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邦異族人來大唐經商、定居,明宗皇帝似乎對於這種情況早有預料,特意地頒發了兩本關於番邦異族之人定居大唐的律法,於其中規定了胡人異族的權力和義務。
對於有極大貢獻的異族人,李重潤也不吝獎賞,異族人入朝為官的情況並不少見,甚至還出現了封爵的情況,不過這畢竟是少數。不過正是因為這種種的優待,越來越多的胡人異族們想方設法地來到了中土大唐,學習和感受這裏的先進和強大。
當然,中宗皇帝時,便有索元禮這樣的胡人在朝為官,所以對於異族人為官,朝野之間雖然也有反對之聲,可並沒有掀起什麼大浪潮來。
明宗時期的大唐就是這樣地驕傲和自信,唐隆二年,明宗下令恢複了絲綢之路,使的大唐在西域地區的影響力大增。
朝廷對於農事和農人的重視在李重潤手裏也玩出了不同的花樣來,中宗皇帝任命了宇文融為全國的覆田勸農使,下設十道勸農使和勸農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檢查隱瞞的土地和包庇的農戶。
然後把檢查出來的土地一律沒收,同時把這些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對於隱瞞的農戶也進行登記。這樣下來,一年增加的客戶錢就高達幾百萬之多。
開元五年,明宗皇帝也到了不惑之年,他覺得有必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成皇父中宗未竟之業——女性參加科考之事,女性入朝為官之事。
大唐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即便是普通女性也能讀書識字,所以他覺得該是時候讓女性大放異彩了。
開元五年,明宗皇帝欽點了兩位女性入翰林院學習,其中一位盡管是自己的閨女,另一位也是世家閨女,不過還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對。
主要是因為這位壽安公主是混血兒,其母為胡人,而且她還是個早產兒,這讓很多人視之為不祥之人。(明皇李隆基閨女壽安公主為原型,因為早產不得李隆基喜歡,主要是因為古人視早產為不祥之兆)
不過李重潤對此嗤之以鼻,反而因為自家閨女早產體弱,所以額外憐惜,除了太子之外,這位公主殿下便是唯一一位長在李重潤身邊的,也算是他一手教養長大的。
至於太子殿下,對於壽安公主自然也是態度和善至極,兒女家麼,肯定不會和自己來搶什麼,所以沒有威脅,太子自然也樂得賣好。
有了皇帝陛下和太子殿下的雙重寵愛照顧,這位壽安公主即便是橫著走也不會有什麼大問題的。
她提出了仿太平姑奶奶的故事,去參加科舉,身為女兒控的李重潤不僅沒有反對,而且還親自地幫著自家閨女複習功課(這很有作弊嫌疑啊,陛下!),一腔父愛之情盡顯。
這些其實都沒什麼大問題,身為聖人愛女,參加科舉玩玩兒,大家其實也不會有意見的。
可是現在,聖人竟然讓公主殿下進入了翰林院學習,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公主殿下將來是要入朝為官的,這種事情如何能忍讓?
李重潤雖然為人平和,甚有氣度,可是涉及到了自家兒女時,他還是忍不住地動怒了。
身為皇家公主,壽安公主的品行學識自然是萬中無一的,那麼這些人反對的是什麼?
還不就是怕女性為官的先例一開,他們的機會就少了麼?這種自私狹隘的風氣絕對是不能容忍的。
李重潤罕有地在朝堂上暴怒了一番,惹的朝堂震動,不過即便如此,朝臣們也沒有後退。
其實朝臣士子們心中也淒苦啊,這不僅要和同性競爭,日後還要和妹子們競爭,想想都覺得好虐,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