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後來的史實看,李弘是武則天的福星,也是武則天進攻的號角。
李弘出生之後,武則天原本與王皇後親密無間的關係蕩然無存,轉而成為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為了抵禦武則天攜帶李弘的進攻,王皇後采用了李代桃僵的辦法,認下了後宮劉氏生下的皇長子李忠,企圖用這個螟蛉之子對抗武則天的李弘。
事實證明,王皇後不是武則天的對手,李忠也終被李弘取代。
永徽六年,王皇後遭到廢黜,李忠緊跟著遭殃,太子的接力棒交到了李弘手裏。李治不會想到,他名下的八個兒子,居然五個有過當太子的經曆,普及率達到了5\/8,這個比例可夠高的。
永徽七年正月六日,李忠的太子頭銜過期了,李弘成為現任太子,為此李治專門改了一個年號:顯慶。
顯慶,發自肺腑的慶祝。
對於李弘這個兒子,李治和武則天傾注了很多心血。如同每對新婚夫婦都渴望白頭到老,李治和武則天也渴望李弘這個太子將來能挑起王朝的重擔。
令他們欣慰的是,李弘的表現堪稱完美,這個完美從孩提時代一直延續到成年。
在李弘還是兒童的時候,他受命跟隨率更令郭瑜學習《春秋左氏傳》。講到楚世子商臣弑君時,李弘感歎了一聲,把書合上,對郭瑜說道:“聖人親自過目的書,怎麼還寫這些大逆不道的事情?”
郭瑜回應說:“孔子作《春秋》,善惡必書,目的就是懲惡揚善,所以商臣弑君的罪雖然過了一千年,但劣跡還在。”
李弘則說道:“我的眼睛不想看到,我的耳朵也不想聽到,我想讀別的書。”
說這話時,李弘不過是五六歲的兒童,是非觀如此分明,令郭瑜頓時刮目相看。
郭瑜思考了一下,將《春秋左氏傳》換成了《禮》。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從今天開始改學《禮》了。
不久,李弘又做了一件事,讓李治歡喜不已。
李弘做了一件什麼事呢?他掛名主編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瑤山玉彩》。
這本書由李弘任主編,太子賓客許敬宗、太子右庶子許圉師、中書侍郎上官儀、中舍人楊思儉擔任編委,編委團隊非常強大。
許敬宗在前麵已經說過了,李世民旗下的十八學士之一,許圉師這個名字或許大家有點陌生,不過隻要提一個人的名字,大家就會對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李白!
李白正是許圉師的孫女婿,曾經在許圉師的家鄉安陸生活了十年,現在湖北安陸自稱“李白故裏”,正是因為李白曾經入贅許家,並在那裏長期生活。
上官儀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上官婉兒的爺爺,而楊思儉後來差點兒做了李弘的嶽父,結果被賀蘭敏之給攪黃了,這個在前麵已經說過。
四大編委都是當世的文學大家,他們奉李弘之命一起編著《瑤山玉彩》。他們在文思殿博采古今文章,摘取英詞麗句,林林總總五百餘篇,便編成了《瑤山玉彩》。
從《瑤山玉彩》的構成來看,無非是一些華美詞句集合,看起來有些小兒科,但不要忘了,這正是李弘這個六歲小兒幹的。對於一個六歲的孩子,還要奢求什麼呢?
等李弘將自己的勞動成果上報給李治時,李治大喜過望,喜好文學是李世民的傳統,也是李治的最愛,現在這個優良傳統又遺傳到李弘身上,李治內心的歡喜無法抑製。
這本看起來小兒科的著作,為李弘贏得了三萬匹綢緞,許敬宗等四大編委也跟著升級,同時還有綢緞相贈。
太子李弘在父親期待的目光中漸漸長大,到公元668年,他已經十六歲了,這一年他又做了幾件大事。
第一件,他請求給兩個人追贈官職,一個追贈太子少師,一個追贈太子少保。
什麼人值得李弘追贈呢?
被追贈少師的是顏回,被追贈少保的是曾參,當這個追贈計劃報到李治那裏時,李治又被兒子震動了一番。
身為太子,能夠主動以兩位先哲為師,而且還隆重地為他們追贈,這說明他心裏有這兩位老師,而向這樣兩位老師學習的太子,還會有錯嗎?
