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常識典故:俗語背後的故事(3)(1 / 3)

而“公主”一詞作為皇帝女兒的專稱始於西漢。根據《漢書》記載,由於主婚的是諸侯,皇帝的女兒便被稱為公主;而諸侯女兒的婚禮則是由父親主持的,父親又被叫作“翁”,因此,諸侯的女兒就稱為翁主,也叫作王主。曆朝曆代,“公主”這個稱呼曾經發生過很多變化。在隋唐時期,宮中的等級劃分也是異常明確的,皇帝的姐姐,先皇的姐妹以及皇帝的女兒都會被叫作公主,而皇太子與諸王的女兒則不可以自稱公主。太子的女兒是郡主,諸王的女兒是縣主。宋朝曾經一度將“公主”的這個叫法給推翻了,使用帝姬,宗姬來稱呼皇室女兒。到了明朝,又將隋唐舊製改回去了。

清軍在入關之前,皇帝的女兒被稱為格格。到了崇德元年,皇帝的女兒才改為了公主。清朝時期,皇後生的女兒叫作“固倫公主”,而嬪妃所生的女兒則稱為“和碩公主”。

[猜你不知道的]

在西漢時期,作為皇帝的姐姐,其地位也是相當尊崇的,比如,漢景帝的姐姐就被叫作“長公主”,漢武帝即位之後,她又被稱為“大長公主”。漢代公主都有自己的封邑,並且皇帝還會賞賜上等的豪華宅第,有的還擁有著大片的園林。皇帝還允許她們在自己家裏設置官吏,稱其為家令,家丞等。

通常來說,皇帝對公主的賞賜是非常豐厚的,所以,她們中的很多人都擁有著大量的財產與土地,其富奢可以與王侯相提並論。

為什麼公主的丈夫叫駙馬

在最開始的時候,“駙馬”一詞並不是專指皇帝的女婿。在《漢書》中就記載稱,“駙馬”隻是一種官職,全稱為駙馬都尉,主要負責掌管禦用的副車,實名為“副馬都尉”,是在漢武帝時期設立的,由皇室或者外戚,還有一些王公大臣家的子弟來擔任這一職務。從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出這種官的待遇不錯,俸祿兩千石。

“駙馬”成為皇帝女婿的專屬名詞開始於魏晉時期。傳說,曹魏時期的玄學家何晏容貌俊美,魏文帝就把金香公主許配給他,並授以“副馬都尉”一職。從此以後,公主的女婿都被封為“副馬都尉”。時間一長,人們認為用“副馬”來代指公主的丈夫有點兒不太合適,於是就把“副馬”改為了“駙馬”。隨著名字的更改,“駙馬”作為官職的意思也開始淡化了。比如,晉宣帝與晉文帝的女婿雖然都是“駙馬都尉”,但是當時隻是一個稱呼,沒有實際的職位了。後來,人們就都習慣把公主的丈夫稱為“駙馬”了。

[猜你不知道的]

除了駙馬這個稱呼,古人還把公主的丈夫稱為“主婿”“帝婿”“國婿”。

除此之外,“駙馬”還有一個別稱,這個別稱要從玄學家何晏說起。據說,何晏不僅美貌,還有一張比女人還白皙的臉,魏文帝以為何晏敷粉欺騙皇室,就在大熱天讓他喝湯麵,何晏汗流浹背隻好用衣袖拭臉,結果何晏的臉更加白皙,於是人們就因為他的臉如施粉黛而把他稱為“粉侯”。後來,人們就把公主的丈夫都叫作粉侯。到了清朝,公主的丈夫又有了“額駙”封號,皇後所生的公主的丈夫為“固倫額駙”,嬪妃所生的公主丈夫稱為“和碩額駙”。

皇帝的龍袍上到底繡有幾條龍

在看古裝劇的時候,我們經常會注意到,皇帝的龍袍上繡著好幾條龍,那麼這龍袍上到底有幾條龍呢?

在撫順市博物館中,珍藏著以前清朝光緒帝的龍袍。據介紹,這件龍袍有125厘米長,兩袖通長為172厘米,下擺有110厘米長。龍袍為圓領,右衽,具有滿族風格的馬蹄形袖。龍袍上的前胸,後背以及兩肩都繡有正龍,前後襟和底襟繡著升龍,降龍和行龍。

據史料記載,皇上的龍袍繡有9條金龍,胸前,後背各一條,左右兩肩各一條,前後膝蓋處各兩條,還有一條繡在衣襟裏麵。

為什麼龍袍上要繡9條龍呢?這都是因為古代的帝王都受到《周易》的影響,崇尚“九五至尊”。在《易·乾》中有記載:“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意思是說這條龍已經飛上天了。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在皇室的建築,家具陳設以及生活器具上九和五這兩個數字最為常見。

為什麼要把一條龍繡在裏襟呢?因為9是個奇數,而中國講究均衡堆成,於是隻好把一條龍繡在裏襟。這樣,龍袍的實際龍紋有9條,而在正麵或者背麵看又都是5條(兩肩之龍前後都能看到),正好與九五之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