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來,她一直在焦急地等待,她把今生的希望都寄托在那個人身上:如果那個人能把她從感業寺接走,或許她的今生還有意義;如果那個人將之前的感情已經拋諸腦後,那麼她的餘生,就將在青燈黃卷中度過。

這個尼姑就是武則天,從太宗李世民駕崩後,她就跟其他未生育過的嬪妃一起來到了感業寺,如果沒有天大的意外發生,感業寺就是她們人生的歸宿。

武則天進入感業寺後,她在心中暗暗慶幸,幸虧自己預先埋下了伏筆,或許今生還有翻盤的機會。

武則天翻盤的機會來自哪裏呢?來自李治。

在遇到李治之前,武則天在後宮的境遇隻能用“失敗”兩個字形容:從貞觀十一年進宮,到貞觀二十三年太宗李世民駕崩,武則天始終沒有得到李世民的恩寵,她能用來向後人炫耀的隻有“獅子驄事件”。

“獅子驄事件”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

李世民有一匹馬,鬃毛很長,像獅子一樣,由此得名“獅子驄”。獅子驄好是好,但是性格剛烈,不容易馴服,李世民想了很多方法,都沒有將它馴服。

一天,李世民又帶著諸多嬪妃來看獅子驄,看著看著不由歎息一聲:“這麼好的馬,可惜無人能將它馴服。”

這時,身為才人的武則天站了出來,說道:“陛下,我有辦法。”

李世民聞言,看了看武則天,問道:“你有什麼辦法?”

武則天回應道:“請陛下賜予我三樣東西,有這三樣東西,我準保將它馴服!”李世民問道:“哪三樣?”

“鐵鞭,鐵錘,匕首!”

“這三樣似乎不是馴馬的東西啊!”

“陛下,是這樣的,如果獅子驄不受管教,我先用鐵鞭抽它,如果它還不馴服,我就用鐵錘敲它的腦袋,如果到這時還不馴服,我就用匕首捅了它!”

武則天滿懷信心地說完,李世民隻回了一句:“你真了不起。”

從此再無下文。

無疑,武則天的這次表現以失敗告終,貞觀十一年她進宮時是才人,正五品,苦苦奮鬥了十二年,到貞觀二十三年,她還是才人,完全是原地踏步。

為什麼青春貌美的武則天在長達十二年的時間裏原地踏步呢?或許是因為她不對李世民的胃口。

貞觀十一年,李世民聽說武則天貌美如花,將她召入宮中,此時的李世民剛剛喪妻一年(長孫皇後在一年前去世),他召武則天入宮是想填充後宮,應對寂寞,另外想找一個長孫皇後的替身。

然而,長孫皇後留給李世民的印象太深刻了,用後來詩人元稹的話說,“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後宮的嬪妃都生活在長孫皇後的陰影之下,剛剛十四歲的武則天想替代長孫皇後更是癡人說夢,因為李世民想要的感覺,在武則天的身上永遠找不到。

李世民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人,一個真正的男人,他需要的女人既要聰明,又要有女人味,而武則天不是。“獅子驄事件”說明,這個女人聰明有餘,但是女人味不足,尤其是居然想出用“鐵鞭、鐵錘、匕首”馴馬,可見她的心夠狠。李世民在後宮需要的是溫柔鄉,而不是武則天的鐵石心腸。

如此一來,那個剛進宮時還能引起皇帝興趣的武媚娘被無情地拋棄了。在李世民的後宮,她隻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反正一個才人,品級很低,多她不多,少她不少。

隨著時間的推移,武則天漸漸想明白了,此生在李世民身上求富貴已經不可能了,因為李世民的年紀已經大了,又有病在身,即便為他生下一男半女又能怎樣,將來她也不過是一個親王或者公主的娘親,又有多大的意思呢?

前途似乎已無光亮,這與貞觀十一年進宮時大相徑庭,當初自己還安慰母親,“得見天子,焉知非福”,然而十年過去了,自己還是牢牢定格在才人的位置上。

早知道這樣,或許就不應該入宮來。

在武則天漸漸心灰意冷時,太子李治出現在武則天的視線裏。這個太子與李承乾、李泰似乎不太一樣,李承乾和李泰已經是成人,李治卻還有些孩子氣,這與他的年齡有關,與他的性格有關,也與他的成長背景有關。

貞觀十年長孫皇後去世時,李治隻有八歲,從此母親就活在他的記憶裏。由於童年的經曆,李治可能是一個有“戀母”情結的人,他渴望得到別人的保護,因此在骨子裏,他是一個可以接受“姐弟戀”的人。

正是因為這些經曆,當李治遭遇武則天時,他不可救藥地愛上了武則天,因為武則天身上有著其他女人沒有的東西。

八歲喪母,長於後宮,長於婦人之手,李治一路走來,遇到的女人都是大家閨秀,溫文爾雅型,武則天卻與那些女人不同,她有著成熟女人獨有的氣質,更有一種李治無法抗拒的磁場。

其他女人吸引李治的或許是美色,或許是知書達禮,武則天吸引李治的則是她的睿智和成熟,同時還有豐富的社會閱曆。

不要忘了,武則天的父親是武士彠,武士彠曾經先後在利州、荊州為官,武則天跟隨父親不僅讀了“萬卷書”,而且行過“萬裏路”,這些經曆增長了她的見識,拓寬了她的視野,這些都是王皇後那些大家閨秀永遠無法企及的。

武則天比李治足足大了五歲,又在人際關係複雜的後宮曆練了十餘年。年齡的優勢加上人情的練達,注定使武則天在舉手投足之間,有一種不同於別的女人的味道。

當李治遇到武則天時,李治的人生還是一張白紙,而武則天的人生已經是一張經曆過多年滄桑的複寫紙了。

至於李治與武則天是否在貞觀年間就發生過關係,史無明載,駱賓王在《討武曌檄》中寫到“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是不能作為發生關係的依據的,因為檄文本來就是極盡罵人之能事,很多罵人的話並不可信。

其實拴住一個男人的心,未必靠性。以武則天的睿智,或許一個眼神就足夠了,而生性感情細膩的李治,或許就是被一個眼神輕輕擊倒。

永徽元年五月二十六日,武則天迎來了一生的轉機。

這一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忌日,李治與王皇後一起前往感業寺上香,祭奠李世民。

上香儀式上,李治看到了已落發為尼的武則天,武則天自然也看到了李治,四目相對,遙遙相望,此處無聲,已勝有聲。感懷身世,感慨一年來的遭遇,武則天止不住悲傷的淚水,皇帝李治遠遠地看著,揪心的感覺從心頭而起。雖然他與武則天從名分上是兒子與庶母的關係,然而從情分上,卻是心心相印的愛人,難道就讓這位愛人長久地留在感業寺自己卻無動於衷嗎?

李治輕微地搖了一下頭,暫時沒有答案。

感業寺相遇,讓李治動了心,同時也讓王皇後看到了希望,原來她也注意到了李治與武則天的四目相對,莫非這兩人早有私情?如果有,那麼這個人不正是自己苦苦尋覓的替身嗎?

經過探聽,王皇後得知,武則天與李治的確早有私情,至於從何時開始,已經無從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