李治當即準奏,李弘的第一件大事就此辦完,從此顏回和曾參又多了一個身份:太子李弘的老師。
李弘在後世被推崇有加,與這次追贈不無關係。
不久,李弘又辦了一件大事,這件大事傳遞著人性光芒,彰顯著李弘厚道仁愛的人品。
前麵曾經說過,公元668年對於唐朝來說是值得紀念的一年,這一年李將高句麗滅國,完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遺願,同時將李治時代的文治武功推向了新的高度。
不過在輝煌的背後,也有讓李治惱火的東西存在,那就是遠征高句麗時居然出現了不少逃兵。
無論在什麼時候,逃兵現象都不能容忍,李治自然也不能容忍。李治下了一紙詔書,嚴令逃兵自動向官府自首,逾期不自首者以及自首後又脫逃的一律斬首,妻子兒女罰沒為奴婢,男為奴,女為婢。
詔令下達之後,全國各地按令執行,並沒有人對詔令說三道四,就在這個時候,李弘站出來說話了。
李弘給李治上了一道奏疏:
士兵逃亡的原因其實有很多種,有的是因為生病誤了軍期,有的是因為被俘虜,有的是因為渡海時溺水而死,有的是因為深入敵人心髒地帶被敵人殺傷,而現有的軍法規定:不因戰亡,則同隊悉坐。
因此當有人發生意外後,與這個人同隊的人害怕軍法處置就會選擇逃亡,而政府因此就將他們的妻子兒女罰沒,事實上他們是情有可原的。《左傳》裏說,與其殺一個無罪的人,不如放過一個有罪的人。那麼對於逃亡將士的家屬,不妨免除他們被罰沒發配的刑罰。
奏疏遞上之後,立即得到了李治的肯定,一時間很多家庭因為李弘的奏疏得到解放,太子的仁慈有口皆碑。
李弘隻是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把人當人”,這件事看起來很簡單,但古往今來,又有多少太子真正做到?
不久,李弘又將自己的仁慈具體化了,具體到太子宮的士兵身上。
當時關中大旱,糧食緊缺,李弘無意間看到有的士兵飯中夾雜著榆皮、蓬實,這些東西顯然不是無意加進去的,而是有意為之,為的是節省糧食。
李弘看後,心中不是滋味,雖然臉上沒有表現出來,私下裏卻安排人給這些士兵的家裏送去了米,既然自己的能力還不能普濟天下,那麼就從普惠這些士兵開始吧。
公元672年,李弘二十歲,這一年是武則天與李弘母子關係的分水嶺。
這一年十月二日,李治下了一道詔書,命令太子李弘監督國政。在他看來,李弘已經二十歲了,該是他接受鍛煉的時候了。
這並不是李弘第一次受命監督國政,早在十歲時,他就有過受命監督國政的經曆,不過那時他畢竟隻有十歲,還隻是一個孩子,現在他二十歲了,已經是個成年人了。
對於李治的這道詔書,武則天心中百味雜陳,一方麵她為兒子的成長感到欣慰,一方麵她又有一絲隱憂,讓太子監督國政,是否意味著自己手中的權力將會被壓縮呢?
武則天手中的權力集中在後宮,那裏是她權力的主戰場,由於李治身體狀況不佳,同時很多國事又由武則天掌控,一旦太子全麵監督國政,是否意味著要從武則天手裏分割權力呢?
這是武則天所不願意看到的,也是不甘心看到的。
皇家的父子關係是世界上最微妙的關係,在武則天身上,皇家的母子關係卻成了最微妙的關係。古往今來,隻要皇後或者太後有權力欲,那麼母子之間的衝突將會不可避免地發生,這些衝突曾經存在於西漢呂後與皇帝劉盈之間,也曾經存在於武則天與四個皇子之間,更存在於慈禧太後與同治、光緒兩任皇帝之間。
一切都是權力惹的禍。
李弘受命監督國政不久,他在後宮的一個角落裏意外地見到了兩個人,他被兩人的遭遇驚呆了。
李弘不期而遇的人是他同父異母的兩個姐姐,義陽公主和宣城公主。兩位公主因為母親蕭淑妃與武則天有過節,已經被幽閉在宮廷監獄很久了。李弘見到她們時,她們已經二十多歲,還沒有嫁人。
那個時代,二十多歲還沒有嫁人,那得算很老很老的姑娘了。長孫皇後與李世民結婚時不過十三四歲,武則天被李世民召進宮時也不過十三歲,而義陽、宣城兩位公主已經二十多歲了,大好年華在宮廷監獄中被無情地消磨。
仁慈的李弘按捺不住憤怒,他跑到李治和武則天麵前要求解除義陽、宣城兩位公主的監禁,同時請李治選擇上好人家為兩位公主賜婚。
令李弘沒有想到的是,他的請求居然引發了母親的暴怒,他第一次看到母親在自己麵前發那麼大的火。
李弘還在據理力爭,武則天卻已經不耐煩了,指著正在站崗的翊衛權毅、王遂古說道:“不就是想要她倆嫁人嗎?好,我現在就把她倆嫁給這兩個翊衛!”
