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輕轉過所有經筒,
不為超度,隻為觸摸你的指紋;
那一年,我磕長頭擁抱塵埃,
不為朝佛,隻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我細翻遍十萬大山,
不為修來世,隻為途中能與你相遇;
隻是,就在那一夜,我忘卻了所有,
拋卻了信仰,舍棄了輪回,
隻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
早已失去舊日的光澤。
《那一世》是世人廣知的一首詩歌,很多人也是因為它才認識了倉央嘉措繼而對他產生興趣,不過此詩卻並非倉央嘉措所作。追根溯源,是朱哲琴所唱《信徒》一歌的歌詞,詞作者為何訓田,後在網絡上被人改寫,出現諸多版本,這裏隻是選取了一個版本。
《那一世》用詞洗練,意境豐富,實為一首好詩,但並不符合倉央嘉措的詩歌風格。倉央嘉措所寫諧體民歌,一般每首是四句,間或有六句或八句;每一句是六音三頓,而《那一世》在句式和長度上都遠遠超過了倉央嘉措的其他詩作,其結構與諧體相距甚遠。
倉央嘉措身為六世達賴喇嘛,更不可能去磕長頭,去轉經。所以,《那一世》並不是倉央嘉措所作。
《見或不見》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裏
不悲 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裏
不來 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裏
不增 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裏
不舍 不棄
來我的懷裏,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裏
默然 相愛
寂靜 歡喜
若是排下號,那麼這首《見或不見》可以稱為倉央嘉措廣為流傳的第二首詩歌了,但其實這首詩歌也並非倉央嘉措所作。
《見或不見》刊載於《讀者》雜誌2008年第20期,署名倉央嘉措。但原作者其實是紮西拉姆多多,訛傳為倉央嘉措,並非是作者本意。
以下摘自紮西拉姆多多博客:
曾經在網絡上被反複轉載的詩歌《班紮古魯白瑪的沉默》(標題後來更被篡改為《見與不見》),被很多人誤傳為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作品。其實這首詩出自多多從零七年五月開始寫的《疑似風月》集的中集,在《沉默》之前還有《唱》和《說》,它們是同一個係列的。“班紮古魯白瑪”其實是梵文的音譯,班紮,就是Vadjra,是“金剛”的意思;古魯,就是Guru,是“上師”;白瑪,就是pema,是“蓮花”的意思。“班紮古魯白瑪”:金剛上師白蓮花,也就是蓮花生大師(第一個將佛法傳入西藏的人,被認為是第二佛陀)。而蓮花生大師的心咒就是:“嗡啊吽,班紮古魯,白瑪悉地吽”,在起名字的時候,我就是從這個心咒中取的。這一首《班紮古魯白瑪的沉默》的靈感,其實是來自於蓮花生大師非常著名的一句話:“我從未離棄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雖然他們看不見我,我的孩子們,將會永遠永遠受到我慈悲心的護衛”,多多想要通過這首詩表達上師對弟子不離不棄的關愛,真的跟愛情、跟風月沒有什麼關係。
即便如此,多多願意,將榮耀歸於倉央嘉措。
市麵上幾乎每本關於倉央嘉措的書都會提及這些,在這裏老調重彈,隻是希望讀者明了,倉央嘉措所寫詩歌流傳下來的極少,且都為藏文所寫,翻譯過程中難免會有歧義,市麵上存在太多有關倉央嘉措的偽作。願讀者通過此書能對倉央嘉措有所了解,結合其生平,辨別真偽。
讀書不求甚解倒也是一種境界,無論偽作還是真跡,隻要讓你心中的倉央嘉措更加完美,那便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