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瑪雅—社會生活與文化成就(3 / 3)

(1)60可以將10進位大數字縮短,10,00010=2,(46),40(五位數變為三位數。)

(2)60的因子一共有10個(比較10隻有二個)(1及本身不算)

(3)用60進位法,(因子較多),故此比較多有限個數。古人不喜小數,很希望一半,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六分之一這一類的常用分數都成整數單位,這樣,60是最適當的選擇。(若容許1=60’,1/4=15’,1/8=7’30”……這種60進位法,則1至20之間有13個有限小數:1/2,1/3,1/4,1/5,1/6,1/8,1/9,1/10,1/12,1/15,1/16,1/18,1/20,而2進位法隻有4個,1/2,1/4,1/8,1/16,10進位法隻有7個,1/2,1/4,1/5,1/8,1/10,1/16,1/20)但60這個數字實在太大了,歐語係的語言大都用20來補助在習慣上至今仍殘留20的遺跡。

還有一個值得研究的基底是12德國數學家HeinrichTietze在《FamousProblemsofMathematics》一文中曾論到,認為用基底12的理由和用10是一樣的,沒有理由相信用10進位法比較好,事實上,一切數字的本質,例如大小質量,數字間的關係,以至基本運算的性質,跟代表數字的背後之數字係統是10進位呢?還是12進位呢?並無依賴性,比方說數字的平方、立方……仍然保持原來性質甚至連數字是質素數或複合數也一樣。僅人的習慣,後天因數字而起的影響改變了。人們不再在12進位中慶祝百年紀念,因它不是一個成數的84而已。在因子考慮方麵,12有2,3,4,6,四個,10隻有2,5二個,12進位在計算上似乎比較方便一點點,(尤其是分數方麵,)我們認為,12進位法可能較10為好,但也許並非好得太多

十、瑪雅語言

考古學家和語言學家發現,瑪雅時代的一種宗教語言現在仍然有人使用。

到目前為止,人們對瑪雅象形文字仍然所知甚少。多年來,專家一直很難解讀一些瑪雅象形文字。如今,考古學家和語言學家發現,一種不為人所知的印第安土著語言正是古瑪雅宗教語言的“後裔”。在瑪雅文化中,這是統治者和宗教領袖等精英分子所說的語言。

瑪雅文明是古代最偉大的文明之一,這種文明輝煌燦爛,令人驚異。瑪雅人建立了龐大的城市——一些城市規模極大,人口眾多。瑪雅人的藝術和建築有很高的水平,他們還對天文學和數學有研究。他們的文字書寫相當複雜,和中文有些類似。但從技術上說,瑪雅人的社會仍然處於“石器時代”,他們沒有金屬工具,也沒有帶輪子的運輸工具。

在此以前,語言學家一直認為,從口語的角度來說,古瑪雅語言已經不複存在了。

但由考古學家史蒂文·休斯敦教授和語言學家約翰·羅伯遜教授率領的研究小組發現,上麵提到的這種印第安土著語言直接來源於古瑪雅宗教語言。

專家認為,這種古瑪雅語言可能曾在今天的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和南墨西哥地區流傳甚廣。考古學研究表明,隨著瑪雅文明的發展和擴張,其它中美洲語言也開始被瑪雅人所接受。但是,由於這種古瑪雅語言和最初的瑪雅文明有關,代代相傳的瑪雅精英分子都保留了這種語言,將其作為他們神聖的宗教語言。

十一、已失落的瑪雅文明

(一)

瑪雅文明最大的謎是為何從熱帶雨林的叢林深處消失?在公元六百年,整個瑪雅民族離開了辛苦建築的城池,舍棄了富麗堂皇的廟宇、莊嚴巍峨的金字塔、整齊排列雕像的廣場和寬闊的運動場。

瑪雅文明開始式微,征兆是不再雕刻石碑。以提卡爾而言,當地最後一塊石碑完成於公元八六九年,整個瑪雅區最後—塊石碑則完成於公元九零九年。不但如此,神殿、宮殿等最足以代表瑪雅文明的建築也不再興建,彩陶也不再製作,一般民眾也很少興建新房舍,城市四周的人口急遽減少,考古學家估計當時的提卡爾人口,至少減少了25%。

公元八世紀後,而任由枯草蔓藤侵入住宅和市街,使那裏變成了一片廢園殘景,究竟發生了什麼重大變故,使得瑪雅人拋棄了美麗的江山故國?雖然曆史上也常見民族因戰爭而滅亡,但瑪雅人的城市既不毀於戰火,也不毀於天然災難,這已經由曆史學家證實了。

