮動,2008年為2300美元)。政治行動委員會的集體捐款也有了限額。但是選舉中的不公平是不可能徹底消除的,一方麵,就算有2300美元的捐款限額,有錢人可能頂著2300美元捐,而且可以發動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一起捐,而窮人要麼捐不起,要麼隻能捐個幾十塊表示一下心意;另一方麵,雖然對捐款數目有了限製,但有錢人往往通過做議題廣告“曲線”操縱選舉,這就是所謂的“軟錢”。“軟錢”是指那些捐給政黨而不是候選人、用於推銷某個候選人的政策而不是直接推銷候選人的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