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鐵拳初試(1)(2 / 3)

1947年6月初,我東北民主聯軍開始了向四平的圍攻。林彪一共投入了7個師的兵力用於攻堅,17個師的兵力用於打援。攻城的前線指揮員是一縱司令員李天佑。

李天佑不久前剛被調到一縱任司令員,原一縱司令員萬毅則改任政委。6月11日,我軍的進攻打響。在逐步掃清外圍之後,14日夜裏發起總攻。用陳明仁自己的話說是“打了二十多年的仗,還是第一次見到如此猛烈的炮火”。一縱和西滿的三個獨立師先後從西南、西北兩個方向突入市區,與敵人進行巷戰,反複爭奪,打得相當激烈。17日,我六縱也投入戰鬥,攻入了市區的中心守備地帶。可是,由於陳明仁下令部下各自死守,宣布了“臨陣退縮者殺”“放棄陣地者殺”

等“十殺令”,任何後退者即由第二線軍隊立即槍殺,所以敵七十一的守衛十分頑強,加上天上有國民黨空軍來助戰和空投彈藥,所以比我軍原來估計的要難打得多。經過19個晝夜的血戰,我軍攻占了四平城的四分之三,但七十一軍仍在拚命防守。陳明仁把城中的所有公務人員組織起來分配到各個陣地參加防守,連倉庫中的糧食包都用來修築工事,搞“焦土作戰”。陳明仁還下令用了我們後來在電影中見過的“撒豆”戰術,就是將用來修工事的袋裝大豆遍撒在街道上(這一招,最早是“一·二八”淞滬抗戰時十九路軍用來對付日軍的),我軍在進攻中一踩上滾珠般的大豆,就因站立不穩而倒地。

總之,陳明仁用盡了一切辦法拚死防守。這樣,我軍短時間內很難全部拿下四平。

南京的蔣介石見到陳明仁在四平能堅持防守,遂命令杜聿明必須解救四平之圍,還派蔣經國攜他的親筆信到沈陽、到新六軍軍中去宣揚他的說教:“四平的得失關係著整個東北局勢的發展,要抱不成功必成仁的決心,在四平街地區與共軍大決戰。”杜聿明此時還在醫院中,隻得讓鄭洞國率領新六軍、五十二軍、九十三軍和新近從關內調到東北的五十三軍共10個師的兵力,在空軍的支援下星夜北上,又調長春的新一軍南下,從兩麵馳援四平。從6月23日開始,我軍打援部隊三縱、四縱與二縱和敵人在四平以南就開始了不比攻城規模小的阻擊戰,而且全是陣地戰,整整打了一周。

林彪考慮到四平之戰已經打了20天,部隊消耗與傷亡很大,敵人的援軍不斷向四平集結,空軍支援的力度很大,敵九十三軍已經突破我軍的阻擊攻抵四平近郊,敵新六軍則已開始向我攻城部隊迂回實行反包圍。再打下去已無多大意義,還有被敵人“一層包一層”的可能。7月1日,林彪下令撤出戰鬥。

這一次四平攻堅戰是解放戰爭中的二戰四平,也是我軍在東北戰場上開展的夏季攻勢的核心。這次夏季攻勢曆時50天,我軍在攻城與打援中總計消滅敵人8.2萬人,攻克城鎮42座。二戰四平之後,東北的國民黨軍隊隻能困守在9個大中城市中,整個東北和冀熱遼地區的中小城鎮和農村基本上都被我控製。所以說,二戰四平的戰果是不小的。但是,戰役的預定目標,即攻克四平的任務未能完成。為此,戰後對二戰四平的總結就十分重要。7月1日撤出戰鬥,7月2日,林彪、羅榮桓、劉亞樓就聯名下達了進行認真總結的指示;7月13日,林彪又特地寫信給李天佑,要求部隊討論總結經驗教訓問題,並在信中有所自責。在一次會議上,林彪曾經明確表示:“四平沒有打下來主要是我的責任。”

打不下四平,說明我軍攻堅的能力還不行,在強大的防禦體係麵前辦法還不多。所以對如何攻堅的總結對於今後的作戰很有意義,著名的“四組一隊”戰術(即在攻堅作戰時組成火力、突擊、爆破、支援四個組,形成分工合作的突擊隊),就是林彪根據六縱十七師師長龍書金的發言總結出來的。作為前線指揮員,李天佑自己在總結中則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犯了輕敵和急躁的毛病,他認為,“從根本問題上看,四平是不應該打的”,而且“今後在東北作戰中,凡是帶有戰略性價值比較大而工事又較堅固的城市,如長春、吉林、沈陽、錦州、四平等城,不僅東北,隻要關內還有一點增援的可能力量時,都必須暫時避免打這樣的城”。持李天佑這種看法的人,可能在當時比較多。40年之後,韓先楚上將在對東北戰局進行回顧與反思時,他認為,“四平攻堅戰是個不成功的戰例”,其主要教訓是:輕敵,平推,未集中兵力,突破口未選好。特別重要的是,“以後很長時間,甚至到了遼沈戰役前夕,在林彪頭腦中,以及在部分指揮員心理上,就產生了對大城市攻堅仍有顧慮的想法”。這一點,在以後的戰事中就可以見到。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