據說瑪雅人在公曆九零九年的某一天,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突然明顯地消失了,僅留下未建好的寺院。然後,自當天起,祖先的睿智也急速消失,殘留下來的瑪雅人開始變得無知與頹廢。殘留下來的人,一方麵“啊咿啊咿”地歎息,一方麵為傳授大自然的神秘及發現執法人的消失而悲傷。

當時的陶器不是突然放棄不再製作,而是放棄原來的製作方式,改製比較薄而質地更為精細的陶器。但是,這種陶器在使用不久之後,瑪雅人也放棄了,原因可能與傳統支配階層崩潰,對陶器的需求性消失有關。有一派學者認為是因為城內糧食不繼,建於叢林中的瑪雅帝國,在發覺此地無以維生後,便做了一次種族大遷徙,來到齊幹伊莎(Chich’enItz’a)定居,又綿延兩個世紀才滅亡。也有學者認為,瑪雅帝國外受遊牧民族的襲擊,內部則因發生內亂,整個帝國在遭受巨變後,潰退逃散,然而何以勝敗兩方麵都走得無影無蹤?沒有人能夠找到合理的答案。

瑪雅文明消失的原因眾說紛紜,大多數人相信當時遭受地震、颶風的侵襲,加上人口爆炸、糧食不足、農民暴動和異族侵人等原因,造成瑪雅文明的衰亡。

(二)

失落的文明

在紀元前五百年前後的中美洲地區,瑪雅文明出現,區域包括現在的猶加敦半島,瓜地馬拉,貝裏茲及墨西哥南部。瑪雅文明自紀元前三世紀左右急速成長,至八世紀達到文明的顛峰,但隨即迅速衰退,到了十世紀以後便無聲無息的消失了。目前仍有部分的瑪雅人後裔散居在中美洲地區。

位於離宏都拉斯灣109英哩的山嶺中,第卡爾城(Tikal)是瑪雅文明的中心,這裏留有許多神秘的建築,包括神殿,石像,列柱,及可蓄水達21萬多立方公尺的十三座蓄水池。

為何瑪雅文明顯得如此神秘 ?原因是沒有足夠的曆史資料可供研究,這要歸咎於十六世紀時西班牙人入侵中南美洲,大肆搜索黃金及香料,並將大量的物品摧毀,特別是宗教文物。1672年西班牙主教蘭達下令將所有的古籍手稿全部燒毀,使得瑪雅文化的寶貴遺產付之一炬。現在僅存三個手抄本幸運地保存下來,即屈斯登抄本,巴黎抄本及馬德裏抄本。但因年代久遠,辨識不易,至今尚無法釋譯出來。

跟每個文化體係一樣,瑪雅曆史有著興衰交替。但在動蕩及轉變的環境中,瑪雅文明仍得以不斷進步。而且,其成就之高實在是匪夷所思,是現今世界古老文明中最不可思議的一個。

早於5600多年以前崛起的瑪雅文明,在缺乏金屬工具、車輪或任何能負重的動物的幫助下,依然能夠以準確無誤的角度,興建多個宏偉的神廟及皇宮。智慧之高,實在令人歎為觀止。而令更多的考古學家們費解的,是他們不單在建築方麵擁有超卓的成就,就連數學、天文、日曆、農作、政府及社會結構方麵,都發展得異常成熟。到底,他們背後憑仗著什麼力量,去造就各種的奇跡呢?

今日最準確的天文學計算=365.2422日也是說,古代瑪雅人的計算,比我們的還要精確!

在瑪雅遺跡,發現了一個流線形模型,考古學家直覺地認為那是一個現代火箭的設計模型,甚至懷疑當時的瑪雅人,已有宇宙飛行的經驗!這些超文明,有人甚至相信是來自天外來客的協助。

模型上麵坐著獨特形體的人,雙手握住棒杆,棒杆前放著很多複雜的儀器,而在模型的尾部,更放射出類似氣體的物質。

更神奇的是,這個獲世人奉若神明的民族,竟然在一夜之間突然消失。考古界曾經提出無數的解釋,例如:過度使用土地、宗教鬥爭、氣候劇變、疾病、蟲禍、社會暴變、外敵入侵┅┅等等,但最終,並沒有一個圓滿的原因,能解釋瑪雅文明的“突然滅亡”。

