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通向哲學之路的人都要經過一座橋,這座橋的名字叫作伊曼紐爾·康德。——戈洛索夫克爾
18世紀,德國,柯尼斯堡。
如果當地居民,誰家的表走得不準了,那麼需要做的隻是蹲點到康德家門口調時間,因為每天下午4點,康德會準時出門散步,其準確度相當於今天央視《新聞聯播》前的××表為您報時。這一規律行為直到盧梭《愛彌兒》的出版,作為盧梭超級粉絲的康德,對《愛彌兒》愛不釋手,以至於忘記散步。那天下午4點,教堂的鍾一如往常敲響,可康德還未現身,柯尼斯堡陷入一片恐慌,大家一致以為:K!教堂的鍾竟然壞掉了!
康德,男,生於1724年,死於1804年,一輩子宅在柯尼斯堡,他出生的那年在遙遠的東方社會——中國,雍正二年,四爺黨們正在政壇上齜牙咧嘴,禁止基督教在華傳播,閉關鎖國外表貌似彪悍內心卻早已惶恐;他死的那年,曾經璀璨耀眼的德國古典哲學迎來了它的終結者——費爾巴哈同學誕生。
用我們的話,康德小時候是個窮苦放牛郎。爹爹是工匠,家境極其貧苦,家中兄弟姐妹又多,13歲時康德經曆了喪母,16歲時他以優異成績考入柯尼斯堡大學,並對牛頓的思想與自然科學產生了濃厚興趣。小夥子康德正準備在思想領域大展拳腳之際,他的父親卻撒手人寰,家裏的經濟來源從此中斷。如若放在中國,康德同學的案例可以為“希望工程”拍廣告了。可優等生康德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本欲繼續深造的他毅然決然放棄學業,選擇當家庭教師賺錢補貼家用。
在當時的歐洲社會,家庭教師的地位和家仆不相上下。曾經自負驕傲的哲學男青年康德大吼一聲:“不要繞著困難走,要迎著苦難行。”從此,他在家教之路上走了9年,更將學生家長——女東家凱薩琳伯爵夫人家教成自己的緋聞女友。
1755年,昔日同學都已成為名流新貴,金融小開,弟妹們這時也長大成人,優等生康德以32歲高齡重新回歸大學。厚積必然薄發,康德先是以拉丁文論文《論火》順利通過柯尼斯堡大學哲學係碩士答辯,3個月後又乘勝追擊通過了第二篇論文《對形而上學知識的第一原理的新解釋》,答辯結束,康德留了校,成為柯尼斯堡大學一名編外講師,所謂編外講師,也就是收入由聽課學生支付。
康德從此完成了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跳槽:從家教跳為教書匠!此後,康德一生待在校園裏,潛心於學術。1758年康德競爭教授職位失敗,直到1770年,柯尼斯堡大學的教授職位終於空缺,康德才以《感覺世界和理知世界的形式和原理》一文通過就職答辯,最終完成了職稱評審,正式成為柯尼斯堡大學一名正式教授。人家別的教授一年核心期刊**文N篇,大作出版N部,普魯士國家級項目經手N個,可愣頭青康德再次犯愣,從評上教授到1781年,11年間不曾發表一字。對此,作曲家門德爾鬆的爺爺哲學家摩西·門德爾鬆老大爺惱羞成怒:康德這廝讓整個教授界蒙羞!麵對所有的譏諷和嘲笑,盧瑟康德內心極其淡定:“你們不懂,哲學是無法教授的,哲學是思想者的事業!隨便你們怎麼說,反正我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1781年,淡泊明誌11年後,康德終於一鳴驚人。他數月間完成了哲學巨作《純粹理性批判》,並轟動整個哲學界。翻開西方哲學史你就知道,在康德之前,關於人類的認識問題,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吵吵鬧鬧,喋喋不休。理性主義代表人物有“我思故我在”的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等,在他們看來,感覺和經驗並非知識的來源,隻有理性才能認清事物的本質,理性本身不會產生錯誤。笛卡爾提出天賦觀念和理性演繹法,認為上帝存在的觀念,數學原理,邏輯規則,道德原則都是為人們所普遍承認的天賦觀念,隻要從這些天賦觀念出發,經過嚴格邏輯推演,人類就能夠獲得知識,獲得真理。康德將此稱為“獨斷論”。經驗主義代表人物有培根、洛克、貝克萊、休謨等,在他們看來:一切觀念都是從經驗認識中抽象概括出來的,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人們所知道的一切除了邏輯和數學,都以感覺材料為依據。理性不依賴感覺和經驗就不能給人們以現實的知識。康德將此稱為“懷疑論”,因為,他懷疑一切知識的根基。我們可以將這一哲學爭論深入淺出地總結為:笛卡爾-牛頓體係在解釋宇宙結構和運動方麵已經表明人類的理智可以獲得關於世界的可靠知識,而洛克、貝克萊、休謨等經驗主義者則認為,人類在感覺基礎上形成的經驗根本不可能把握這個世界的真實存在。
吵架中,康德神作《純粹理性批判》出場,這本書調和了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矛盾:“甲方理性主義派,乙方經驗主義派,你們兩派休要再爭論糾纏,依老朽看,世界可分為物自體和現象界,物自體也就是事物本身不可知,而現象界嘛,是可以被人類所認識的”。康德的理論不僅成功地調解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哲學武林紛爭,還替各種星座學、周易學、奇門遁甲術友情提供理論支撐:誰說這些都是偽科學了?科學才發展了多少年,科學之外的物自體是不可知的。
聽康德講哲學,他會開門見山拋出四個關於哲學的基本問題:一、我們能夠認識什麼?二、我們應該做什麼?三、我們能夠期望什麼?四、人是什麼?這四個問題就構成了哲學所從事的事業,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就集中回答了第一個問題——“我們能夠認識什麼”。在書中,康德將理性分為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所謂純粹理性也就是理論理性,指的是獨立於一切經驗的理性,通過理性的有限範圍去認識;而“批判”原意是“書評”,就是分析,即通過純粹思辨對理性進行考察。在康德看來,純粹理性批判不隻是駁斥獨斷論與懷疑論的不足,它更多的是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主客體關係,人類隻能認識到自然實在表現出來、被人類心靈捕捉到的那部分現象,而不能認識到真實存在本身及其規律性;知識不再由對象所決定,而是對象由我們的認識能力所決定。說白了,人類認識的世界並非世界本身,而是能被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正是通過理性批判來確定理性的合法適用範圍,肯定理性所產生的知識的客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