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東北這盤棋(2)(2 / 3)

(二)從華北和華中派遣100個團的幹部去東北,不用原來的番號和身份,不讓蘇軍發現,完全以東北地方部隊的名義活動。

會議還決定,給馬林諾夫斯基回一封信,表示我黨將從蘇軍占領區如沈陽、長春、大連、平泉等地將軍隊撤出,但在熱河、遼寧我黨在抗日戰爭時期所建立的根據地應當允許保留。

以上決定立即用電報告知了正在重慶與蔣介石談判的毛澤東和周恩來。毛澤東和周恩來也立即回電表示同意。

為了抓緊時間,中共中央東北局負責人彭真、陳雲、伍修權等6人,在9月17日下午,也就是中央做出決定的第二天,就搭乘蘇軍代表返回沈陽的飛機直飛東北,開始領導東北地區的工作。

有件事情值得一提。由於東北局的領導幹部到東北之後要和蘇軍的領導幹部進行很多接觸和談判,而蘇軍的軍官都是有軍銜的,對軍官都是以軍銜相稱。我軍從來未實行過軍銜製,所有的軍隊領導幹部都沒有軍銜,這在同蘇軍的交往中很不方便。中央領導人深知蘇聯某些領導人瞧不起中國幹部的作風,於是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由中共中央臨時給去東北的幾位領導幹部授了軍銜:彭真、陳雲、葉季壯(按:我黨長期從事經濟貿易工作的領導幹部,到東北之後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後勤部部長,1949年後任國務院對外貿易部部長)三人授予中將軍銜,伍修權授予少將軍銜。他們幾位在剛到東北與蘇軍方麵談判時就是以中將與少將的身份出現的。雖然他們的軍銜在與蘇軍的初期談判之後就不再用,但這卻是我軍曆史上的第一次授銜。

由於飛機在山海關機場加油時出了故障,彭真等一行是在第二天到達沈陽的。這一天,正好是“九一八”事件14周年的紀念日。

四、全速開進

曾克林和貝魯羅索夫到延安本是不速之客,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成立東北局並立即前往沈陽這一決策也是根據突然發生的情況臨時決定的,這個時候,毛澤東還在重慶與蔣介石談判。

中央書記處在延安的三位書記劉少奇、朱德、任弼時在送走了彭真一行之後,當天立即向在重慶的毛澤東和周恩來彙報了有關情況,並正式提出了我黨在全國戰略部署中“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方針。毛澤東和周恩來也在當天就電複延安,表示完全同意有關決定。19日,毛澤東再次給延安發了電報,不僅同意“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方針,而且在劉少奇等人提出的新四軍主力北上江北和調10萬部隊到東北的基礎上,對高級幹部的安排作出決定:原新四軍領導人陳毅、饒漱石去山東,主持山東工作;原山東解放區領導人羅榮桓和蕭華去東北,和東北局一道工作;已經長期未上戰場的林彪去熱河,準備去東北。

根據毛澤東的決策,中共中央在9月19日立即發出了《關於目前任務和戰略部署的指示》。指示說:“全國的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隻要我們能控製東北及熱、遼兩省,並有全國各解放區及全國人民配合鬥爭,即能保障中國人民的勝利。”為此,中央決定:“山東主力及大部分幹部迅速向冀東及東北出動”,“新四軍調八萬兵力到山東和冀東”,“成立冀熱遼中央局,並擴大冀熱遼軍區,以李富春為書記,林彪為司令”,“羅榮桓到東北工作”,“陳毅、饒漱石到山東工作”。

很明顯,中央要山東部隊的大部和新四軍的一部急赴東北。

軍令如山,各部隊聞風而動,向東北全速開進。

山東解放區部隊的主力,是在八路軍一一五師的一部分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抗日戰爭初期,中共中央為了開辟敵後根據地,於1938年9月,任命原一一五師三四三旅政治委員蕭華在冀魯邊區的樂陵組建了東進支隊準備進入山東,由蕭華任司令員兼政委,許世友任副司令員。部隊以一一五師的六八五團為主,加上一二九師的津浦支隊,還有冀魯邊區的地方部隊,共編為9個團。東進支隊成立後,就開始向山東開進。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