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
秦宜說完,翻身跳下岩縫,朝著內莊方向跑去。彼得和尚緊隨其後,顏政和羅中夏麵麵相覷,不明就裏,但他們不會放任自己同伴孤身冒險,也跟著跳下岩縫。四個人各運起神通,朝著內莊疾奔而去。就在他們的頭頂,點筆勢和柱林正戰至酣處,雙方一個是船堅炮利,一個是人多勢眾,互不相讓。
黑衣人對他們的出現沒任何反應,羅中夏他們正好撿了便宜,埋頭狂奔。就在他們快接近小竹橋的時候,天空中突然傳來一陣沉悶的滾雷聲,一股巨大的靈氣從天而降。
這股靈氣的壓力實在太大了,羅中夏、顏政和秦宜一瞬間心中筆靈劇顫,登時力不從心,紛紛栽倒在地。隻有彼得和尚身無筆靈,才勉強支撐住。
與他們相反的是,那七十二根氣柱卻仿佛像是打了興奮劑,士氣大振,朝著筆陣圖席卷而去。化作「點筆勢」的筆陣圖忽然發現,自己再不能像剛才一樣橫衝直撞,這些氣柱的靈活性和堅韌程度都上了一個境界,有好幾次都差點把筆陣圖死死纏住。
而天空中那股靈氣,越發強烈,雖還看不清形體,但那通天氣魄已經把整個內莊完全籠罩起來。
「彼得……這,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羅中夏喘著粗氣問道,他已經有些混亂了,「秦宜剛才跟你說的,是什麼東西?」
彼得和尚仰起頭來,歎道:「秦施主目光如炬,我卻反而疏忽了。這些氣柱乃是浩然正氣所化,形如束修。七十二根束修,正是代表著七十二位賢人哪。」
七十二位賢人?
孔子門徒三千,一共出了七十二位賢人。
敵人,原來是儒門。
第十七章 儒生不及遊俠人
——出自《全唐詩》一百六十二卷·李白〈行行遊且獵篇〉
陸遊既然複生,他前世的記憶,彼得和尚也知道得很清楚。儒門當年的風光景象,他知之甚詳。
可是在這個時代,儒家早已式微。那一群黑衣人又是西裝革履、墨鏡分頭,哪裏有半分儒生的模樣,因此彼得和尚根本就沒有作過多聯想,直到秦宜提醒他「七十二」這個數字,他才猛然醒悟過來。
七十二根氣柱,又是浩然正氣所化,顯然就是那七十二賢人的化身了。
這是當年儒門最為著名的大陣,須得聚齊七十二位博學鴻儒,每人化為一名賢人,七十二人一同發力,氣柱林立,所以這個陣,就叫做儒林桃李陣。董仲舒當年靠著這個淩厲大陣,在追殺諸子百家之時大占優勢,甚至筆塚主人都一度為其所困。
這段掌故,是筆塚主人告訴陸遊的,陸遊又把這段記憶傳承給彼得和尚。彼得和尚一直到現在才想起來。好在這個時代無論如何也是湊不出七十二位大儒,所以這個陣法的威力也打了許多折扣,否則衛夫人筆陣圖還真的未必能夠抵擋。
可從場麵上看,這兩個大陣鬥得旗鼓相當,筆陣圖還占著優勢。儒門的後手,僅僅隻是如此嗎?
彼得和尚仰望天空,看到那團越聚越濃鬱的靈氣,一道久遠的記憶閃過心中。
「顏政、中夏,秦施主。」彼得和尚把他們三個叫過來,麵容嚴肅,「你們現在必須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多、盡可能快地把這些黑衣人幹掉,破掉這個儒林桃李陣。」
他沒有多加解釋,已經沒有時間了。從天空那團靈氣,彼得和尚已經隱約猜到了對方的意圖。
羅中夏問:「那彼得你呢?」
彼得和尚道:「我要衝過橋去,通知韋家的人,盡快撤掉這個筆陣圖,否則真的會是滅頂之災。」
「好!」
其他三個人立刻答應,然後分散開來。那些黑衣人看起來木木呆呆的,除了作為氣柱的基礎以外,並沒有什麼威脅。是以三人放心地分頭行動,打算各個擊破。而彼得和尚則是僧袍一飛,整個人已經躍過竹橋,朝著對岸奔去。筆陣圖設下的屏藩仍在,彼得和尚隻能寄希望於它為了應付儒門,而放鬆了屏藩的遮蔽效果。
可他的打算落空了,這護住韋莊內莊的屏藩,仍舊牢不可破。除非筆陣圖徹底崩潰或者撤回,否則他絕不可能闖進去。彼得和尚用盡全力,神通盡展,還是無濟於事。他畢竟隻是筆通,沒有筆靈在手,就等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就在他一籌莫展的時候,天空中忽然光芒大盛,就如同暗夜裏放起了一束巨大的煙花一樣。
彼得和尚抬起頭來,看到空中赫然出現了一管筆靈。這筆靈居高臨下,周身洋溢著浩然正氣,比那些黑衣人的浩然正氣不知精純了多少倍,霧靄雲團的邊緣泛出金黃色的光芒。它的筆管之上豎銘一列字跡,上書:「道源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
「董仲舒,天人筆。」
彼得和尚輕輕吐出這六個字,卻仿佛耗盡了全身的力氣。前世那強烈無比的記憶,驟然警醒,化作無數條鞭子抽打著他的神經。
那管罷黜百家的天人筆,那管毀棄筆塚的天人筆,那一管使儒門道統兩度中興、製霸中華傳承兩千年的天人筆。
再次現身了。
整個內莊的空間,都被天人筆的凜凜威嚴所懾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