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常識典故:俗語背後的故事(4)(2 / 3)

俞伯牙見此人是個樵夫,以為他在說大話,就想試試他。於是就轉弦彈奏了一支表達泰山雄險的曲子。鍾子期站在一旁屏息凝神,表情隨著俞伯牙的琴曲不斷地變化。一曲彈完之後,鍾子期歎道:“妙曲,高山巍峨,雄險非常。”俞伯牙一聽,對鍾子期刮目相看。隨即又彈奏了一曲,鍾子期麵容平靜,如春風拂過,悠然說道:“潺潺溪流,東流到海。從微波蕩漾,到波濤澎湃。”俞伯牙聽完鍾子期這番話之後,更是激動不已,終於找到了能夠聽懂自己琴曲的人了。於是,他就邀請鍾子期到自己的船中。兩人把酒言歡,暢談琴曲,結為兄弟,相約來年此時此地再相聚。

第二年,俞伯牙信守諾言而來,卻不見鍾子期的身影。經過多方打聽才知道,鍾子期早在幾個月前就去世了。當地人說,他為了能夠遵守和俞伯牙的約定,還特意讓家人把他葬在江邊。俞伯牙聽後,心痛萬分,來到鍾子期的墳前,彈奏起《高山流水》。彈完之後就摔琴長歎:“知音不在,還有誰能懂我琴音。”

戰國時的《列子·湯問》中記載了這個故事。後人在俞伯牙和鍾子期相遇的地方建起了伯牙台。來紀念他們“以琴覓知音,摔琴祭友人”的感人故事。從此“知音”也成為了知心朋友的代稱。

[猜你不知道的]

關於知音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三國誌》與《晉書》中都記載了兩個人物,陸抗和羊祜。陸抗與羊祜分別是吳,晉兩國的大將,羊祜在襄陽做官,陸抗在荊州鎮守,雖然兩人是敵人,但是絲毫不影響二人是知音。一次陸抗病了,羊祜趕緊派人給他送來了藥,陸抗手下勸陸抗不要吃。陸抗淡定地答道:“羊祜怎麼會毒害人呢,你們就不要懷疑了。”於是就喝了下去。陸抗知道羊祜愛喝酒,就把自己親自釀的佳釀送給了羊祜,羊祜部將陳元勸他不要喝以防有詐,羊祜說:“陸抗不是毒害別人的人,大家就不要懷疑了。”於是就把整壺酒喝了下去。

“媽祖”是什麼神

媽祖的主要信仰者是廣東,福建和台灣等東南省份的人們。除此之外,漂洋過海出外闖蕩的的海外華人也都把媽祖視為“母親神”。

一直到現在,海外華人華僑從海外歸來的時候都必須要到媽祖廟進行拜祭。那麼,媽祖究竟是什麼神呢?

其實,媽祖隻是一個海洋保護神,也被稱為“天妃”“天後”或“天後聖母”等。在道教裏,她被封為“輔鬥昭孝純正靈應孚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

在古代社會,因為航海技術不夠發達,船隻的抗風險能力很差,在海上航行的時候很容易因為風浪襲擊或者觸礁而船毀人亡。久而久之,人們就將自己的希望寄托於神靈,希望可以保佑自己和家人。所以,這位“媽祖”海神就應運而生了,成為了曆代船工,商人,海員,旅客與漁民的守護神。

關於媽祖的曆史記載,最早在北宋時期。相傳媽祖確實有其人,她在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出生在福建莆田一個姓林的家庭。據傳,這位女孩兒從出生的時候,就不知道哭,所以家人給其取名叫林默,小名默娘。林默從小聰慧過人,心地善良,喜歡燒香禮佛。林默因為擅長觀察天文景象,可以準確預測天氣的變化,往往事先告知船戶是否適宜出行;而且她熟知水性,經常救助那些在海岸觸礁的船隻。所以人們紛紛傳說她在16歲的時候得到一枚靈符,能乘布席渡海救人,將其稱為“神女”或“龍女”。傳說林默為了造福救人,曾經發誓終身不嫁,但是不幸的是林默在28歲的時候去世了,她去世之後,人們便紛紛傳言她並沒有真正死去,而是羽化成仙,慢慢地將其神化了。

相傳,媽祖的主要工作就是救濟海上遇難的人。海上船舶遇難之後,隻要口誦媽祖聖號,她就會立刻趕來營救。後來,媽祖的功能越來越大,也可以滿足祈求者的一些其他心願。一些內陸省份的人因為不需要她救難於海上,就將她當作送子娘娘進行供奉。

[猜你不知道的]

宋代時期,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了南方,海上經濟逐漸繁盛,因此統治者開始將眼光投向海洋,曾經多次敕封媽祖。隨著元明清時期航海交通的日益發達,媽祖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元,明,清的諸位皇帝都多次敕封媽祖,中國的很多省份也逐漸建立了媽祖廟。隨著宋末以及明末兩次外族入侵,沿海百姓逐漸遷居到海外,加上近代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媽祖的影響也逐漸擴散到日本,東南亞,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