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論證純粹理性的不足,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列舉了4組二律悖反:
正題:世界在時間上有開端,在空間上有限;反題:世界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無限。
正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單一東西構成的;反題:沒有單一的東西,一切都是複合的。
正題:世界上有出於自由的原因;反題:沒有自由,一切都是依自然法則。
正題:在世界原因的係列裏有某種必然的存在體;反題:裏邊沒有必然的東西,在這個係列裏,一切都是偶然的。
之所以有二律悖反,在康德看來,是因為人們無法認識物自體。人的認識由“感性”階段進入“知性”,最後進入“理性”。感性通過感官感受,知性通過先天的綜合判斷都可以認識現象的世界,比方說,我們通過感性知道了事物的顏色、大小、氣味等;我們通過知性掌握了事物的概念和範疇。然而,我們認識的都是現象世界,我們沒能把握本質的世界即物自體。理性不滿足於感性和知性的能力限製,於是追求著無限永恒的物自體。可惜,理性在認識時超越了自己的經驗界限,企圖通過有條件的、相對的現象知識去認識宇宙理念或物自體時,依據普遍承認的原則建立起來的兩個命題就會必然出現矛盾衝突,也就產生了二律悖反。說白了,人的認識隻能限於現象世界,物自體對人來說,永遠不可知。舉個例子,一群正常視力的人眼裏的紅色是一種顏色,而對於色盲而言,他們的紅色卻可能是另外一種顏色。我們每個人認識的都是事物的現象,而不是事物本身。
康德在生活中是個老好人,在道德理論上更是個絕對的老好人。最近,哈佛大學邁克爾·桑德爾教授的哲學公開課《JUSTICE》紅遍全球,學生們趨之若鶩。桑德爾教授曾在公開課裏詳細講述了康德的絕對道德主義。根據“電車難題”,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如果你是司機,你可以拉一個拉杆,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但此刻另外一條軌道上綁著一個人,你該怎麼抉擇?以邊沁為代表的道德功利主義就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換軌道,犧牲一個人總要強過犧牲五個人。但康德的絕對主義道德卻反對如此做法,當你拉了拉杆換了軌道殺死了那一個人,你也成了不道德行為的同謀。在康德那裏,一個人是不是好人,有沒有善良意誌,不在乎他做事的結果是否有益處,而隻看他做事的動機。一個殺手正在追殺你的朋友,你的朋友此刻正藏在你家衣櫃裏,你對殺手撒謊說朋友不在你家裏,盡管你保全了朋友的生命,但你的做法在康德看來卻是不道德的。康德的道德是一種“絕對命令”,強調了意誌自由和道德原則的普遍有效性,沒有自由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道德行為。
康德的哲學除了氣勢磅礴,還有著另外一個明顯的“優點”:晦澀難懂。其實不隻是康德,費希特、黑格爾等德國哲學家的作品都集體享有“笨拙晦澀”的美名。在法國,盧梭、伏爾泰等啟蒙思想家的作品文字優美,思想震撼,書籍一經問世,立刻人人傳誦,大夥爭相閱讀。可到了德國,可憐的德國哲學家好不容易寫了一本書,大家卻一致反映:看不懂!被逼無奈的德國哲學家又出了個注釋本,沒想到大家抓耳撓腮:還是看不懂!欲哭無淚的德國哲學家隻好不厭其煩地解釋介紹,最後大家才一致反映:好像懂了。比起法國哲學的通俗易懂、文學性強,德國哲學大多深思熟慮、思想精深。與法國哲學相比,德國哲學在文學價值上稍遜浪漫法國人一些風騷,但論起思想深刻性與體係性,嚴謹的德國古典哲學以大師級手筆稱霸整個哲學武林,目中無敵。
康德是德國古典哲學體係的開端,這一體係途經費希特、謝林,在黑格爾那裏登峰造極。這一體係規模極其龐大,內容豐富充盈,包羅萬象,借用奧委會主席羅格同誌評價北京奧運會一詞那就是:“無與倫比”!叔本華作為康德的忠實擁躉也曾有雲:“想當哲學家,首先須得做康德門徒,不知康德者,隻能算個蒙童。”
康德一生宅在柯尼斯堡,未婚,一輩子老處男。對此,後世看不懂“三大批判”卻又癡迷康德的猥瑣孩子們,不得不發揮娛記精神,深度挖掘康德私生活。研究麵從康德的男仆蘭泊到康德資助過的男學生,最後得出結論:康德是個同性戀!
嗬嗬,他們不知,康德一生未婚,除了家庭負擔過重之外,是因為康德是歐洲中世紀體液理論的嚴格恪守者,說白了就是:人類體液就是生命力,體液隻能在體內循環流動,如有消耗,人就會衰老死亡。所以,劇烈運動?NO!會汗液流失!法式熱吻?NO!會唾液流失!XXOO?哼,想都別想!康德一生活了80歲。
康德是個全才,除了哲學,他還通曉邏輯學、數學、物理、力學、地理、生物、神學、自然法,是“星雲假說”的提出者。後世有多少人質疑這個身材矮小,隻有157厘米,先天不足,胸腔狹窄,體質羸弱,一輩子離群索居本應孤陋寡聞的鄉巴佬究竟體內有何力量能完成驚世傲人的“三大批判”,並成為一代哲學巨擘。周傑倫有首歌《陽光宅男》,我想形容康德最為恰當:康德宅的是外在,內心絕對篤定,強大到萬裏無雲,陽光普照!
麵對所有疑問,康德其實最想說:“不要迷戀哥,哥不是傳說,哥隻是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