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的反侵略鬥爭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但卻始終都沒有能夠形成一個統一的領導機構,每個團體往往都是各自為戰,組織上具有明顯的分散性和濃厚的迷信色彩。在義和團運動興起之後,曾提出了如“助清滅洋”“保清滅洋”等大致意思相同的口號,後來“扶清滅洋”成為各地義和團普遍采用的口號,同時也是義和團的行動綱領。義和團運動在山東省得到了迅猛發展,致使帝國主義感到了危險和恐慌,在列強的施壓之下,清廷任命袁世凱為山東巡撫,對義和團運動采取了殘酷的鎮壓,使得義和團的鬥爭轉入低潮。
1900年初,一部分義和團勢力轉移到了直隸,與當地義和團彙合,後義和團占領了涿州,控製了保定,在京畿一帶形成了燎原之勢。許多地主階級分子,包括頑固士紳以及受過教會欺壓的中小地主們也紛紛加入了義和團的運動,這些人的加入使得義和團本身就存在的籠統的排外主義更加嚴重。
義和團的迅速發展使得清朝廷也感到了威脅,進而想要對其加以利用和控製。由於慈禧太後對英國和日本讓康有為和梁啟超在國外活動感到不滿,故而決定默許義和團的存在,從而來牽製外國勢力。此後,義和團在北京、天津一帶迅速發展,鼓舞了全國人民,隨後,除了山東和直隸以外,山西、陝西、河南、內蒙以及東北等地區也相繼爆發了義和團的反帝鬥爭。
為了鎮壓義和團的反帝運動,帝國主義聯合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並相繼對清朝廷繼續施壓,要求清廷剿滅義和團。1900年5月,各國駐北京公使公然舉行會議,決意以“保護使館”為名,聯合出兵北京。義和團與前來鎮壓的清軍發生了激戰,而各國軍艦則聚集在大沽口外,隨即在俄國海軍頭目指揮下攻占了大沽炮台,侵略軍從大沽登陸,進犯天津。
清朝廷在收到大沽淪陷的消息之後,隻得對外宣戰,同時下令招撫義和團。在此期間,以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以及兩廣總督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集團一直反對宣戰,主張鎮壓義和團。而英國因為懼怕義和團的運動侵占到自己在華的利益,故而支持洋務派等人鎮壓義和團,阻礙了義和團向南方的發展,也使得帝國主義列強得以集中兵力鎮壓北方的義和團運動。
在中外勢力的雙重打壓之下,義和團傷亡慘重,7月,天津陷落。在天津陷落之後,清朝廷更加傾向於投降,但帝國主義為了攫取更多的利益,不理清廷求和的要求,而是繼續加緊進犯北京。在占領北京之後,聯軍進行了瘋狂的屠殺和掠奪。而八國聯軍之間也為了利益的攫取而矛盾重重,列強們在經過一係列的博弈之後,逐漸達成了一致意見,建立實質上對中國的“共管”。1901年9月,俄、英、美、日、德、意、法、荷、西、比、奧等11個國家迫使清朝廷簽訂了《辛醜條約》,除了正約之外,還有19個附件。其中包括巨額的賠款,使館區的設立,炮台的拆除,軍隊的駐紮,等等,再一次使中國的主權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慈禧太後因為能夠繼續保持其地位,故而竟對這個條約非常滿意,清朝廷甚至發布上諭,公開出賣了義和團。
麵對著內外勢力的雙重鎮壓,義和團開始摒棄“扶清”的口號。四川的義和團相繼提出了“滅清剿洋”以及“掃清滅洋”等口號。清朝廷調集重兵對義和團進行了嚴酷的鎮壓,外國侵略軍也隨同“助剿”,義和團起義遭遇重創而失敗。
義和團運動是一個為了使中國強盛起來的愛國主義運動,它以農民群眾為主體,有明顯的小生產者特點,以及難以克服的局限性和落後性,雖然它最終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敗,但它也促使中國人民的覺醒,讓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須要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統治!
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運動
帝國主義的侵略與清朝廷的賣國及對人民的壓榨使得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反抗清朝廷的農民起義鬥爭也越來越激烈。
1902年,直隸一帶農民起義,高舉“掃清滅洋”大旗,同年,廣西省漢、壯、苗、瑤等族農民武裝起義,持續鬥爭三年。1910年,長江流域發生水旱災荒,士紳、地主以及中外商人乘機屯糧,牟取暴利,長沙饑民忍無可忍,奮起反抗。同年,萊陽縣城鄉居民因要求清算被官紳侵吞的備荒積穀被拒絕而進行了多次激烈鬥爭。遍布全國的階級鬥爭越來越尖銳,使得清王朝開始陷入了四麵楚歌的困境之中,為辛亥革命的爆發創造了社會環境以及群眾基礎。
1903年爆發的拒俄運動即開了反帝愛國運動的序幕。武裝占據東北的俄國侵略軍企圖長期占領東北,激起全國人民的憤慨,各界人士紛紛表示要與侵略軍血戰到底。
1905年,資產階級所領導的抵製美貨的愛國運動在全國開展。從鴉片戰爭之後,美國資產階級從中國誘騙了大量的華工,這些工人在美國負擔極為沉重的勞動,促進了美國的繁榮。1894年,美國迫使清朝廷簽訂了《限禁來美華工保護寓美華人條約》,對華工作出了種種苛刻的限製,美國各州也相繼發布了各種排華法令。1904年條約期滿之後,清朝廷在廣大人民的壓力下提出修約,但遭到拒絕,於是爆發了反對美國排華,抵製美貨的愛國運動。運動的高漲震驚了美國政府,在美國的壓力下,清朝廷下令禁止對美貨的抵製運動。民族資產階級內部在壓力下出現了分化,上層人物開始有所動搖,但廣大群眾卻依舊堅持鬥爭,最終迫使清朝廷與美國沒有再續簽限製華工的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