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禽獸”原來是褒義
現在我們在說一個人人麵獸心的時候,經常會罵他衣冠禽獸。殊不知,在古代如果說一個人“衣冠禽獸”是對他的褒獎,不但罵不到人的痛處,還可能會起到反效果。
“衣冠禽獸”一詞來源於明代官員的服飾。據史料記載,明朝明文規定,文官的官服要繡禽,武官的官服要繡獸。根據不同的品級,繡不同的禽和獸,具體的規定是:文官一品要繡仙鶴,二品要繡錦雞,三品要繡孔雀,四品要繡雲雁,五品要繡白鷳,六品要繡鷺鷥,七品要繡鴛鴦,八品要繡黃鸝,九品要繡鵪鶉。武官一品,二品要繡獅子,三品要繡虎,四品要繡豹,五品要繡熊,六品,七品要繡彪,八品要繡犀牛,九品要繡海馬。不僅繡的“禽”
和“獸”樣式不同,而且衣服的顏色也不同。文武官員一品到四品要穿紅袍,五品到七品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綠袍。所以,當時的“衣冠禽獸”是句誇人的話,頗有令人羨慕的味道。
到了明朝中晚期,因為宦官專權,政治腐敗,文官武將都把欺壓百姓當作樂趣,老百姓將其視為匪盜瘟神,於是,就把“衣冠禽獸”一詞賦予了貶義,老百姓把那些為非作歹,道德敗壞的文武官員稱為“衣冠禽獸”。
最開始使用貶義是在明末陳汝元所著《金蓮記》一書中。清代以後,“衣冠禽獸”一語就作為貶義詞出現,沒有了褒獎的意思。
[猜你不知道的]
清代的官服廢除了服色製度,隻通過帽頂及補服來區分品級,服飾的顏色不管職位的高低原則上都是藍色的,隻有慶典時才會使用絳色;外褂在平時都是紅青色;素服時,則改為黑色。
“使節”原來不是指人
“外交使節”現在指的是外交人員,但很少人知道“使節”的原始意義指的是物而不是人。
“使節”最早指的是諸侯遣使外出時給使者的憑信,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護照。使者外出的時候,國君需要給使者配有能夠證明其身份的物件叫作“節”,因為是使者佩戴所以也被稱為“使節”。使者所攜帶的“節”對外來說與後世的“國書”相仿,對內來說卻是一個“特別通行證”。
“使節”大多是用金屬(通常為銅)製成,上麵分別鑄有龍,虎,人三種圖案,稱“龍節”“虎節”和“人節”。
當然因為“使節”不同,功能和規定也不同:山區之國用虎節,平地之國用人節,澤地之國用龍節。節是銅製的,用有畫做裝飾的盒子盛著。出入國都城門和關門要用符節,運輸貨物要用璽節,通行道路要用旌節。
[猜你不知道的]
每種節都有規定的有效期,要按時歸還。要行走天下就要持有節,如果沒有節,遇到檢查就不能通過,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節,你就成為非法偷渡客。有時候“節”要比“使”重要得多。因為沒有了“節”,“使”也隻能舉步維艱了。
“八抬大轎”到底有多高級
在電視劇中,我們經常聽到“八抬大轎”這個詞語,那麼這“八抬大轎”到底是怎樣的待遇呢?
古代的轎子主要分為兩種形製,一種是不上帷子的“涼轎”,也被稱為“亮轎”或“顯轎”;另一種則是上帷子的“暖轎”,又被稱為“暗轎”。不同的官品,乘坐的轎子規格也不相同,如明清時的一般官員,得用藍呢或綠呢作轎帷,所以也有“藍呢官轎”“綠呢官轎”之稱。
皇室王公用的轎子被稱為“輿轎”;達官貴人乘坐的轎子被稱為“官轎”;人們娶親時用的轎子被稱為“花轎”。抬轎子的人也是有多有少,民間多為二人抬轎;官員所乘的轎子,則有四人抬和八人抬之分。如清朝就規定,三品以上的京官,在京乘坐的是“四人抬”,出京乘坐的是“八人抬”;外省督撫乘“八人抬”,督撫部屬則乘坐“四人抬”;三品以上的欽差大臣乘坐“八人抬”等。至於皇室子弟乘坐的轎子則更為誇張,一般要十多人或者三十多人抬。
古時在迎親的時候比較講究明媒正娶多用八人抬的大花轎,因此才有了“八抬大轎”的詞語。現在多是用來形容人架子大。
[猜你不知道的]
在清朝初年,皇上與後妃乘坐豪華的輦;親王乘坐的轎子為銀頂黃蓋紅幃;三品以上的大官用銀頂,皂色蓋幃,在京城內用四個人抬,出京則用八人抬;四品以下隻能乘坐錫頂,兩人抬的小轎;一般的地主豪紳則隻能乘坐黑油齊頭,平頂皂幔的轎子。
用“正”字記數的由來
每逢選舉,投票表決的時候,現場監票,唱票和記票的人最常用的一種記數方法就是,用“正”字記數,這已經成為了中國人的習慣。那麼為什麼要畫“正”字來記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