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常識典故:俗語背後的故事(3)(2 / 3)

當然,也有與眾不同的龍袍,明代帝王的龍袍的龍紋就多於9條。

1958年出土的萬曆皇帝的“緙絲十二章袞服”上就繡有12條龍紋,因為被繡在一個圓形的中間,被稱為“團龍”。

萬曆皇帝龍袍上的龍紋數與明世宗嘉靖七年創製的“燕弁服”相比還不算多。由弁帽,玉帶,袍服,襪子和絲履構成的“燕弁服”上的龍紋呈九九之數:前身是一個盤龍團紋,後身有兩個盤龍方紋,領子和袖子上的龍紋加起來一共有45條,衣襟上的龍紋有36條。另外,在腰間的玉帶上還有九件刻有龍紋的玉片作為裝飾。

[猜你不知道的]

皇帝要穿黃色的服飾,開始於唐朝。唐代認為赤黃接近於日頭之色,太陽就是皇帝尊位的象征,“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所以除了帝王,臣民都不能使用。

“雷公”和“電母”的夫妻檔是怎麼來的

在神話劇中,雷公,電母可是一對掌管打雷和閃電的黃金夫妻檔。雖然他們在道教諸神中的地位不高,但是因為他們的職權與農業生產密不可分,所以備受百姓崇拜。那麼雷公,電母到底有什麼來曆呢?

雷公的信仰主要起源於早期的自然崇拜,後來開始人格化。對於他的來曆,有很多說法。有的認為其是軒轅黃帝死後所化;在明代小說《封神演義》中,則把商朝太師聞仲封為雷神。在《搜神記》中也記載著一個故事:雷州半島有一戶姓陳的獵戶,在上山打獵的時候看到一個巨大的肉球。獵戶不知為何物,就抱回了家中。沒想到剛回到家,一個霹雷把肉球劈開,從裏麵出來一個小男孩。獵人給他起名為“陳文玉”,周圍的人把他稱為雷神。陳文玉長大之後做了雷州刺史,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備受百姓愛戴。死後,百姓為了紀念他,就為他立了廟,敬為雷神。綜合上麵的說法,雷公的產生與其他的神仙差不多,都是通過崇拜而創造出來的神職,把人們愛戴之人推到這個神職之上。

人們對電母的崇拜是從對雷公的崇拜中分化出來的。早期的雷公原來兼管閃電,後來人們可能是考慮到陰陽搭配,於是就給他分配了一個女搭檔,結果兩人日久生情,就結為了夫妻,後來就有了雷公,電母之稱。

[猜你不知道的]

民間還有一個關於電母來曆的傳說,說有一個非常孝順的寡婦被婆婆誤會為不孝,請雷公來劈死她,後來這個婆婆發現是個誤會,就請雷公度化她生還。無奈雷公隻有把人劈死的能力,沒有救人的能力,於是就奏明玉帝。

於是玉帝就封這個寡婦為電母,讓她來幫助雷公在劈人之前分辨出是好人還是壞人,於是每次在打雷之前就先出現閃電了。

讓人又愛又恨的龍王

中國早期因為圖騰崇拜而產生了龍,但是當時隻把它當成為“四靈”之一的瑞獸,道教中的龍隻是神仙乘坐的一種比馬要高級一點的坐騎,根本就沒有龍王的說法。後來佛教傳入中原,才有了龍王的說法,被稱為是水族之主。佛教關於龍王的說法備受民眾喜歡,道教緊隨其後,也就有了“龍王”的說法。

後來民間把佛,道兩家的說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龍王的譜係:以方位來區分有“五帝龍王”,以海洋區分有“四海龍王”,另外,所有的江河湖泊,淵潭池沼以及井,泉之內都有大小龍王駐紮。這些龍王中數“四海龍王”的威力最大。

龍王作為水族之神,人們因為忌憚它掌握旱澇的權力,所以對龍王格外敬畏。所謂“天皇皇來地皇皇,海裏有個海龍王。廣欽順閏多厲害,旱澇豐欠由它掌”。所以每到風雨失調,久旱或者久雨的時候,人們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請求龍王治水,以保佑人間能風調雨順。

[猜你不知道的]

人們對龍王的態度可不是一味的崇拜,如果求雨之後,依然不下雨,人們就會把龍王的雕像從廟裏抬出來暴曬,以強硬的姿態來讓它下雨,直到下雨才把它抬回去。看來龍王也不好當啊!

為什麼和尚要剃頭,而道士卻不用

在平常人的眼中,道士和和尚都稱自己為“方外人士”,也就是世外之人。兩者在行為習慣和生活方麵等很多地方都很相似,比如他們都吃素,不結婚等。如果一個和尚和一個道士站在你的麵前,你一定能夠一眼認出來,因為道士留著頭發,和尚剃頭,但是為什麼會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