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年6月,元順帝逃亡到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西北),第二年4月,因為患上了痢疾在應昌去世,廟號“思宗”。朱元璋因為其在國破家亡之際沒有背水一戰,而是決定逃往漠北,屬於“知順天命,退避而去”,所以稱其為“順帝”。曾經橫掃中原,所向披靡的帝國,最終在“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的征討聲中宣告結束,沉寂為短命王朝;但是這位名叫脫飀帖睦爾的烏哈圖可汗,卻在“天高皇帝遠,不反待如何”的呼聲中狼狽竄逃,淪為亡國之君。朱元璋將其稱為“順帝”,不能不說是對他的極大的諷刺。
[猜你不知道的]
朱元璋,中國明代大明太祖高皇帝,是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姓朱,名元璋,漢族人。是繼漢高祖劉邦以來的第二個百姓出身的開國皇帝。曆史上稱為明太祖,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在應天皇宮去世,安葬於明孝陵。
“叫板”的來曆
在生活中,人們喜歡將向自己發起挑戰的行為稱為“叫板”。那麼,“叫板”一詞是怎樣來的呢,人們為什麼喜歡用“叫板”這個詞來表達其意思呢?
根據《顧誤錄》的相關記載:“板,古拍也。”在古代的樂曲當中,板和鼓是打拍子經常使用的工具。板打出來的是強拍,鼓打出來的是次強拍或者弱拍。根據這種拍打方式,在中國戲曲當中,又提出了“板式”的說法。而所謂的“板式”主要是指戲曲音樂的節拍與節奏形式。
“叫板”是戲曲當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指演員以一定的唱腔示意司鼓,接下來的唱段是什麼節奏的板式。叫板一般使用在戲曲當中的慢板,二六板,箭板,滾板等板式中。它的曲調主要以散板為主。為了增加演繹的藝術效果,演員會在道白的最後一句上采用叫板的方式,要麼以語氣示意,要麼以動作唱腔示意,司鼓銅器就會轉奏出下一段的板式。正是因為這樣,人們才會將“叫板”引出下文,挑出新板式的意義引申為挑戰或挑釁。
[猜你不知道的]
“板式”主要包括板眼與下板兩層含義。“板眼”主要是指強拍,次強拍與弱拍相互結合的節拍形式,又被分為一板一眼(二拍子),一板三眼(四拍子)等多種形式;“下板形式”主要是指節奏的形式。以戲曲唱腔為例,字隨板出的稱為“應頭板”,後半拍出字的稱為“腰板”等。隨著節拍節奏的舒緩強弱,又把板式分為叫板,起板,轉板,留板,歇板,砸板等。
“倒黴”的來曆
“倒黴”是指運氣不好或者是遇事不順利,如今它已經變得很普遍了。
那麼“倒黴”這詞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
“倒黴”一詞原作“倒楣”。“倒楣”的“楣”卻是一種類似於竹竿的柱子,它的來曆與科舉製度息息相關。“倒楣”出現的時間比較晚,大約產生於明朝中後期。因為明朝實行的是八股取士,許多文人空有滿腹才華卻得不到發揮,官場徇私舞弊的行為更是屢見不鮮。對於普通平民百姓的子弟而言,想要考中進士簡直是難上加難。因此那些逢考的舉人在考前都會在自己的家門前豎起旗杆。若是考中了,旗杆就會繼續保留下來;若是沒考中,就要把旗杆撤下來,叫作“倒楣”。
沒考中當然是一件令人很難受的事情,因此“倒楣”便成為了遇事不順的代名詞。後來這個詞語被越來越多的人用在口語和書麵中。有些人並不清楚知道其來源,“黴”又與“楣”同音,於是就變成了“倒黴”。
“黴”本是“麵垢黑”的意思。例如“黴瘠”指又黑又瘦,“黴氣”“黴天”都是不好的意思。因此人們經常用“倒黴”來表達不好或者不順利的事情,雖然屬於筆誤,倒是十分貼切。
[猜你不知道的]
“楣”主要有兩方麵的含義:一,主要是指屋簷椽端的橫板,據《說文》說:“楣,屋邊聯也。齊謂之簷,楚謂之腛,秦謂之楣。”二,主要是指門框上的橫木,也稱為“門楣”。比如陸遊《夏雨歎》:“蝸舍入門楣觸額。”唐代李朝威《柳毅傳》中素有“雕琉璃於翠楣”的說辭。
“狗腿子”是怎樣來的
那些與惡勢力為伍的漢奸通常被稱為“走狗”或者“狗腿子”。人們為什麼要用“狗”這個字來形容他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