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有的地方還流行“偷青”。“偷青”也就是跑到別人家的菜園偷點兒青菜。相傳如果未婚少女在元宵夜或者中秋夜到別人家的菜園裏偷一些蔬菜或者蔥,就表示她將來能夠遇到一個如意郎君。清朝婦女在出門觀燈時,“或私摘人家菜葉,以拍肩背,曰拍油蟲”。
當然偷少許青菜這個度不好拿捏,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偷空人家菜園了。
清朝的時候曾經出現這種情況:一旦到了元宵佳節,就會出現“不論男女老少,不待更深,飯後即出,到處洶洶,勢同掠奪,各園主稍為疏防,即被一掃而空”的情況。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來在光緒年間,在柳州“辦公”的廣西提督率領家屬進駐廣西龍州縣,他的家屬就把“偷青”之風帶了過來,但是因為沒有向當地人們說明規則,就變成了這種情況。
[猜你不知道的]
現在貴州黃平一帶的苗族每到農曆正月十五依然會舉辦偷菜節。在節日當天,姑娘們就會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偷菜也有要求:不能偷本家族的,不能偷同姓朋友的,而且偷的菜必須是白菜。姑娘們偷菜的時候不怕被發現,被偷的人家也不會責怪,大家把偷來的菜聚在一起,做一個白菜宴。
據說誰吃得最多,誰就能早得意中人。
盟誓為何勾手指
小時候在許諾時,經常會鄭重其事地勾起手指,並且嘴上要念叨著“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許變”,有時候在拉完勾之後,還要蓋上“章”。
那麼大家知道這個習俗是怎麼來的嗎?為什麼勾手指代表要對自己說的話負責呢?
指代表著“旨”的意思,就是代表個人的想法和意旨,手指相勾就有了相互交流內心想法的意思。而且中國人有指天為誓的發誓習慣,所以“指”在盟誓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盟誓的時候,要用手指鄭重其事地簽名畫押,有時候還要把手指割破,歃血為盟。為此,人們就用簡單的勾手指來表示盟約,同時借手指溝通來表達互通心意的印證;有時還要用兩人的大拇指相摩擊當做蓋章簽名以此為證。
[猜你不知道的]
古時也有擊掌為盟的說法。擊掌原本是一種舞蹈形式。在起舞的時候,舞者經常會得意忘形,用來回擊掌來活躍氣氛。後來在觀看表演的時候為了能夠配合舞蹈的節奏,人們就養成了鼓掌的習慣。到了後來就把擊掌表示為交換掌印,是一種盟誓時做的動作。
賀卡早就不稀奇
每到春節,中國人就會互贈賀卡來恭賀新年。隨著電子賀卡的出現,現實中的賀卡開始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其實賀卡在中國已經有了千年的曆史。
在漢朝時,人們將賀卡稱為“名謁”“名刺”,唐宋時期稱為“門狀”,明清時又稱為“紅單”“名帖”“片子”,用於日常拜訪或重大節日祝賀時表明自己的身份。最早的賀卡是用木竹片削成的,後來改用了紙張。
在古代,賀卡一般由人步行或者乘車送達。送的人在對方門外招呼,有人出來接就算任務完成了。
富貴人家為了省事,就在自家門外掛了一個箱子,把這個箱子稱之為“接福”,以便圖個吉利,其實就相當於現在的信箱。也有的人家會在門口掛個紅紙袋,稱之為“門簿”。送賀卡的人多在門外把賀卡投入箱中,稱之為“望門投刺”,因為古代投遞的人很多,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往往就在門口喊幾聲,把東西投入箱中之後就會匆匆離去,所以民間也有“送帖的比兔子跑得還快”的說法,因此賀卡也被稱為“飛帖”。
到了清康熙年間,人們改用紅色的硬紙來製作賀卡,把賀卡裝在錦盒中,以示鄭重。據說寫著祝賀詞語的賀卡還是從我國傳到國外的。在賀卡上印上精美的圖案,則是受外國的影響。古代賀卡大多是由主人親筆書寫,通常為十分精美的書法作品。
[猜你不知道的]
據說,唐太宗李世民在過年的時候,曾經用赤金箔做成賀卡,親自書寫了“普天同慶”,賜給了大臣。民間沒有皇家那般奢侈,不敢用金箔,就改用梅花箋紙,豎寫,右上端寫著受賀者的官諱,左下端是賀者的姓名,傳說南宋人張世南曾經在著作中記載他家珍藏著北宋名家黃庭堅,秦觀等人的賀卡,看來真是一位賀卡控啊,不過這些賀卡如果留至今天應該就是價值連城的國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