十二、未解的象形文本

未解的象形文本

臉部圖形夾雜幾何圖形,複雜詭異卻又方正工整地排列成行,瑪雅文,考倒了全世界的文本學家達二百年之久。

由左到右?由繁入簡?別猜了,這些艱澀難懂的象形文本,即使經過百年先人的努力,到現在也僅能解讀出850字的意義及用法,例如圖裏刻滿文本的墓室,內容仍不為後人所知。

但雖然所知有限,隱藏在文本背後的曆法、宗教及其它更深奧的瑪雅智能,卻因此被打開解密。

現在就讓我們來肢解瑪雅文本結構:瑪雅文本,有與常理單一方向背逆的閱讀方案,它的順序是兩兩成雙,由左至右,由上至下,兩行看完後再接續右鄰的兩行。書寫的格式首重日期次是事件,一段文本若有兩個事件,則需重複列舉,絕不能省略時間的記載,因此每一座陸續出土的遺跡都留下了最精準的時間紀錄。

文本內容:多為祭司觀察天體星象、氣候的紀錄,在功能上是極為宗教性的,不但僅能由祭司撰寫,而且隻能在祭司團內單傳獨授,絕不輕傳其它階級,因此在西班牙人入境,大量的殺戮祭司後,就等於摧毀了瑪雅文化的根基,現在隻留下來少數文物可供後人監賞。

十三、卡密拉胡育奠定文明根基的奧秘

卡密拉胡育─位於今日的瓜地馬拉市郊,臨近三座火山,可以說是瑪雅文明形成期一座極為重要的都市遺址,發跡的年代約距今三千年。

由於時代久遠,所以卡密拉胡育挖掘出來的部分與整個都市最盛期的原始規模相比,渺小得不成比例,因此仍有很大的延展空間可以補充,雖然如此,但從卡密拉胡育遺跡中的若幹建築特征,其實已經顯現了許多極為清晰可見的瑪雅文明脈絡,非常值得去深入探索。

在建築方麵,卡密拉胡育有一種很特殊的重構或加建房屋方案,他們依循長期曆,以52年為一周期,每過52年,就會主動將原有的建築物或神廟廢棄,或用 土石填平,重新再建造一層新的,這種作法據說是為了顯示生命的輪回再生,在其它的文明是非常罕見的。

另外,還有一個很著名的建築方案─三角門,瑪雅人將這種建造工藝稱作CORVAL,以三角門堅固支撐住屋梁上沉重的建築為特色,但因為當地的建築多是以土築成,所以這種建築在卡密拉胡育地區很難保存,不像其它地區是以石材為主,所以許多建築都已經倒塌,當時的模樣已難考據。

另外,從瓜地馬拉的考古博物館內,演示的一片石造地板中,還可發現另一個卡密拉胡育建築的奧秘,例如一片刻有政治宗教圖和留有排水孔石雕,不僅證實了當時的瑪雅人已有良好的排水係統,還顯示出瑪雅人運用高度智能改善惡劣環境,撐托起高度文明製度與宗教生活的態度,令人懾服的一種生活哲學。

除了建築之外,在卡密拉胡育所出土的古代文物,還呈現了許多瑪雅文明前身的色彩和沿革曆程,形式之豐富,比瑪雅全盛時期出土的文物遺產,例如圖中的雨蛇神前身雕像,就具有一份追古溯源的想象空間,頗耐人尋味。

藝術品

瑪雅的藝術品大半是為宗教而設,也都刻在宗教建築上,這些藝術品並成為後人考證瑪雅相當重要的依據。一般來說,瑪雅人的建築高度依其不同用途,介於2至50公尺。當然最高的就神殿,是政府領袖和教士的住所。這些神殿和金字塔,多半是用粗石子和泥土堆成核心,然後再用雕刻過的石頭裝飾外表。因為他們不知道運用拱形,所以沒有圓頂式的建築。

大部份的瑪雅雕刻也都為宗教而設的,使用的材質則是猶加敦半島唾手可得石灰岩;不過他們也使用木頭、沙岩等其它不同材質。此外,瑪雅的浮雕以人或具人形的神為主。瑪雅雕刻家也使用大量的珠寶、羽毛、麵具及象形文字等裝飾空白處。至於瑪雅的陶瓷也有不錯的發展:浮雕陶瓷及彩繪瓷器等與曆史發展息息相關。

十四、帕連克最早發現了Spa!

蒸汽餘煙嫋嫋,溫池水中洗凝脂,悠閑地享受Spa,洗滌整日的疲憊,是件很愜意的事,但是你知道早在瑪雅古典期的帕連克遺址中,就發現了Spa的前身嗎?

