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常識典故:俗語背後的故事(1)(3 / 3)

在曆史劇中,經常會看到大臣上朝的時候手裏麵都拿著一塊形狀奇怪的板子。在殿上和皇帝交流的時候,大臣們總是雙手將此物擎在胸前,幾乎要將自己的整個臉遮住。那麼,大臣們為什麼要弄這個東西呢?

這塊板子,名為笏,也被稱為笏板,手板或朝板,是從周代直到明代臣子拜見皇上的時候都要攜帶的東西。那這個東西究竟有什麼作用呢?《禮記·玉藻》記載:“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由此可見,笏主要有兩方麵的作用,其一,臣子向君主奏請事務,為了避免遺忘,都要事先將所要奏請的事情寫到笏板上。另一方麵,早期的時候沒有紙,笏可以記下君主的吩咐,就相當於現在的筆記本一樣。除了上述功能之外,古代臣子和君主講話的時候不可以直視君主,要看著麵前的笏,從而體現君主的威嚴。

[猜你不知道的]

笏的材料一般為玉,象牙或竹木。不同品級的官員,笏的材料也不相同。

唐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執象牙笏,六品以下的官員執竹木笏。明代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執象牙,相當於笏,五品以下的官員不執笏。除此之外,不同品級的官員,笏的形狀也有所不同。到清代,規定施跪禮,笏也就不再使用了。正因為笏乃官員專用,所以在古代一直被當作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在曆史劇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負責傳旨的人高呼一聲“聖旨到”,馬上一群人就會跪倒在地。隻聽傳旨的人念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曆朝曆代,聖旨好像都是以這句開頭。這是否符合曆史常識呢?

答案是否定的。根據史實考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最早的使用者是明太祖朱元璋,其依據就是“奉天承運”一詞當中的“奉天”實際上就是指的“奉天殿”,意思就是遵照天意,也就是皇帝的旨意受命於天。而奉天殿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統治時期建成的。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之後建立了一座都城,其中就有“奉天殿”。燕王朱棣將都城遷至北京,之後建造紫禁城的時候,又將“奉天殿”原模原樣地“搬到了”北京。

關於這一說法,清朝大學者俞樾也有考證。他在《茶香寶續鈔》中說:“奉天承運”是“論奉天殿名而及之”。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始於明朝,還有一個可靠的證據,就是朱元璋所捧的大圭上麵刻著“奉天承運”的字樣。這個說法主要來源於明朝萬曆時期的天文學家沈德符。

由此可見,“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幾個字始於朱元璋時期是證據確鑿,不容置疑的!

[猜你不知道的]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因為常年在外征戰,被封為燕王,之後發動靖難之役,舉兵攻打侄兒建文帝。1402年奪位登基,改元永樂。他曾經親征蒙古,鞏固了北部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與統一。1421年將都城遷往北京,對強化明朝統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統治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原廟號太宗,後來由明世宗改為成祖,諡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葬於十三陵之長陵。

“萬歲”為什麼是皇上專屬

“萬歲”,從字麵上看,應該是祝願的語句。比如,有一部電影叫作《青春萬歲》,意為“青春永駐”,其中蘊含著“快樂”的感性色彩。就是因為這種感情色彩蘊含其中,作為在人們感到快樂的時候才會高呼“萬歲”,就好像俄語中的“烏拉”,誰都可以說,誰都可以用。

但是在封建社會,“萬歲”一詞是不可以隨便亂用的,因為它是皇帝的代名詞,也僅有皇帝才配得上“萬歲”這個神聖的詞語。除皇帝之外,試問誰又敢將自己與“萬歲”聯係到一起呢,那就是不想要自己的腦袋了。若是見了皇帝不稱呼“萬歲”,也會按大不敬之罪論處。

那麼,究竟是誰將“萬歲”一詞設置為皇帝專用的呢?這件事與漢武帝有很大的關係。為了加強君權,強化國家的專製統治,漢武帝可以說是煞費苦心。

元封元年春天,漢武帝登上華山之後發布詔書:“朕用事華山,至於中嶽……翌日親登嵩高,禦史乘屬,在廟旁吏卒成聞呼萬歲者三。登禮罔不答。”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朕登上了高山的頂峰,吏卒都聽到了三聲“萬歲”。

當時,苟悅注曰:“萬歲,山神之稱也。”意思就是說山神在向漢武帝致敬。漢武帝還說在聽到歡呼聲之後,他向神靈致意還禮,神靈也一一答應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