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事情就好辦了,隻要把武則天從感業寺裏撈出來,那麼她這一輩子都會對我死心塌地感恩戴德,畢竟如果沒有我出手,她隻能一輩子與木魚做伴,王皇後心中打好了算盤。

寫到這裏,不禁一聲歎息,如果忌妒中的女人也有智商,那麼豬也能夠獲得諾貝爾獎。

正是王皇後一心為了打壓競爭對手蕭淑妃,才想到找一個替身李代桃僵,進而把皇帝的恩寵從蕭淑妃那裏奪回來。按照王皇後的如意算盤,武則天是自己從感業寺裏撈出來的人,又是自己派到皇帝身邊的,於情於理她都會忠於自己,守住自己的本分,畢竟她隻是先帝的一個才人,是王皇後給了她二進宮的機會,她不能忘本。王皇後沒有想到,這個武則天看似柔弱,實則堅強,看似低眉順眼,實則內心有一團久久升騰的火,這不是一個一般人。

當時的王皇後什麼都沒看出來。

當王皇後向李治說出準備接武則天進宮時,李治心花怒放,到底是母儀天下的皇後,做事就是有胸懷,能想到替朕解憂,真是難為你了。

那麼接武則天入宮是否會引起輿論嘩然呢?李治思索了一下。

他想到了自己的父親李世民,先帝那麼英明神武,不也將元吉叔叔的正妃楊氏發展為自己的嬪妃,而且還生下了一個皇子嗎?按理說,楊氏是先帝的弟媳,於禮是不應該納為嬪妃的,先帝不是同樣做了嗎?看來,隻要是真心喜歡,沒什麼大不了的,規矩畢竟都是人定的!

皇帝點頭,皇後出麵,先帝才人武則天終於從待了一年多的感業寺重新回到了皇宮,這是她人生中的第二次進宮。這次進宮,為她贏得了一生的富貴。

再進皇宮,如夢一場,從貞觀十一年第一次進宮算起,到現在已有十三年。十三年中,自己從十四歲的女孩已經成為二十七歲的女人,而一個女人的一生中,能有幾個十三年?

初進宮時自己是才人,現在什麼名號都沒有,生活就是一個圈,自己轉了十三年又轉回到原地,所有的一切必須重新開始。

幸好,自己抓住了那個人,隻要牢牢抓住那個人,這一生就不會白活。

孑然一身的武則天從此開始了自己的二次奮鬥。這一次,她的姿態更低,目標卻更明確,盡管她兩手空空,盡管她沒有任何封號,但隻要能夠等待和忍耐,該有的,遲早都會有的。

武則天放下了自己的身段,也放低了自己的姿態,二十七歲的年紀,卻以一個新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在王皇後那裏她比誰都謙卑,她做出的種種卑微舉動,讓王皇後產生了一個錯覺:這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

在王皇後的力薦下,李治順水推舟,將自己的恩寵從蕭淑妃那裏收回,一股腦地傾泄在武則天身上。或許是為了補償武則天在感業寺的坎坷遭遇,或許是為了延續始於貞觀年間的“姐弟戀”,從武則天二進宮開始,皇帝的雨露都傾注到武則天的責任田裏。原來恩寵無邊的蕭淑妃遭到冷遇,在武則天進宮之後,蕭淑妃再也沒能為李治生下一男半女,她的生育紀錄也就定格在一男兩女。

一切都在朝著王皇後希望的那樣發展,蕭淑妃的恩寵被剝奪了,武則天正在承受著皇帝的恩寵,而皇上似乎也對自己心存感激,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結果嗎?

凡事都有個度,過了這個度,好事便成了壞事。

漸漸地,王皇後開始懷疑自己當初的決定,她發現,武則天得到的恩寵太多了,較之蕭淑妃,有過之無不及,後宮中的恩寵,都被她一個人占了,恩寵比當初的蕭淑妃更甚。盡管此時的武則天還保持著自己的謙卑,而王皇後已經感覺到危險正向自己逼近。

永徽二年,武則天進位昭儀,昭儀為九嬪之一,正二品,比蕭淑妃隻差一級,比王皇後隻差兩級。

永徽三年,一聲嬰兒的啼哭驚醒了王皇後的美夢,威脅真的說來就來了。

呱呱墜地的嬰兒就是李治與武則天的第一個兒子,武則天為這個孩子起名為“李弘”。聽到這個名字,王皇後猛然意識到,自己遇上了一個比蕭淑妃更難纏的對手。因為從“李弘”這個名字,她已經看到了名字背後的野心。

武則天是個識文斷字的人,給兒子起名為“李弘”,其實有著非同尋常的深意。

東晉以來,道教圖讖中一直流傳著一句話:老君當治,李弘應出。按照道教圖讖的解釋,李弘便是太上老君轉世到人間後的名字,而這個叫李弘的人是要統治天下的。

從公元322年到公元416年,前後不到一百年,竟然有十次以李弘之名的起義,無一例外,每次起義的領袖都自稱“李弘”。甚至到隋末,還有人以李弘的名義起義,由此可見,“李弘”這個名字多麼深入人心。

現在武則天給自己的兒子起名為“李弘”,她想做什麼呢?

王皇後忙亂之中理不出頭緒,隻能悄悄求助自己的舅舅,時任中書令的柳奭。柳奭這個名字或許大家感到陌生,那麼柳宗元大家都很熟悉吧,柳宗元和柳奭是同宗,柳宗元是柳奭的族孫。

中書令柳奭隨著外甥女王皇後步步高升,在貞觀十七年前,他不過是中書舍人,在外甥女嫁給李治後,他開始平步青雲。

外甥女成為太子妃,他升任兵部侍郎;外甥女成為皇後,他升任中書侍郎。永徽三年,他更是取代褚遂良成為中書令,成為朝中的正三品高官。

外甥女求助到自己頭上,柳奭連忙開動腦筋想對策,無論如何也要保住外甥女的皇後之位,無論對外甥女,還是對自己,抑或是對王家和柳家,都有著莫大的幹係。

不過皇後無子是鐵一般的事實,再著急也變不出個兒子來。

怎麼辦?結婚已經十年,還是無子,看來靠皇後自己生是不靠譜了,比較靠譜的是認養別的嬪妃的兒子。

那麼認養誰呢?

柳奭想了一下,立儲一般講究立嫡立長,既然要認養,那就認養年齡最大的那個,隻要把這個孩子歸到皇後的名下,那麼嫡和長都占了,將來立儲必定是第一順位。

李治長子李忠就這樣進入了王皇後的視野,他將化解王皇後的燃眉之急。隻要王皇後把李忠歸到自己名下,名下無子的尷尬就宣告結束,或許皇後之位也會更加穩固。

至於李忠生母那邊,也很好解決,李忠的生母劉氏在後宮地位很低,皇後能認養自己的兒子更是求之不得,將來如果能榮登大寶,生母自然也能“母憑子貴”,求之不得,求之不得。

在中書令柳奭的運作下,太尉長孫無忌也加入到這個陣營,他們一起向皇帝李治建議:立李忠為太子。

此時的武則天一定知道王皇後的用意,同時李治也看出了立儲背後的玄機,不過他沒有反對,反而點頭同意了,王皇後的自救行動似乎成功了一小步。

就在王皇後為此感到心安時,武則天卻在心中暗暗發誓:總有一天,要把你們這些人統統扳倒。

一個螟蛉太子就想擋住武則天前進的腳步?太天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