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5章 無心插柳(1 / 2)

馬超將幾個集團的利弊全部都分析開來之後,審配暈過去了。這個血淋淋的現實狠狠給了馬超一巴掌。

因為,馬超還有幾條優勢沒說。在馬超看來,企業的好壞,並不能直接決定一個人的前途命運,還有許多需要考慮的因素。

比如,與老板的私人感情,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砝碼。曹操決定單幹討伐董卓時,首先過來幫助他拉起隊伍的就是夏侯惇、夏侯淵、曹仁等本家兄弟;劉備起兵時的班底也是自己早年結交的關羽、張飛等兄弟們。

不過人才選擇老板,也不是看中哪個就選擇哪個的。除了想投奔老板的主觀願望是否強烈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客觀限製因素—地域。

地域因素在今天已經比較薄弱了,但古代交通不方便,人們的鄉土意識又很重,地域因素絕對是一大局限。很多人就近選擇在當地開張的老板那打工,比如河北人才多選擇袁紹袁老板,江東人才多選擇孫老板。項羽所說“富貴不歸鄉裏,如衣繡夜行”,也代表了一大批人的觀念:做官最好能榮歸故裏,如果家在曹老板的地盤,自己卻在孫老板那裏打工,有家難回,宦遊的滋味可是很不好受的。再者,亂世中跑來跑去找老板風險很大,搞不好就在路上出個意外被人幹掉,那可真是冤枉到家了。

因此,即使其他地域的人才更加看好馬老板或曹老板,但在機遇到來(比如曹老板把生意擴大到江東和荊州、馬超奪回司隸地區,向漢中、益州發展)之前,這些人也就湊合著在孫老板和劉老板或者張老板的公司幹了。但從他們的內心來說,這絕不意味著他們欣賞孫老板、劉老板、張老板多於馬老板、曹老板,隻是機緣巧合而已。

如同今天的大學生畢業,有些畢業生非常看好一個企業,可是這家企業偏偏此時不招聘新人或者要求有工作經驗,這些畢業生隻好先去別的企業打工,但心裏很有可能還在想:等到時機成熟,我立馬就跳槽。

這樣一分析,馬超發現,自己的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

上次跟曹老板開戰的人才爭奪大戰當中,完全是因為自己的公司沒有上市,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更沒有品牌效應。而現在,假若自己在奪回長安、洛陽,那曹老板幾乎就隻有望洋興歎的份兒了。

因為到了那個時候自己的公司與其他公司比起來,可以說其他老板開的都是一個發展前景不明朗、幾次關門停業的私營小公司,而馬超開的卻是壟斷性國企,甚至是政府機關。

以二十一世紀找工作的情況來看,絕大多數人都會首選公務員或者大國企。當時也是一樣,注定很多人會選擇馬超。畢竟混來混去沒前途,說不定哪天就會掉腦袋的局麵,正常人都是不喜歡的。

前期跟著老板一路走過來的人,最主要的不是為了得到官職爵祿,而是如清代史學家趙翼所說的“以性情相契”(《廿二史劄記》),也就是情投意合,相互之間如朋友、如兄弟,一起並肩奮鬥風雨同舟創造未來。

這些人與主公相識相知,患難相隨,是經曆了一些時間和風雨的。至於其他的人才,與老板沒什麼深厚的友誼和深入的了解,所以在選擇老板的時候,自然很少考慮到先前那個感情戲碼。

而三國有多少早期因為相知便草草將自己賣了的人才?極少的部分!那些隱匿在茫茫人海,還在考慮、篩選公司的高級人才比比皆是,他們沒有像諸葛亮那般力挽狂瀾的理想抱負,他們就是想得到一份安穩的工作,好讓老婆孩子熱炕頭兒。

這樣說來,這些人才其實都是偽人才,但不可否認的是,一個企業,並不是靠著幾個能力突出、業績優秀的頂級人才給撐起來的,相反,卻是這麼一大群偽人才兢兢業業、恪盡職守,才能創造出企業美好的明天。

想到這裏,馬超心中突然有了兩個衝動:第一,加大招賢令的招攬範圍和力度;第二,立即著手謀略司隸地區的事項,爭取早日將自己公司的商業地域連成一片。

想到這裏,馬超突然對招攬審配、辛毗、郭圖這三人的活動就興趣缺缺了:前方還有好一大片森林等著自己去尋覓,自己居然浪費時間和生命在三棵小歪脖兒樹上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