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基雅維利:槍杆子裏出政權(2 / 3)

共和主義者馬基雅維利,盡管除了《君主論》,他還曾寫過討論共和主義的《論李維》,喜劇《曼陀羅》《金驢記》等作品,但一本《君主論》,已經奠定了人們心中他那臭名昭著的“為了目的,不惜一切手段”的馬基雅維利主義形象。於是形式再次遮蔽了內容,馬基雅維利的另外一個偉大身份卻鮮有人問津:

他是西方近代共和主義政治哲學的先驅。

如果要用一句話形容這位先驅究竟做了什麼,我們可以說:馬基雅維利讓道德和政治離了婚。

在馬基雅維利之前,從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到柏拉圖的《理想國》再到亞裏士多德的《政治學》,古希臘的政治都與道德密切相關,政治理念以及政治體係都以道德為重要前提。古典政治哲學建立在人性向善的基礎之上,一個人隻有是城邦裏的人,通過政治生活,追求政治道德,發揮出德性,他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政治永遠從屬於道德之下。柏拉圖《理想國》的核心就是“哲學王”,國王最好是哲學家,哲學家才能把政治、哲學、美德結合為一體。亞裏士多德認為人是政治的動物,每個政治共同體都有一個目的——善。古希臘的政治哲學是一種“目的論”,政治的世界是依靠“目的”支撐起來的,古希臘的政治和城邦追求的是“至善原則”,這種共同善就是“目的論”,因為善並不是現實政治生活中大家追求得到的,而是先驗地假設出來的。

如果說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哲學家追求的是“應然”的絕對真理,那馬基雅維利追求的則是“實然”的事實之真。一般的哲學家畢生追求的不過是理念中的理想世界,但政治畢竟不是頭腦中的產物與思想遊戲,它是實實在在的關於權力、利益、功利的現實活動,馬基雅維利用“是”取消了“應該”。在馬基雅維利看來,盡管古典政治哲學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著道德和善,但在現實領域中,道德與道德之間卻發生著矛盾,比方說,基督教的道德與古羅馬的道德就發生了衝突。基督教的道德強調謙卑矜持,仁慈博愛——如果有人打你右臉,你要轉過左臉由他打;而古羅馬的道德崇尚孔武有力、愛國、勇敢堅韌。這樣一來,一個人麵對兩種道德譜係,在具體選擇上就會出現衝突。馬基雅維利就是要憑借兩種道德的衝突來否定絕對的無條件的道德,瓦解道德對政治的支配。一個政治人,是處在世俗世界和經驗世界中的人,他永遠做不到像古典政治哲學所宣稱的那麼德性那麼至善。

說起來,政治哲學很有意思,一方麵它要替哲學家辯護,哲學家是必要的,除了政治,還有其他事物的價值高於城邦本身;另一方麵,它要替政治生活辯護,哲學家可以不問世事地研究哲學,而大多數人卻生活在功利的現實政治生活中。從馬基雅維利開始,西方近現代的政治哲學開始拋棄古典政治哲學所設置的目的論,承認政治不過是人的政治,政治不需要關注超越人的更高的目的。於是,馬基雅維利之後,有霍布斯的《利維坦》——國家以及政治權力就是邪惡怪物“利維坦”;有斯賓諾莎的《神學政治論》——將不可一世的基督教從神壇上拉回到人類塵世的曆史中;有了盧梭在《社會契約論》裏多次引用馬基雅維利的著作,有了莎士比亞筆下馬基雅維利主義君主的化身《哈姆雷特》《理查三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