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會對每日照顧自己生活起居、每天陪伴關愛自己的人產生一種依戀心理,仿佛一時一刻也不能與這個人分開。這種依戀程度,在童年時期表現為對父母的依戀;而在愛情中,則表現為對戀人的依戀。這種情緒依戀是與生俱來的,一旦我們所依戀的人離開,我們就會產生一種焦慮不安的情緒,被稱為“分離焦慮”(也正因為有此情緒,很多人在戀愛中,無法把真正的愛與依戀區分開來)。

心理學家布倫南認為,人們之所以處於不同的愛情關係中,很可能是由不同的童年經曆造成的。人們總是按照自己在兒童早期的依戀經驗(如果讓媽媽離開嬰兒一會兒再回來,有的嬰兒表現出情緒穩定、積極。他們會因為媽媽不在而感到不安,但當媽媽回來之後就會更近地靠著她;有的嬰兒會表現出焦慮,但當媽媽回來後,他們又會轉過臉不理她;也有的嬰兒,當媽媽回來時他們會顯得很矛盾,既向媽媽靠近,又生氣地拒絕與她接觸),來建立後來的人際關係心理模式,再根據這樣的模式來建立、維持或結束與他人的感情關係。

有一項對情侶的研究定義了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型三種對情人的依戀方式,這些方式與兒童早期的依戀類型非常相似。

這已經是曹敏第10次來到調查公司了,她要雇用私家偵探查找丈夫不忠的證據。這次調查公司拒絕了她的要求,並建議她去看心理醫生。

調查公司已經調查過多次,都沒有發現她丈夫有不忠的證據。丈夫的活動很規律,每天都在單位上班,與他接觸的女性都是工作上正常的交往,有時候回家晚一點,都是工作上的應酬,跟客戶和朋友吃飯、喝酒,並沒有任何可疑的跡象。調查人員將跟蹤拍攝的錄像帶交給她,她卻對調查的結果很不滿意,堅持認為丈夫有問題,並要求繼續調查。

曹敏深深地愛著丈夫,但她總拿不準丈夫是不是真的愛她。當她看到丈夫和別的女人在一起說話,她心裏就難受,總感覺有一天丈夫要甩掉她。

這是曹敏的第二次婚姻。第一次婚姻也是因為她感到不踏實,總是覺得丈夫不夠愛自己而感到焦慮,結果丈夫受不了她的猜疑而與她離婚。

第70節:第5章 完美的情與愛(14)

曹敏屬於典型的矛盾型依戀,她常常處於一種對愛懷疑、拿不起、放不下的情感衝突中,導致一種不穩定、矛盾的心理狀態。通常,矛盾型依戀的人總是覺得自己被誤解、不受關注和賞識,認為自己的情人和朋友都不可靠,不願意與自己建立持久的關係,他們擔心戀人不是真正地愛自己,會離開自己。因此,他們一方麵希望能與戀人極為親近,但同時又對戀人的可信度持懷疑的態度。

與矛盾型依戀不同的是,回避型依戀者有懼怕親密關係和拒絕信賴別人的傾向。他們往往在關係未能向好的方向轉變之前就開始退縮,對愛情多疑和冷淡,認為別人不可靠或過分急於對愛情做出承諾,結果是他們覺得難以完全相信和依賴別人,隻要有人試圖在感情上親近他們,他們就開始緊張。從根本上講,他們在回避親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