根據考古學者將破舊的帕連克遺址還原,一座設計美侖美奐的帕連克宮殿重新呈現。

在一間間深入地基的隱密房間中,都發現有堅硬的石床、采光良好的並行對外窗戶,除此之外,還有T字體的通風口、放置熏香的凹槽。

而其中最令人嘖嘖稱奇的是,從宮殿外以人工--設運河(如圖),引水加熱的三溫暖設備,由此可想見當時瑪雅貴族生活質量之高,除了在中美洲是絕無僅有,甚至現在,也令人欽配不已。

十五、瑪雅人放火燒林施肥的原因

幹什麼事都要有原因的,為什麼瑪雅人會放火燒林?裏麵也是有原因的。想知詳情,看完下麵的東東就知道了。

對生存環境並不舒適、土壤並不肥沃的瑪雅人來說,農業可說是文明形成的一個最重要過程。

一般來說,遠古的人類直到農業生活的出現,才會有閑情發展政治活動、宗教儀式、興建城市的力氣與巧思,因此耕作的收成越豐富,改善生活質量的餘暇與心力也就越充裕,文明自然也就有了發展的時間與空間。

但由於氣候多雨濕熱,和土壤貧瘠等特殊的因素,瑪雅並不像其它大河文明,有著米食或麵食栽種的優厚條件,反而以抗濕抗旱特性較強的玉米,作為最重要的主食,進而發展出一套“放火燒林施肥,幾年後棄田休耕”的特殊耕作方案。

而這種不斷查找適當林地,再以火耕遊移的玉米農業,就成了瑪雅人締造輝煌文明的主要方式,這樣的農業性格,反應在生活上,凝聚成呼應天地的宗教熱情和生命哲學(圖為出土的農具)。

他們相信輪回,更相信祭司所揭示的神諭與定律,千年如一日地嚴謹傳承,因此瑪雅文明中,舉凡精密繁複的天文曆法、科學知識、與宗教建築,更由此特性孕育而發揚光大。

十六、簡介瑪雅的建築、雕刻、繪畫

瑪雅人的建築

瑪雅人的建築業發達,他們根據宗教、生活和生產的需要建造不同類別的物體:房屋、公共場所、交通和水利工程等。瑪雅平民的房舍多為木柱、草頂、籬笆牆,外塗泥土,防風寒。貴族、高官的房舍則為長條形或四合院式,通常建築在比較高的台基上。至於廟宇則建築在高高的金字塔形的台座上。台基座呈方形,層層收縮。瑪雅的神殿和金字塔多半是用粗石子和泥土堆成核心,再用雕刻過的石頭裝飾外表。因為瑪雅人不知拱形的運用,所以沒有圓頂式的建築。

瑪雅建築的布局說明了其社會的麵貌。廟宇和府邸建築在城市的中心廣場周圍,與碑石、石座、賽球場構成宏偉的建築群。這顯示瑪雅社會政教合一和集權。平民百姓散居在城市滬孕,這也揭示了瑪雅社會的階級區分。

瑪雅文明基本上屬新石器時代和銅石並用時代,工具'武器全為石製或木製,黃金和銅在古典期之末才開始使用,一直不知用鐵,農業技術亦較簡單。但瑪雅人的建築工程卻達到古代世界高度水平,能對堅硬石料進行加工雕鏤。瑪雅文明古典期的建築以布局嚴密,結構宏偉著稱,內部屋頂采用迭澀尖拱,主要建築為金字塔式台廟。另外,其雕刻、彩陶、壁畫等皆有顯著成果,博南帕克壁畫即為其藝術的典型代表。{瑪雅的雕刻文明}

大部分的瑪雅雕刻也都為宗教而設,使用的材質則是猶加敦半島唾手可得的石灰岩,不過他們也使用木材、沙岩等其它材質。

瑪雅雕刻的主體是神像、人像或獸形,其石雕很少留有空間,空白處通常填滿飾物或銘文。銘文記述雕刻或豎碑的日期,最高統治者出生、結婚、即位和去世的日期及其家族世係?A重大曆史事件和祭祀典禮等。

瑪雅的繪畫多用以裝飾房屋牆壁的壁畫,也見諸於陶器及古書抄本。使用的顏色紅、黃、藍、白等多種多樣。顏料則來自植物和礦物。其畫筆是用羽毛或獸毛製成。繪畫手法寫實?A內容豐富多彩,有神話故事、戰爭場景、平民生活及祭祀典禮等。這一切有助於後人了解瑪雅人的生活習慣、體形容貌、作戰武器、宗教信仰、勞動場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