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眾人應該對皇帝間接違反先帝遺詔的這道旨意予以過問的。比如說太皇太後和兩位皇太後就可以問一下,比如說外朝的閣臣們也可以上折子提一提,還有禦史們更應該上折子抨擊皇帝的這道旨意。
可是不知道為何,宮中外朝都是一片平靜,沒有人過問和提起這事情。大概是因為皇帝緊接著又下了道旨意,說欽天監擇了吉日,吉日就在九月初五,要將大行皇帝的梓宮從乾清宮移往名為壽皇殿的殯宮,而這殯宮在外城帝陵山下。
大行皇帝出殯,這可是頭等大事,宮內外朝要準備的事情太多,眾人即刻又忙碌起來,哪顧得上對新皇帝的昨日的要給兩位王爺在京城修建新王府的旨意表示關注。
很快到了九月初五,新皇帝將大行皇帝的梓宮送到了東華門,便由另外一條道乘輿趕往殯宮壽皇殿等候。
大行皇帝梓宮出殯,送殯人員眾多,光是抬杠的夫役就分成若幹班次,達到數千人。除了首版和末班是鸞儀衛的人,中間都是征調的京城民夫。數百裏的送殯路程,恭送人員十分辛苦。而且由於恭送人員身份的不同,要修不同的道路,稱為禦路。凡禦路所經,無論什麼建築都要拆除,黃土鋪墊,以備應用。梓宮所走線路為一條,人員眾多,路寬而平坦;皇帝走另一條路,在梓宮啟行後,皇帝走另路,提前到蘆殿等候,一旦靈駕到來,要跪迎;皇太後、皇後等女眷,要在靈駕起行後,等到靈駕走遠,隨後而行。
靈駕所過禦路,兩邊百裏內文武大臣,預先跪迎於路右百步外,候靈駕過,行三跪九叩大禮。靈駕到帝陵山下,其梓宮並不馬上就入葬地宮,要暫時安奉。安奉時間長短不一,多者數年,少者僅幾天。
大行皇帝之前有遺詔,說在二十七日後就要入葬地宮。可是等到他的梓宮到達大夏朝曆代帝王安葬的玉皇山帝陵所在的壽皇殿殯宮,在皇帝等人行祭奠禮後,司禮監的太監卻宣布了欽天監擇的一個皇帝入葬地宮的日子,竟然是在建寧二年的三月初六,整整要在殯宮停放一年半之久。
這這期間,皇帝要按規定及時而準確地前往行禮。陳設紛繁,儀式複雜,前後計有:初祭禮、繹祭禮、初滿月禮、大祭禮、清明禮、殷奠禮、百日禮、歲暮禮……,最重要的是上冊諡、冊寶禮,這一禮節在皇宮中舉行,皇帝親自閱視,行禮,然後,將其奉安於黃亭之內,抬往殯宮,按左冊右寶的位置供奉於觀德殿內,屆時、其絹冊、絹寶要焚化掉。
大行皇帝的梓宮在殯宮停放這麼長的時間,算起來也算是大夏立國以來已經崩了的皇帝裏麵最長的。前麵的幾位皇帝有幾天,幾月,甚至一年的。唯有這一位時間最長,達到了一年半。
可是這是欽天監擇的日子,誰也不好說什麼。況且大行皇帝的梓宮停放於殯宮,皇帝還要不辭辛勞,頻繁地在規定的日子前去行祭禮,說起來也是有孝道的皇帝才能做到的事情。
這一下,韋瑜實在是要對這位新皇帝豎起大拇指了。看來他早就算計好了一切。不是大行皇帝有遺詔要在他的梓宮入帝陵後三日內,晉王紀文楷去藩地就藩麼。好吧,現在欽天監可是擇了日子,一年半後大行皇帝的梓宮才入地宮安葬。那麼按照大行皇帝的遺詔,新皇帝前麵的旨意就沒有絲毫問題,還好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