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真的想幫助他人,就必須教他們如何捕魚,而不是送他一條魚。
比爾翁肯(BillOncken)曾發明了一個有趣的理論——“背上的猴子”。他所謂的“猴子”,是指“下一個動作”。回想一下,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情形:在走道上碰到一位部屬,他說:“我能不能和您談一談?我碰到了一個問題。”於是你便站在走道上專心聽他細述問題的來龍去脈,一站便是半個小時,既耽擱了原先你要做的事,也發現所獲得的信息隻夠讓你決定要介入此事,但並不足以做出任何決策來解決問題。於是你說:“我現在沒時間和你討論,讓我考慮一下,回頭再找你談。”
每當一天工作結束時,許多經理人常會捫心自問:“今天我完成了什麼工作?”“今天我幫他們解決了哪些問題?”在督導部屬的時間占據下,辦公桌上文件堆積如山,沒看的郵件爆滿電子信箱,代辦事項總是過多,問題一大堆需要解決,使得工作左支右絀、停滯不前。而明天的工作隨即接踵而至,勢必又會一再重複今天的情形……在上麵的案例中,猴子原本在部屬的背上,談話時彼此考慮,猴子的兩腳就分別搭在兩人背上,當你表示要考慮一下再談時,猴子便移轉到你背上。你接下了部屬的角色,而部屬則變成了監督者,他會時不時地跑來問你:“那件事辦得怎樣了?”如果你的解決方式他不滿意,他會強迫你去做這件原本該他做的事。當你一旦接收部屬所該看養的猴子,他們就會以為是你自己要這些猴子的,因此,你收的愈多,他們給的問題就愈多。於是你飽受堆積如山、永遠處理不完的問題困擾,甚至沒有時間照顧自己的猴子,努力將一些不該擺在第一位的事情做得更有效率,平白讓自己的成效打了折扣。
經理人應該將時間投資在最重要的管理層麵上,而不是養一大堆別人的猴子。身為經理人,如果你能讓員工去撫養他們自己的猴子,他們就能真正地管理自己的工作,你也有足夠的時間去做規劃、協調、創新等重要工作,讓整個單位持續良好的運作。
翁肯提出的猴子管理法則,目的在於幫助經理人確定已由適當人選在適當的時間,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當然,這個法則隻能運用在有生存價值的猴子身上,不該存活的猴子,就狠心把它殺了吧!
法則一:說明除非下一個步驟已經明確界定,否則經理人和員工都不能離開。嚴守這項法則可以獲得三種好處:第一,如果員工知道要提出適當的下一步驟才能結束談話,他就會在事前做更縝密的規劃。第二,它可以促使員工采取行動。第三,對猴子做描述、把下一步驟說清楚,能提高員工的工作意願,讓他們跨出最具關鍵性的一步。
法則二:所有經理人和員工的對談,要到每一隻猴子都分配給一個人擁有之後才能結束。至於哪一隻猴子該歸誰管,原則上盡可能把猴子交給能照顧到它們福利的最低階層人員去照料,因為部屬總共可以投入的時間精力比高級經理人來得多,而且經驗也告訴我們,部屬往往比我們所想的還要能幹。把猴子送錯主人,有時候是經理人自己內心的需求,想要避開管理所帶來的挑戰,或是以為惟有自己才做得來,有時候卻是組織政策使然。這時候要替猴子找到適當的主人,就必須技巧與自製力兼施,尤其是自製力最為重要。要求部屬盡力把工作做到最好,可能會遭遇部屬反抗,這與為猴子找到適合主人的實務,變得有些相抵觸,因為經理人會發現,有時候把猴子接過來,要比讓猴子靠在適當主人背上要來得容易。但是請記住:要培養一個人的責任感,惟一的方法是給予他們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