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第十一章第四節 劉禪並非“扶不起的阿鬥”
開心一刻
“扶不起來的阿鬥”這個稱號是老百姓送給劉備之子劉禪的一頂帽子,用來形容劉禪的懦弱昏庸。曆史上,劉禪被當做皇帝中耽於享樂的代表之一,老百姓們都認為他執政時間之所以不算短,完全是因為他攤上了一位好相父。
後來,諸葛亮去世了,蜀國不久便亡國了,亡國之君劉禪甚至心甘情願地當起了魏國的奴才。當時他降於曹魏之後,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一次司馬昭設宴招待劉禪,令人奏起蜀地音樂,借此觀察劉禪的反應。蜀國舊臣聽後都十分傷感,淒然淚下,劉禪卻仍在席間談笑自若。司馬昭問劉禪是否思念蜀地,劉禪回答:“此間樂,不思蜀。”
從此以後,劉禪的“阿鬥”形象就在老百姓心中根深蒂固了。而之後所有不堪輔佐、不堪造就的名人後代,都會被稱為“扶不起來的阿鬥”。
開心學國學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稱漢中王,立劉禪為王太子。試想,如果劉禪果真是一個無能之人,劉備怎麼能放心地把國家交給他呢?所以,劉禪應該是有一定的能力的,應該說還有很多地方深得其父之妙用,起碼不像民間傳聞中所描述的像個傻子一樣。
確實,劉備對劉禪似乎還不夠放心,所以會有白帝托孤之事。諸葛亮受托孤遺命,秉著一顆對先帝的忠誠之心開始兢兢業業地輔佐劉禪。但也正是諸葛亮的存在,使得劉禪幾乎沒有了施展才能的空間。
諸葛亮在蜀國有極高的個人威望,朝中人人對他心存敬仰。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的諸葛亮將國家大事小情一手包辦,劉禪便沒了用武之地,難有作為。但他並非毫無建樹,例如他曾經派遣尚書鄧芝出使吳國,鞏固聯吳抗魏的局勢,兩國和親使聘,是歲通好;同時,他還非常重視農業,務農殖穀,閉關息民,可謂有一定的全局觀念和遠見卓識。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掌握了一定的實權,這時候他的行動更加證明了“扶不起的阿鬥”其實一點也不弱智。他立即廢除了丞相製度,命蔣琬主管行政,命費褘主管軍事,將原本集權於諸葛亮的權力一分為二,讓兩人相互製衡。蔣琬去世後,劉禪幹脆自攝國政。這樣的政治眼光和執行能力,豈是一個“弱智”所能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