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 (232)軍驛(2 / 2)

這樣一來,張華軒還有什麼可‘操’心害怕的?現在在徐州,過幾天再到濟南,然後北京一下,就大搖大擺到京城,入紫禁城一掃妖氛,這是何等地丈夫偉業,幾年時間,他做到了!

大丈夫提三尺劍平定天下,淮軍舉事並不容易,南有太平,北有清廷,而還有英法外侮,由此幾條,張華軒相信自己將來會是一個傳奇。

大帥地軍令與‘私’信,當然都當著緊要公文一體傳送。清朝的驛站係統較為發達,明發上諭和廷寄等都由兵部發往全國各地,計明裏數,每天固定要走多少,都有詳細規定。比如鹹豐帝逃難到熱河,由熱河至京師三百一十六裏,朝由軍機明發上諭,晚間即到,這還是慢地。最快的,當屬八百裏加急。

地方督撫往京師呈送消息,也可以用加急,不過督撫一般隻能用四百裏加急,遇著大員出缺,或是緊急戰事,可以用六百裏加急。最快的八百裏加急,非得極為重大的事情才可使用,不然,就會受到斥責。

淮軍的驛站係統已經全部改為郵傳,政改之後,已經正名為內閣郵傳部。分為官用與民用兩種,凡淮安與各地官府聯絡政令,就算是公文,郵傳部會根據公文的緩急程度,是與民間的信件物品和人員一起上路,又或是單獨急車發送。民用就簡單又複雜,林林總總,可以說,除了屍體無所不運。

據說年前郵傳部有意推出一種長途靈車,專‘門’接受運屍的業務,後來考慮到害怕影響到普通***,這才做罷。要不然,倒是一筆財源。當時人最終落葉歸根,死在外頭魂魄不得返鄉,最是淒慘不過,所以全國各地,都有義莊,專‘門’接收那些一時不能返鄉歸葬的屍首。而運屍回鄉費用極大,不是豪富官宦之家不能為,郵傳部也是急著開源,連這種主意也打上了。

淮安各部商業化的程度極高,各部大佬當然是以當時的士紳讀書人來做,司官中卻是有不少商人出身的,頭腦靈活,用士紳的話說是見利忘義,不過張華軒倒是覺得,這未免有些‘雞’蛋裏挑骨頭。他可是真正見過見利忘義的商人,毒‘奶’粉毒大米毒油,什麼不做?現在的商人,賺錢不忘回報鄉裏,修橋補路,遇著災年要做善事,不然鐵定被人指著脊梁骨罵,與後世商人比起來,一個個是不折不扣的大善人才是。

民用和官用郵傳是這樣,不過帥府所發給淮軍的,便是軍用。軍用係統與民用不同,雖然驛站地點也是一樣,驛站驛卒也是同在一起,不過軍用的驛馬和驛卒是從屬於淮軍係統內部的,民用和官用再急,也不能借用,而所發急件,也是與清廷的加急係統一樣,分‘門’別類,按著等級往外發送。

發到河南的急信,從徐州到歸德用的六百裏加急,兩天不到的功夫,就可以送到無疑。在張華軒寫好信後,他的軍事參議也幫著擬好了給各鎮長官的公文,一並發送。

淮軍的中央係統,自然各有部屬,分工詳細,並不衝突。不過張華軒身邊的幕僚,卻是‘門’類不同,原本淮軍幕僚是學的湘軍,一招幾十人,各自負責。後來閻敬銘與丁寶楨等人分了出來,成立衝‘門’,各自管事。張華軒的幕僚隊伍卻一直在漲,現在幾近百人。這其中不乏左宗棠與張之‘洞’這樣的名人。

不過在讓他們分別管事,顯然不妥。淮軍的糧台就是總後勤部,軍事管理有軍令部,還有軍法、軍情各部,軍事計劃擬定,有總參。幕僚們不管事,就‘浪’費了這些人才,放下去,一時半會還不能融入淮軍與文官係統之中,於是借著政改,索‘性’就把幕僚也係統化了。分為文官參議幕僚與軍事兩種,文官參議長官是薛福保,薛家一‘門’三人現在都在淮軍內,長兄現為洪澤縣,在地方上政聲很好,二弟福成,則為張華軒的文參議首領,總責其成。其部下也是分別對口,負責和內閣的各部‘門’合作,一起對大帥負責。至於軍事參議,首領則打算將來由淮軍老人中挑一個來做,現在給了名議,也是分別對軍中各部‘門’負責。

專責與淮軍內傳驛係統負責的參議把張華軒的‘私’信與文書一並封漆‘弄’好,‘交’待下去,兩信就由中軍‘交’給軍驛的負責人,再分發下去,兩人四馬即刻起身,趕往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