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橋”到底是座什麼橋
提到奈何橋,大家都不陌生。傳說人在死後,鬼魂就會離開身體,走上通往陰間的黃泉路。黃泉路的起點是鬼門關,而終點就是奈何橋。過了奈何橋,就到了陰間,因此奈何橋可以說是陽世到陰間的關口,而走上奈何橋是每個鬼魂都要做的一件事。
奈何橋本應該叫“奈河橋”,是佛教中的說法。佛經中講,在地獄中存在一條河,叫作奈河,河中血水翻湧,裏麵有很多銅蛇,鐵狗,惡鬼。奈河上有一座橋就叫作奈河橋。奈河橋分為三層,善良的人走在上層,比較安全;善惡兼半者走在中層,有危險,一不小心就會掉到河中;而惡者走在下層,鐵狗,惡鬼經常能夠跳起來攻擊走在下層的人。因此舊時寺廟香會上,香客爭著把紙錢,銅板投入到虛擬的奈河(一般的水池)中,以求那些惡鬼到時不要拉自己。
後來在中國的民俗中奈河橋逐漸演變為“奈何橋”,作用不再是分辨善惡,而是有了另一個功能。據說,有一個叫作孟婆的女子每天守在奈河橋頭,逼迫每個過橋的鬼魂喝一碗“孟婆湯”。這湯有讓人遺忘的功能,讓鬼魂能夠忘記自己生前之事。因此,每個“人”走在短短的橋上就會百感交加,各種情緒湧上心頭。走到橋盡頭之後,能夠在三生石上看到自己的前生,更加會百感交集。然後喝完孟婆湯,一世的愛恨情仇就都忘得幹幹淨淨的了。今生牽掛之人,痛恨之人,到了來生就會形同陌路。這一刻,很多人都會發出無可奈何的歎息,估計這也是奈何橋被命名的原因之一吧!
[猜你不知道的]
傳說中孟婆就是孟薑女。據說孟薑女在哭倒長城之後,因為找不到丈夫的屍骨,為了能夠忘記那些痛苦萬分的記憶,就熬製了能夠讓人喪失記憶的孟婆湯。後來上天念她如此深情,就免去了她的輪回之苦。讓她在奈何橋畔熬製孟婆湯,讓參與輪回的鬼魂能夠忘記前世的一切。
閻羅王的背景大調查
閻羅王是陰曹地府中人們最熟悉的角色,那麼閻羅王到底有什麼背景,到底有沒有閻羅王呢?
其實在中國的古代根本就沒有閻王的觀念,佛教從古印度傳到中國之後,閻王作為地獄主神又是從中國流傳出來的。在古代印度神話中,閻王是主管陰間的王。佛教創立之後,沿用了閻王的觀念,將閻王定位管理地獄的王。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閻王的信仰也傳入了中國,中國人也比較認同地獄的觀念,不過稍加了一些改變,在閻羅王上麵又設立了幾個道家的神,這樣,閻羅王就不再是陰間的第一把手了,而隻是一個負責具體審判事務的官員。再後來,審批的權力也被分割了,一個閻王變成了“十殿閻羅”。
那麼閻羅王到底是由誰來擔任呢?從隋唐到清末,有過很多說法。一種說法中稱閻王就是隋將韓擒虎。在“二十四史”對鬼神多有忌諱,但是韓擒虎死後做了閻羅的傳說,這件事竟然被記到了本紀中,這種說法在當時十分流行。據說當時韓擒虎在還沒死的時候,就有陰間的官吏來接。隋文帝楊堅聽說之後,還專門設宴為他送行。
另一說法是北宋的名相寇準,寇準一直以公正剛直聞名,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民間就把他推舉為閻羅。
[猜你不知道的]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閻羅王就是北宋的包拯,因為包拯剛正直言,執法嚴峻,因此成為了閻羅王的最佳人選。有人說他在世的時候就開始著手審理陰間的案子,稱其“日斷人間,夜判陰間”,為死後正式赴任做好準備。
什麼是知音
我們經常說“千金易得,知音難覓”。在詞典中對“知音”的解釋為:
原指精通音律,後來代指彼此了解,情投意合的人。那麼,“知音”一詞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俞伯牙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音樂家,不但精通音律,更是彈了一手好琴。無奈縱使他琴藝再高超,也是曲高和寡,沒有幾個人能夠聽懂他的琴曲。
有一次,俞伯牙因為公務來到了陽江口。在傍晚十分,俞伯牙命船夫停船靠岸,彈起琴來。在朦朧的夜色之中,悠揚的琴調在草原上飄揚。彈琴間隙,俞伯牙聽到草叢中有聲響,就讓書童去探查。不久,書童就帶回了一個人。俞伯牙詢問才知道,這個人名叫鍾子期,是附近古婁子村的樵夫。砍柴回來的途中,聽見有人彈琴,就藏在草叢中聽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