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通信交通:來來往往,總在路上(1 / 3)

古代怎麼修建“高速公路”

開山修路也不是今天才有的,如果在山中開辟道路,能夠減少距離。早在2000多年前,戰國時秦昭襄王任命範雎為相,在多懸崖絕壁的秦嶺山間開鑿棧道,這是一種獨特的山間棧道,在陡峭的懸崖上鑿孔,將樹木插進石頭裏為梁,在山間鋪木板聯為棧閣。這一傑出創舉可謂是人類道路史上的奇跡。如今還能找到一些主要棧道的痕跡,如子午道,駱穀道,褒斜道,陳倉道,藍武道等,這些棧道從長安翻越秦嶺,前往南方各省。這幾條古棧道非常艱險,更是一個比萬裏長城更早的巨大土木工程,更是古代的國家級“高速公路”。

傳說周武王討伐昏庸的紂王時,南方的庸,蜀,羌,髦,微,陸,彭,濮等古國和古民族共同參戰,這表明,在曆史還沒有完全記載的傳說時代,秦嶺已經不能將南方的兵馬阻擋住。到戰國時期,有文獻記載:“棧道千裏,通於蜀漢。”連接富庶的古巴蜀和秦川之地的棧道,使得“得蜀者得天下”的這句名言成為事實,也成就了以後的漢唐盛世。之後,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褒斜,故道,儻駱,子午,荔枝,文川,金牛,米倉,陰平等十餘條古棧道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猜你不知道的]

李白有詩“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秦嶺是分隔南北的大山脈,再遇上蜀地的大巴山,更是成為蜀地和中原地區的“天塹”,古人沒有大規模開山鑿石的現代手段,這棧道修起來真的是異常艱苦!其中有一條荔枝道,原名為間道,是唐玄宗專為楊貴妃修建的荔枝道,全程從四川到長安隻要三天,所以進貢的荔枝才新鮮如初。

“靠右行”始於何時

在唐代初年,大臣馬周製定我國的車輛靠右行駛製度。根據《隋唐嘉話》記載:“中書令馬周,所陳世事,莫不施行。舊諸街晨昏傳叫,以警行者,代之以鼓,城門入由左,出由右。皆周(馬周)法也。”近代以來,特別是鴉片戰爭後,外國多次侵略我國,道路交通受到英國等國影響。在1946年前,汽車,人力車和畜力車在一段較長時期裏都靠左行駛。

直到抗日戰爭勝利,我國大量進口美式汽車,美國是靠右行駛的國家,所以汽車的方向盤和燈光安置,都是按照他們國家的交通規則配置的。這下就很為難了,要是改裝這種車輛以適用我國當時靠左行駛的交通規則,這筆改裝費可不是小數目,需要增加車價的1.5。所以,與其花錢,還不如去適應汽車,當時的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戰時運輸管理局非常明智,作出決定,從1946年1月1日零時起,全國車輛一律靠右行駛。

[猜你不知道的]

除了實行車輛靠右行駛的規則外,《古禮》中記載:道路男子由右,婦女由左,車從中央。遠在秦朝,就有男子右行,婦人左行,車行中央的道路通行規定。

看古人怎麼為自己“留後路”

“留後路”,意思是萬一事辦不成,預先給自己留下退路。這三個字生動貼切,不過這是怎麼來的呢?

元世祖時,世代居住在遼東的元朝宗室乃顏意圖反叛,為了查明情況,大臣伯顏被世祖派到遼東。伯顏是個足智多謀的人,他知道這可不是個好差事,弄不好命都沒了,所以必須要給自己留個退路。思來想去,臨出發前,伯顏買了很多裘皮衣服裝在車上,帶領著隨從浩浩蕩蕩前去遼東。到了遼東境內,每次在沿途驛站休息的時候,伯顏就給驛站的官吏送上裘皮衣服,關係處得非常融洽。最後伯顏到達乃顏駐地,乃顏設宴款待伯顏一行人,想著在席間拿下伯顏,他怎麼都跑不了。伯顏小心謹慎地察言觀色,識破乃顏的陰謀,立即和隨從分成三路逃跑。因為伯顏在來的時候和沿途各驛站都搞好了關係,為自己預備了退路,因此每到一處驛站,官吏便將最強壯的快馬獻上,伯顏得以順利逃脫。“留後路”就是由此曆史典故得來。

話說伯顏逃回去之後,一路高升,很快他和他的家族的勢力迅速上升。

他幾近獨秉國政,和元順帝的矛盾日益尖銳,這次可沒有什麼後路可退,在這場權力鬥爭中敗退下來,被貶,病死。

[猜你不知道的]

伯顏是一代名相。有名,並不是因為他做得好,而是因為他在位的時候幹了很多大事情。

伯顏是蒙古蔑兒乞部貴族,自幼就侍武宗於藩邸,隨其北征,得到蒙古草原宗王貴族的支持。後來因為貢獻傑出,成為了執政者,也就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