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第十一章 被誤讀的國學經典

第四卷第十一章第一節 中庸不等於“騎牆派”、“和稀泥”

開心一刻

明朝馮夢龍編著的《廣笑府》中有一則“蝙蝠騎牆”的典故。

話說鳳凰過生日,百鳥皆來朝賀,唯獨蝙蝠未到。事後,鳳凰批評它:“你是我的部下,為何這樣傲慢無禮?”蝙蝠反唇相稽:“我有四隻足,屬於獸類,朝賀你有何用?”

後來麒麟過生日,百獸都來朝賀,蝙蝠仍然未到。事後,麒麟也怪罪於它。蝙蝠辯解道:“我有兩個翅膀,屬於禽類,為何要朝賀你?”

這個笑話諷刺蝙蝠是一個滑頭的“騎牆派”。長期以來,儒家提倡的“中庸”思想一直受到世人的口誅筆伐,有人曾說:“中庸思想是騾子,非驢非馬;是蝙蝠,異禽異獸;是兩棲,可水可陸。”

然而,自孔子開始所提倡的中庸思想是否真的等於“和稀泥”或“騎牆派”呢?

開心學國學

中庸是儒家的一種主張,一般被認為是一種待人接物時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然而,隨著人們個人意識的覺醒和對個性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一種批判的視角對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中庸之道。

很多人認為,中庸就是強調走中間道路,中庸就是“騎牆派”、“和稀泥”、“老好人”、“不倒翁”、無原則、保守、僵化、平庸、庸俗、不思進取,然而這種理解實際上是對中庸的誤讀。

的確,中庸確實含有“平庸、折中、調和”的意思,但這絕不是中庸思想的全部內容,它的主旨在於號召人們修養心性,是一種具有積極意義的教育思想,即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思想的理論基礎是孟子所提倡的“天人合一”,這是一種善良而美好的願望。儒家強調通過對中庸的認知培養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格,所以,中庸非但不是人們所認為的“和稀泥”,反而是一種儒家標榜的君子情操,也就是說一旦確立了自己的道德信念和準則,就永遠不會偏離,無論治世亂世、有道無道,不論潮流如何變,君子都要堅守信念,保持節操。中庸者實際上是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樣的大丈夫,而不是人們所誤解的“騎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