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有趣,這個簡單易懂的辦法是從戲院司事們記“水牌賬”的方法演變而來的。
在清末民初,上海的戲院俗稱為“茶園”。有個正方形的舞台,樓上的座位被稱為“花樓”,左右偏座被稱為“包廂”。樓下正廳是達官貴人預定下的,他們攜帶嬌妻美妾來看戲,為了讓自己貴氣外露,不與那些“下裏巴人”混雜,這些人的座席前有八仙方桌;下等的座位就是條凳長桌,看戲的人可以喝茶聽戲。那時劇院還沒有門票出售,就讓“案目”(服務員)到門口去招攬客人,每領滿5位入座,司事(記賬先生)就會在黑板上寫出“正”字,並標明某案目的名字。然後由案目負責計數,收費。不過這個“案目”有沒有提成就不得而知了。
這種方法隨著戲院實行門票製就作廢了,但是因為其簡明,易懂而且便於公眾監督,就流傳了下來。
[猜你不知道的]
除了用“正”字記數之外,人們也經常用結繩記數這種方法,這種方法不僅在遠古時候使用,還被一些民族沿用了下來。宋朝人曾記載稱:“韃靼無文字,每調發軍馬,即結草為約,使人傳達,急於星火。”這就是用結草的方法來調動軍馬,傳達要調的人數呢!其他的民族如藏族,彝族等,雖然已經有了文字,但是在不識字的人中間還會使用這種方法。
最早“雪中送炭”的人
現在我們經常將那些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給予物質和精神上幫助的行為稱之為雪中送炭。那麼誰是曆史上最早雪中送炭的人呢?
據《宋史》記載,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一向十分摳門的宋太宗,為了顯示京城和諧的氣氛和自己仁君的形象,在二月壬戌“賜京城高年帛,百歲者一人加賜塗金帶”。恰巧這天風雪交加,天氣異常寒冷,於是宋太宗立即宣布,派遣中使再賜京城“孤老貧窮人千錢米炭”。在這樣寒冷的天氣裏,孤寡老人有了米炭,就等於有了活下去的希望,老人們對宋太宗的恩情自是不會忘懷。於是從宋太宗開始,“雪中送炭”的故事就流傳開來。
為了彰顯德政,宋朝的曆代君王都把宋太宗作為榜樣,紛紛效仿宋太宗的做法。冬季救寒最關鍵的就是讓百姓能夠買到低價的柴炭。為此,宋廷經常會把官府的柴炭減價大甩賣。“遇炭貴減價貨之,即京師炭價常賤矣”,因此“雪中送炭”也成為了宋人贈予朋友過冬最好的禮物。
[猜你不知道的]
南宋時期,著名的詩人範成大在晚年的時候隱居在故鄉石湖,就做了一首名曰《大雪送炭與芥隱》的詩:“不是雪中須送炭,聊裝風景要詩來。”這首詩就是成語雪中送炭的出處。
是誰給“食指”取了名
從大拇指起,第二個手指的名字是“食指”,這是無人不知的常識。但若對這個名字進行仔細推想的話,我們會覺得這名兒貌似有些怪:它和體積大小無關,亦與所處位置無關。莫非它和食物有關?
還別說,食指之所以取這個“食”字為名,確實是跟食物沾邊兒。古代中國,在吃東西之前,人們往往會先伸出食指蘸一點兒食物或羹湯,放進嘴中吸一下,用這方法來感知食物的味道,生熟和溫度。所以這根手指就被叫作食指。至於選擇食指的原因,是由於上古時期,筷子還沒有被人類發明,能用的工具隻有手。而食指也許是手指中用起來最方便,最靈活的,所以會用這根手指來品嚐食物。
說起食指和食物的淵源,那可是有幾個好玩的故事的。春秋時期,有個人叫公子宋,是鄭國貴戚。他的食指可不一般,具備預測美食的奇異能力:
若他的食指跳動不已,那麼他肯定會在第二天遇到從未享用過的美食。就好比有一次,在他出使晉國途中,食指突然大跳了起來。等到了晉國,果真品嚐到了色鮮味美的石花魚;還有一次,在出使齊國的路上,他的食指再一次跳動不已,後來齊國款待他享用天鵝肉;還有在他吃到合歡橘以前,食指依然很負責地跳動起來……
[猜你不知道的]
古人的口味稀奇古怪,據清代史料《南亭筆記》第五卷中記載:紀曉嵐幾乎不吃米飯,偶爾會吃點兒麵條,也不吃其他菜肴。紀府每次招待客人的時候,菜肴做得相當精致可口,但紀曉嵐隻是稍微動動筷子,意思一下而已。而每次紀曉嵐自己用餐的時候,“煮肉一盤,熬茶一碗,別無他物”,一麵吃肉,一麵喝茶,有時候一餐可以吃下數斤火腿,不過依然在蔬菜麵前無動於衷。紀大才子雖然不怎麼喜歡吃蔬菜,但很喜歡吃水果,“恣情大嚼,未嚐去口”。
拜見皇上為何手持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