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第十一章第五節 被誤讀千年的“床前明月光”

開心一刻

李白的《靜夜思》幾乎是唐詩之中普及程度最高的一首古詩了,有人將其改編成了現代的朦朧詩,賦予這首詩歌另一種意境。朦朧體如下:

一聲歎息靜夜思

月光

仿佛水這衣裳

佇立床前

我渴望丁香花般的姑娘

走過深巷

故鄉小曲的餘音

在風中回蕩

同樣是這首詩,居然也能夠用歌曲名稱串燒而成。

《那一夜》

《夢醒時分》

《在那遙遠的地方》

《月亮代表我的心》

《我多想唱》《同一首歌》

《思念》《故鄉》

開心學國學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的一首《靜夜思》家喻戶曉,而恰恰就是這樣一首詩,卻因為馬未都在《百家講壇》上拋出的一席話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一直以來,這首詩被這樣解讀:皎潔的月光灑在床前,宛如層層的白霜。仰頭看看那空中的明月,不由得愈加想念自己的故鄉。”這種解釋流傳了幾百年,人們似乎很少提出質疑,但是馬未都先生卻拋出了自己的驚人觀點:李白說的床不是睡覺的床,而是一個馬紮,古稱“胡床”。

馬未都認為,唐代的門窗一般都比較少,月光很難直接照入室內。另外,既然李白能夠將灑落地上的月光當做霜花,想必當時天氣已然轉涼,那麼窗戶應該是關著,而非敞開的,古人的窗戶一般都會糊上窗紙,所以,李白就更不可能在室內看到“明月光”了。如果是這樣的話,李白產生寫《靜夜思》的靈感時,應該是在院子裏的,而非大家一直認為的室內。那麼,李白所提到的“床”應該就是古代的馬紮,而非睡覺的床。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馬未都還應用了李白的《長幹行》:“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這首詩中的“床”並不是睡覺的床,而是凳子,否則,如果翻譯成“屋裏有張大床,小男孩圍著小女孩轉來轉去”,這顯然不是李白的原意。

圍繞著“床”究竟為何物,學者們展開了一番爭論,有人認為這就是睡覺用的床,薄薄的窗戶紙根本擋不住月光;人認為“床”是井欄,所以李白當時應該正在院中踱步,看到井台圍欄邊的月光像鋪在地上的霜一樣而引發了思鄉之情;還有人認為“床”應該是“窗”的通假字。

這首看似淺顯易懂的詩居然引發了這麼多的討論,但真相究竟怎樣,恐怕隻有詩人本人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