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倉央嘉措的結局及詩歌說明

常人閱讀小說或者曆史往往不願看到悲慘的結局,雖然此書中我妄自給了詩佛倉央嘉措一個“美好”的結局,但難免有讀者抱著追根溯源的心理,想了解在史書中記載的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到底何去何從,所以,我整理了一些大眾認同的文字附在這裏。

第一種說法:“遁去”說

法尊《西藏民族政教史》卷六第六節:“次因藏王佛海與蒙古拉桑王不睦,佛海遇害。康熙命欽使到藏調解辦理,拉桑複以種種雜言謗毀,欽便無可如何,乃迎大師進京請旨。行至青海地界時,皇上降旨責欽使辦理不善,欽使進退維艱之時,大師乃舍棄名為,決然遁去。周遊印度、尼泊爾、康、藏、甘、青、蒙古等處。宏發利生,事業無邊。爾時欽差隻好呈報圓寂,一場公案,乃告結束。”

《倉央嘉措秘傳》以倉央嘉措親口所述為視角,說倉央嘉措在去北京途中行至更尕瑙爾,施展法術,於夜間向東南方向遁走。途經打箭爐、峨眉山,又回到西藏的拉薩、山南,還去了尼泊爾、印度,再返回西藏及青海,最後在今內蒙古的阿拉善旗圓寂。

第二種說法:“早逝”說

《清史稿·列傳·藩部(八)西藏》:(康熙)“四十四年桑傑以拉藏汗終為己害,謀毒之,未遂,欲以其逐之。拉藏汗集眾討誅桑傑。詔封為翊法恭順拉藏汗。因奏廢桑傑所立達賴,詔送京師。行至青海道死,依其俗,行事悖亂者拋棄屍骸。卒年二十五。時康熙四十六年。”

《清聖祖實錄·卷二二七》:“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庚戌,理藩院題:‘駐紮西寧喇嘛商南多爾濟報稱:拉藏汗送假達賴喇嘛,行至西寧口外病故。假達賴喇嘛行事悖亂,今既在途病故,應行文將其屍骸拋棄。’從之。”

釋妙舟《蒙藏佛教史》第四篇第三章第七節:(倉央嘉措)“年至二十有五,敕入覲。於康熙四十六年行至青海工噶洛地方圓寂。”

在這裏,我個人更傾向於早逝說,既然第巴桑傑甲措已經被拉藏汗所殺,而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為桑傑甲措所立,因此成了拉藏汗行事的絆腳石。拉藏汗向康熙帝表現討好,做出比桑傑甲措更加效忠朝廷的姿態。康熙帝顧全西藏大局,視六世達賴喇嘛為燙手的山芋。

自此,掌握時局的二人都不希望倉央嘉措存在,那麼倉央嘉措很有可能是在行至青海湖畔時被拉藏汗的人所謀害。謊報病因不過是安撫民心。按理說圓寂的達賴喇嘛應當實行塔葬,可卻在青海湖邊遭到拋屍,可見當時押送倉央嘉措的人並不希望有人來追查倉央嘉措的死因。

我想,無論倉央嘉措是在二十五歲時卒於青海湖畔還是遁去後六十四歲圓寂,我們都已不必再追究。生命的濃度往往比長度更重要,倉央嘉措已經給了我們他二十幾載最燦爛的年華,留得後人傳唱。假使他二十五歲在青海湖畔遁去,那直到六十四歲的這些年,不過平淡緩慢如溪水一般,於他是種幸福,於我們已是無關緊要。

人們總希望美好的事物能夠長盛不衰,就如同希望生命永恒,其實不過是貪戀美好難以舍棄罷了。倉央嘉措一生固然美麗,但萬千美麗的事物都在,我們隻需記他在心中,便也無憾了。

關於詩歌的一些說明

《那一世》

那一天,

我閉目在經殿的香霧中,

驀然聽見你頌經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搖動所有的經筒,

不為超度,

隻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長頭匍匐在山路,

不為覲見,

隻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

轉山轉水轉佛塔,

不為修來世,

隻為途中與你相見。

那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