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之後,也就是太始三年三月,漢武帝又導演了一出“好戲”。漢武帝聲稱:“幸琅邪,禮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山稱萬歲。”意思就是說在他登上山東芝罘山的時候,群山都在向他呼喊“萬歲”。
既然神靈和山石都在呼喊皇帝為“萬歲”,臣民百姓也就沒有什麼好說的了。於是,就有了臣民給皇帝拜恩慶賀時的三呼“萬歲”。
自此之後,在皇帝寶座之前,“萬歲”之聲震耳欲聾。
[猜你不知道的]
劉徹,就是漢武帝,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戰略家。劉徹是劉邦的重孫,漢景帝劉啟的第十個兒子。7歲的時候被冊立為皇太子,16歲登基,統治漢朝54年之久,首創年號。他開拓了漢朝的最大版圖,功業輝煌。公元前87年劉徹死於五柞宮,享年70歲,安葬於茂陵,諡號“孝武”,廟號世宗。
“跑龍套”的由來
在演藝圈中,經常聽到人們說“跑龍套”這個詞。“跑龍套”一詞主源於“龍套”。而“龍套”又是什麼呢?它主要是指戲曲表演中的一種戲服。
這種戲服上繡著漂亮的花紋,且為套頭裝。身穿這種衣服的演員通常沒有台詞,隻是在台上走走過場,所以被稱為“跑龍套”。
在曲藝界裏,除了主次演員之外,還需要一些陪襯烘托的畫麵。而出演烘托場麵的人就被稱為“跑龍套”。最早充當跑龍套的人多由戲班裏的新人擔任,四個人組成一個單位,叫作堂。像這類的“跑龍套”大多是侍從衙役,主要的演出活動是呐喊和助威。如果戲曲中需要表現的是戰爭性的場麵,那麼這些“跑龍套”的就要從主角們的刀槍劍戟之下來回穿梭,從而表示兵箭穿梭的混亂局麵,“跑龍套”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搖旗呐喊以造聲勢。通常,“跑龍套”人的手中拿著紅門旗,門槍旗,飛虎旗,或火旗,風旗,水旗,雲牌等。因此這些戲目當中,打旗的演員也被稱為“跑龍套”。
新人可以通過跑龍套,鍛煉自己的基本功,還增強了表演技能。當新人們將這些雜技練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時,他們就可以飾演一些略帶有台詞的角色。隨著藝齡及演技的增長,他們才有機會成為配角,甚至是主角。
現在,人們已經很少嚴格劃分“跑龍套”與正式演員之間的區別了。在拍戲人手不夠時,很多演員都會客串一下“跑龍套”。這個角色雖然看著不起眼,但是在整個故事情節中,卻起著不可忽視的襯托作用。
[猜你不知道的]
黃梅戲《天仙配》,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豫劇《花木蘭》,越劇《紅樓夢》,評劇《劉巧兒》,昆曲《牡丹亭》,京劇《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都是中國經典的戲劇。
聞名中外的京劇,也被稱為“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以及昆曲曲牌,主要形成在1840年前後的北京,影響深遠。
有“百戲之祖”之稱的昆曲,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源於江蘇昆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大多都用昆曲演唱,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梆子腔:是一種戲曲聲腔係統的總稱,主要源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昂,以木梆擊節,隨著不斷發展又形成了河北梆子,山西梆子等。
黃梅戲:主要是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在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流行,前身是黃梅地區的采茶調,清代中葉之後形成了民間小戲,稱“黃梅調”,用安慶方言演唱。
“天高皇帝遠”最初指哪個皇帝
楊訥生活在元末明初,並親身經曆了元亡明興的朝代更替,目睹了農民起義的反抗怒潮,因此其所著作品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值。根據《元代農民戰爭史料》中的記載:元朝至正八年,浙江台州,溫州百姓舉起“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反抗旗幟。從這個作品產生的年代來看,“天高皇帝遠”中的皇帝指元順帝。
元朝統一中原之後,將其統治下的人民分為四個等級,依次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並且嚴格規定這四等人在做官,科舉,打官司等諸多方麵都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從而激化了社會矛盾與階級矛盾。元順帝登基之後,政治腐敗,官場黑暗,將士墮落,賦稅繁重,百姓民不聊生,社會矛盾進一步被激化。雖然元順帝曾經任命脫脫為相,試圖進行政治改革,帝國中興,但是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由來已久,積重難返。
脫脫慘遭奸人挑撥退位,國事日非。元順帝卻因為“怠於政事,荒於遊宴”,沉迷於酒色,荒廢朝綱,奸人橫行,財政窘迫,社會動蕩不安,百姓紛紛揚起起義大旗。元朝處於風雨飄搖之際,元順帝寧願專心學習“行房中運氣之術”,也不理會朝政;寧可別出心裁地設計船舶,也對百姓疾苦不聞不問。1368年,朱元璋在攻破通州之後,直逼元大都。見到元朝大勢已去,元順帝索性拋家棄子灰頭土臉地返回漠北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