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2 / 3)

雖然有明亮的日光燈壯膽,陸薔還是在屍床前猶豫了一下,手伸向屍布,又猶豫了一下。

掀起你的蓋頭來,讓我看看你的眼。

她在心裏數,一、二、三,猛地掀起屍布。

驚叫聲響徹太平間。

然後,停屍房的燈滅了。

前錄二

以下的事件同樣和我的記錄有關,同樣深藏在市公安局那個神秘的沒有標記的保險箱裏。據說隻有一個人有那個保險箱的鑰匙,他是刑警大隊重案組的組長巴渝生。所以我不可能看到關於這個事件的任何描述。

但是,我能“看到”這個事件。我是在事發後,聽人講起,深入調查,再加以想象,於是整個事件曆曆在目。

八月六號晚上十一點鍾左右,顧誌豪全副武裝,一個人來到米礱坡文化的考古現場。所謂“全副武裝”,其實還是“冷兵器”為主,主要是易攜帶的考古挖掘工具,洛陽鏟、可伸縮探針、刀片、小錘、長鉤,當然還包括一個大功率手電。

顧誌豪才十九歲。

但顧誌豪已經算是個小小傳奇。他可以很自豪的說,自己應該是九十後第一位“專業”的盜墓人。他甚至在“業界”已經小有名氣,曾經參與了震動警方的滇北漢墓盜竊“工作”,也曾經擔任南派三叔的盜墓專業顧問。

在他看來,任何先人留下的東西,古墓也好、遺址也好,就像滿街靚女,隻要你有本事,都可以一親芳澤。憑什麼米礱坡的考古工作,就一定要被江京大學考古所和省社會科學院的考古所霸占?

此刻,米礱坡上一片寂靜。這是離清安江不遠的一處隆起的緩坡,據說八千年前就有人居住。住在江邊高坡上,既可以充分利用天然河流資源,又可以遠離汛期江水的威脅。米礱坡這八千年前的人類居住史,就成為考古學家嘴裏津津樂道的“米礱文化”,據說近期發掘的成果一旦通過鑒定,什麼半坡文化、仰韶文化,都要叫“米礱”一聲哥。

其實,米礱坡的發掘已陸續進行了十來年,最初進展十分緩慢,直到最近的第三期挖掘,才有了突破性進展,出土了一批可以大做考古文章的文物,陶器、畜牧設備、甚至武器。這些東西也許價值連城,但對顧誌豪的口味而言,寡淡如白米稀飯。他的目標,在更深的地下。

根據他的經驗,上古的那些土著人民,自己土得掉渣不說,還最喜歡把值錢的東西往土底下藏。現今出土的這些文物顯然都是日用品,已經算是價值連城,但一定還有更具價值的寶物,埋在更深的土中。

雲很厚,悶熱難當。一向籌備周全的顧誌豪早就查過氣象預報,今晚隨時都會有雷陣雨。黑暗是他最好的朋友,雨水可以衝走不必要為人知的痕跡。

發掘現場用好幾層鐵絲網圍著,入口有門房,有保安,估計已經隨夢穿越回米礱年間,但顧誌豪沒有打攪他的意思,遠離入口,取出一隻超低噪的微型電動切割機,半分鍾後,就給自己在鐵絲網間開了一道門。

進入發掘現場,首先看到的是帳篷,四頂長條形的大帳篷,像伏在黑暗中的四隻大蟲,紋絲不動。帳篷下麵,一定就是真正的發掘點,一號坑、二號坑是在一個帳篷下,三、四、五號,在另一個帳篷下……一直到近期挖掘的九號坑。

不知為什麼,顧誌豪一陣忐忑。

一直忘了說,顧誌豪之所以能小小年紀就成為盜墓界新寵,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他超出常人的直覺。是是是,盜墓也好,考古也好,貴在堅持不懈的研究、精心的準備,天文地理曆史,三教九流牛鬼蛇神,知道得越多越好,探尋工作越耐心越好。但成功的“地下工作者”,敏銳的直覺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