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就要——
跳出習慣上的桎梏,
避開思路上的陷阱,
逃離認知上的迷霧,
要想尋找解決問題的邏輯,就要脫離一切人為的布局。
一談到解決問題,人們常有的第一感覺,就是巴不得立即找到好的方法解決問題。這樣的想法未可厚非,但是,如果直接從方法著手,未必能夠理想解決問題,甚至容易陷入困境。那麼,該從何處著手呢?
在課堂上,愛因斯坦問學生:“有兩位工人,修理老舊的煙囪,當他們從煙囪裏爬出來的時候,一位很幹淨,另一位卻滿臉滿身的煤灰,請問你們誰會去洗澡呢?”
一位學生說:“當然是那位滿臉滿身煤灰的工人會去洗澡嘍!”
愛因斯坦說:“是嗎?請你們注意,幹淨的工人看見另一位滿臉滿身的煤灰,他覺得從煙囪裏爬出來真是很髒。另一位看到對方很幹淨,就不這麼想了。我現在再問你們,誰會去洗澡?”有一位學生很興奮地發現了答案:“噢!我知道了!幹淨的工人看到肮髒的工人時,覺得他自己必定也是很髒的。但是肮髒的工人看到幹淨的工人時,卻覺得自己並不髒啊!所以一定是那位幹淨的工人跑去洗澡了。”
愛因斯坦看了看其他的學生,所有的學生似乎都同意這個答案。
隻見愛因斯坦慢條斯理地說:“這個答案是錯的。兩個人同時從老舊的煙囪裏爬出來,怎麼可能一個會是幹淨的,另一個會是髒的呢?這就叫做‘邏輯’”。
當一個人的思路受到牽絆時,往往就不能十分清楚地找尋到一切事理的根源。
20世紀50年代,全世界的科學家都在研究製造晶體管的原料——鍺,大家認為最大的問題是如何將鍺提煉得更純。
日本新力公司的江畸博士和助手黑田百合子就此進行了探索,但總免不了會混進一些物質,而且每次測量都顯示了不同的數據。後來他們反思:研究這一問題的目的,無非是要讓鍺更能製造出更好的晶體管。為何一定要將問題陷在如何將鍺提煉得更純這一點呢?
於是,他們去掉原來的前提,另辟新途,即有意地一點一點添加雜質,看它究竟能製造出怎樣的鍺晶體來。結果在將鍺的純度降到原來的一半時,一種最理想的晶體產生了。此項發明一舉轟動世界,江畸博士和黑田百合子分別獲得諾貝爾獎和民間諾貝爾獎。
有很多員工在碰到問題後,隻知道就事論事,雖然他們解決問題的時間很及時,可是效果卻不好,成功解決問題不僅要及時而且要掌握方法。
一賓館在上麵增添了幾層,增加了房間,顧客們抱怨:電梯太慢。賓館的經理在和下屬們研究後,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尋找一種方法,加速電梯運轉。”把電梯公司的人請來,還找來一位電梯專家,想聽聽他們的主意。結果是異口同聲地說,沒辦法。
於是,經理轉而提出另一個問題:“找一個地方,設計、安裝另一台電梯。”為了實現他的要求,請來了建築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