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第十一章第二節 負荊請罪的廉頗其實是個年輕人
開心一刻
戰國時期,趙國有一文一武兩個大臣,武將叫廉頗,文官叫藺相如。廉頗英勇善戰,藺相如足智多謀,本應該是最佳的“拍檔”,無奈廉頗不滿藺相如以“嘴皮子”的能耐官居自己之上,所以處處與藺相如為難,而後者則處處退讓。
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的忍讓實則是為了“文官武將一條心”,以免秦國借朝臣不和之際攻打趙國。廉頗羞愧難當,於是親自登門,向藺相如謝罪。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典故“將相和”,從中也衍生出了“負荊請罪”這條成語。
人們常常這樣形容廉頗負荊請罪的場景:發須皆白的廉頗裸著上身,背著荊條,到了藺相如家裏即跪拜謝罪,而藺相如急忙上前扶起這位老將軍,從此兩人成為好友,文武一心,共同保衛趙國。
這樣的場景看上去似乎沒有什麼問題,殊不知,這其中竟然存在著對曆史的誤讀。
開心學國學
事實上,負荊請罪這個事件發生時,廉頗應該是一個年輕人。
史書上記載,趙王與秦王澠池會發生在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在這之後藺相如得到趙王的嘉獎,不久,就發生了上文中提到的“負荊請罪”的故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廉頗攻取齊國陽晉,被趙王拜為上卿大概發生在澠池會四年之前,即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
後來,廉頗與樂乘發生了矛盾,離開趙國投奔了魏國,卻由於魏王的不信任而得不到重用。廉頗在魏國待了很長時間,到了趙悼襄王五年(公元前240年)時,趙國與秦國交戰連連敗退,趙悼襄王才想到要請廉頗回去,這時候他擔心廉頗年事已高,不能再領兵打仗,便先派了一個人到魏國探望。這個人回去稟報趙王,廉頗將軍尚能夠“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從這段描述中可見,此時的廉頗雖然可能上了年紀,但還不至於太過蒼老。而此時,距離“負荊請罪”之事已有39年。
試想,如果“負荊請罪”的廉頗已經白發蒼蒼,那他又怎麼可能在39年之後仍能披掛上陣,領軍作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