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 (233)新軍銜(2 / 2)

兩邊如果不是有著深仇大恨,當初皖北剿撚,死在淮軍槍下和刺刀下的撚子著實不少,撚軍都是一鄉一村集在一起,彼此間沾親帶故,這仇恨一時半會的消彌不了,再加上有些撚首過慣了好日子,稱孤道寡地日子過的很美,也實在不願意老實回家做農民了。一來二去,居然茫然沒有出路,好在三河尖短時間內可以存身,大眾撚子便逃回了三河尖,降也不降,散又不散,且又沒有攻掠天下的氣勢,擁有不少戰馬和悍勇之氣的十幾萬撚子,就這麼在三河尖龜縮成一團,這情形,倒也殊為可笑。

淮軍第六鎮和第九鎮徹底打跨了河南清軍後,兩邊各出一營半的兵力,合作一團,派了個參將團長領兵,旬日之內,下開封、洛陽、許昌各地,半個月功夫,河南黃河以北的區域全部落入淮軍之中。五月底時,又派了一團兵力西向,掃平道路,預備給將來兩鎮中的一鎮做為西進的前鋒。

這樣到了六月,已經傳來北伐淮軍重兵集團攻下天津地消息。身為軍人,沙盤木圖隨身帶著,甚至不必看,也知道打下天津意味著什麼?

天津實在是北京南麵地重鎮,天津一下,淮軍的兵鋒距離北京也就是十來天地事情了。從天津北上,過了南村就是通州,打下通州後,實際上就到了京郊了。所以擋在淮軍北伐主力前麵的,就是天津北麵的僧王野戰集團,兩邊的大戰一觸即發,說不清楚哪天就會打起來。北伐的三個鎮打的極其順利,一路上高歌猛進,下山東,直隸,至天津,雖然沒有打什麼險惡的大戰,不過擴地千裏,得大府名城州縣數百,這樣的戰績自然讓河南的兩個鎮眼紅。

說明白了,也就是眼紅同僚們會攻入北京。兩邊一對比,戰績差距就大的太多。河南的淮軍也有兩個鎮,如果擺脫了撚子的牽扯,一鎮北上,一鎮西進,在主力打下北京的同時,漂漂亮亮的把黃河北至長城一線的地方拿下來,再轉進山西,陝西,這樣,將來提起功績來,也就不比北伐兵團差的太多。

帶著這種急切的心理,兩鎮的淮軍再也沒有‘精’神與撚子敷衍了,刨去兩個團的建製後,淮軍主力還有一萬五千人,再加上三千人的中軍鎮,一百多‘門’火炮,這樣的兵力打清軍,對手還能放放排槍與火炮抵抗一下,換成撚子,那就隻是***罷了。

兩鎮的總鎮大將身處戰場,而且張華軒早有軍令,也不須再次請令,於是就在張華軒手令到歸德之前,兩鎮主力一起南下,向著三河尖以急行軍的速度前行。中軍鎮的三千人則為前哨,已經提前一兩天出發,估計再過幾天,就能與撚子的前衛接觸,所以等軍驛趕到的時候,竟是撲了個空。

不過到當天的傍晚,軍驛就趕上了大隊。步兵行進就算是急行軍,也沒有快過驛馬的道理。雖然早走了一天半時間,不過追上大隊也就‘花’了半天時間而已。

軍驛站在軍中自然也有專人接洽,知道是大帥親筆手令後,接信的中尉不敢怠慢,立刻就趕到大營裏稟報呈送。

淮軍的軍銜製度已經完全接近現代。以往分為總鎮、副總鎮、團、營、隊、棚,各級主管的軍銜當然好定,副職也是簡單,不過軍隊職能部‘門’越來越多,甚至還有不少文職夾雜其間,如果還是以職位來定,很多事情就不易為。於是又改軍銜,自團上之上,加設四銀星的大校,然後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如此這般,軍製已經完全現代化,整個指揮體係與軍隊的日常管理,便更加方便起來。

淮軍這一次兩鎮一起行動,不過各鎮的大營卻是各自分設,這文書信件是送到了在後頭的第六鎮。

因為是說明兩鎮總鎮一起接看,於是吳長慶並不擅專開啟,而是連忙讓自己的中軍傳令兵趕到三裏外的第九鎮大營,請總鎮周盛‘波’過來,一起開啟。

信件送到時已經傍晚,兩個大營來回相距六裏,等周盛‘波’領著自己的部屬趕到時,天‘色’已經黑的透了。

他倒也灑脫,一進大營,便向著吳長慶笑道:“這麼晚了,咱們不如先吃飯,吃完了看大帥訓諭,看完再談,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