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解封(1 / 1)

我突然想到了一個問題:“當我發現我聽不懂我喜歡的歌,我應該用什麼借口來掩飾自己毫無意義的喜歡呢?”這個問題有些暴論,因為聽歌可能隻是開心就好,但如果完全剝離了我與歌的鏈接,我個人來說,是十分難受的。

3月29日糖是甜的是某種陰謀麼?

如果我因為照顧不好自己而感冒。按照人類現代社會的情況,我可以去看書學習。但學習時我肯定會感覺到壓抑焦慮,因為學這些東西會迫使我了解更多的生病可能,同時我也會因為不想學習而想要逃避長時間的精力灌注。我怎麼克服這兩種情緒呢.是在生病的可能性上欺騙自己嗎?還是給我的行為添加更多的意圖。

在某個直播間學到了奇怪的技能:故意念錯名字尋找話題。

照顧好一個人,和能照顧好一個人,他們形容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意識到這種不同才能讓自己效率更高,即便他會在具體的事情中表達為效率更低。

4月1日一個在空頭支票裏生長的人不一定每次都開空頭支票,但他一定習慣於開空頭支票。

4月2日一件事的結果可不可能是本來的目的?若是一個事件不情願的結局,而第二次又複刻了與相同不情願的結局,那麼這個結局就將是這個事每次都會重複的結局。我們的思維就會從得到更好的結局,慢慢的變成接受這個結局,甚至會把這個較差的結局當成談資:“我幹這種事就是這樣的。”或者“我幹這種事總是這樣。”我之所以想到這點,是因為我想起有個典故叫做:“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我希望能幫助別人,即使被幫助的人有可能不會念我的好。我養成這個習慣很久了,但卻忘了為什麼會有這個習慣。突然有人和我說,我這麼做的話,隻有聰明的好人才會感謝我,蕪湖,一下子就看開了。這個結局正是我想要的。

“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一件事情要不就不做,要不就做好。”這句話無法指導開始做事,而很多事情在我們知道時就開始做了,所以需要補充一句:“既然開始做,那就實踐出真知!”這個補充不一定對,但總是需要補充些什麼的。

4月3日但是這個詞會立刻將前麵的問題和後麵的問題拉到一個層級中,就比如:我想吃蛋糕,但是會胖。吃蛋糕的收獲一下子從甜甜軟軟心情好變成了決定自己胖或不胖的標誌物。

我突然發現個事,好像我的世界裏已經好久沒出現撕逼這兩個字了。

嘶,一個人的語言如果有很高的文學性,是否證明他不常與人接觸

4月4日“如果沒練好就不要拿出來丟人。”這句話乍一聽沒毛病,細細一想有毛病,再細細細一想又好像沒毛病,拉倒,很多問題都是這樣的,它分為不同的角度,於是這些角度能獲得不同的答案,但由於人腦不能同時處理它們,所以會把這些角度視為自己態度的搖擺。這句話規定了練習的目的,同時也限製了練習的目的,這種訓練和目的強匹配會使本身喜歡畫畫或樂器的人也因為恐懼那個強目標無法達成而躊躇,我以後可不能這麼對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