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03年開始,資產階級所領導的反對帝國主義控製我國路礦權的運動就在全國迅速開展起來,先後成功收回了黑龍江、山西、奉天、山東、安徽、四川以及雲南等部分礦區。此後,收回路礦權利運動的持續發展,成為辛亥革命爆發的導火索。
在人民的反抗鬥爭以及資產階級所領導的愛國運動中,廣大人民逐漸認清了清王朝的反動本質,一部分人開始走向反清的革命道路。而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可以說是從孫中山開始的。
孫中山少年時期在檀香山接受西方資本主義教育,於1885年回國後在廣州、香港學醫。在此期間,孫中山結識了一些愛國青年人物,並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孫中山和許多中國知識分子一樣,最初試圖通過清朝廷的改革來挽救民族危亡。在中日戰爭爆發後,孫中山意識到,要救國就必須要推翻清王朝的統治,走向革命的道路。
1894年,孫中山在美國檀香山聯絡了多名華僑,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次年,他回到香港,建立了興中會總會。在興中會成立之後,孫中山開始籌備武裝起義,並定於1895年10月在廣州發動起義。後因計劃泄露,孫中山被迫逃亡國外。
1900年10月,孫中山在義和團運動期間在廣東省惠州發動了武裝起義,後在清軍的圍攻下遭到失敗。雖然起義宣告失敗,但孫中山並沒有放棄,而是繼續探索著救國道路,堅持革命鬥爭。
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也有所增長,許多知識分子在國內外組織了革命團體,並出版了許多報紙刊物來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其中,章太炎、鄒容和陳天華等人具有非常大的影響。
與此同時,孫中山所領導的興中會也仍然在國外進行活動。而資產階級革命派人士在宣傳革命思想的同時,也進一步建立了革命組織,華興會、科學補習所、光複會等革命團體相繼出現。
隨著革命形勢的急速發展,革命黨人深切感受到必須要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統一政黨來領導革命運動,於是,革命領袖孫中山開始與各個革命團體的負責人接觸,致力於建立一個擁有更廣泛的社會基礎以及明確的政治綱領的革命政黨,1905年8月,同盟會應運而生,以“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其主要綱領,孫中山被推舉成為總理。
在同盟會成立的同一年,清朝廷迫於形勢宣布派遣五大臣出國考察憲政,並於次年提出了“預備立憲”。朝廷此舉動使流亡在外的改良派黨人備受鼓舞,他們開始大力宣傳保皇立憲,反對革命思想。革命黨人與改良派之間展開了劇烈的論戰。與此同時,革命黨人在國內發動了一係列的武裝起義。
隨著革命浪潮和人民群眾反抗鬥爭的高漲,一些朝廷大員開始感覺不安,他們妄圖用立憲來應對目前的危局,保住清政府的統治。經過反複考慮,慈禧太後同意立憲。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宣布“預備仿行憲政”。慈禧太後的立憲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他們在立憲中互通聲氣,彼此唱和,在立憲運動中聯合起來。他們被稱為“立憲派”。
但是清政府的立憲毫無誠意,他們強調立憲的原則是“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表麵是立憲,實則為滿清貴族的集權統治。1906年11月6日,清政府改革官製,迫使袁世凱將統領的“北洋六鎮”交出四鎮給滿清貴族統治。同時削弱了他地方督撫的權力。次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和袁世凱被升為軍機大臣,兩位實力最大的漢族總督手中的實權被全部剝奪。
各省立憲派發現清政府的立憲毫無誠意,於是組織兩三次浩大的請願運動。最終清政府隻同意縮短立憲期限。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成立第一屆責任內閣,其中滿清貴族占9人,皇族占5人,被稱為皇族內閣。這暴露了清政府的立憲隻是個騙局,引起了各地軍閥、官員、立憲派的進一步不滿,清政府變得更加孤立。立憲派認為清政府的舉動不符合君主立憲國的公例,要求另外組閣。這個要求被清政府毫不猶豫地拒絕了。立憲運動徹底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