李弘驚呆在原地,堂堂金枝玉葉,當朝皇帝的公主,就這樣嫁給兩個值班的翊衛?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他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明明看到母後指向了兩個翊衛。
如果說一般人家的女兒嫁給翊衛是不錯的歸宿,因為翊衛的出身也是有要求的,翊衛一般也是根正苗紅的官宦人家子弟,然而這是皇帝嫁女兒,不是一般人家的女兒。
義陽和宣城兩位公主婚後的生活幸不幸福呢?習慣宏大敘事的史書沒有記載,倒是電視劇《大明宮詞》裏有一段演繹:
(場景:太子李弘在兩位公主出嫁之後的表白)
兩位公主早已不是公主,她們的生活甚至不如一個平民的女兒。她們不僅要忍受自己崇高血統所無法想象的落魄與貧窮,還要忍受每夜她們的丈夫運用世間最庸俗的智慧構思的惡意侮辱,運用男人最粗糙的心靈釀造的冷落與孤獨。她們的麵容由於命運的不公而寫滿了對生活的恐懼和惶惑,而那上麵唯一的飾品僅僅是丈夫酒後的毆痕。兒臣始終不明白,母後,如果您嫁出紅蓮、白蓮公主真如人們所願,是為了解救兩顆無辜受虐的心靈,為什麼將她們嫁給兩位血統低賤、目不識丁的門衛?即使史書上沒有明文記載,我們也能想象兩位公主婚後的生活。如果兩位公主是武則天的親生女兒,那麼她們在夫家將會是眾星捧月,然而她們是已經被廢黜的蕭淑妃的女兒,盡管身上也流淌著皇家血脈,但皇家已經不把她們當成公主,夫家還會嗎?
如此一來,在義陽和宣城兩位公主的婚姻上,太子李弘與母親武則天產生了嚴重的分歧,母子之間產生難以彌合的裂痕。放在一般人家,母子沒有隔夜仇,而放在皇家,放在武則天這樣一個有權力欲望的母親身上,母子是親人,也可以是仇人。
衝突可以有,但武則天從這件事上已經看出,太子與自己不是一條心。他們有著各自不同的價值體係,兩者不可調和,格格不入。
如果李治健在,居中調和,母子之間關係還能緩和,倘若李治不在了,自己這個太後怎麼跟這樣一個皇帝相處呢?他現在就表現自己的仁慈,為義陽、宣城兩位公主出頭,那麼登基之後,是否會給王皇後、蕭淑妃翻案呢?
這些武則天不能不想,也不得不想。
時間走到公元675年三月,這個月發生了一件事。
李治因為長期患有頭痛的毛病,痛苦不已,因此產生了讓武則天攝政的想法,這正是武則天日思夜想的,卻不是大臣們願意看到的,因為在他們心中,有禮法在對武則天說“不”。
中書侍郎郝處俊得知李治這個念頭後,給李治上了一道奏疏:
皇帝管理國家,皇後管理後宮,這是天經地義的。曹魏時,曹丕曾經下過詔令:即使皇帝年幼,也不允許太後幹政,目的就是阻塞禍患的根源。那麼皇帝您為什麼把高祖、太宗打下的江山不傳給子孫而傳給皇後呢?
郝處俊之後,另外一位中書侍郎李義琰也上書規勸。他的建議是為了江山社稷,陛下最好接受。
李治讓武則天攝政的念頭剛發芽就被大臣們掐滅。
事情就這麼完了嗎?看上去完了,其實還沒完。一個月後,又發生了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
太子李弘死了。
時間:公元675年四月二十五日
地點:合璧宮
死因:不明
《舊唐書》隻是說李弘在合璧宮病逝,享年二十三歲。
《新唐書》明確指出,武則天殺太子李弘。
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鑒》寫道:太子李弘逝世,當時的人都懷疑是武則天將他毒死。
究竟李弘是何種死因,永遠是一個謎,或許是自然病死,或許是遭遇下毒,總之這個仁慈忠孝的太子就這樣死於合璧宮,享年隻有二十三歲。
《資治通鑒》裏有一段記述耐人尋味:
五月五日,李治下詔:朕正要傳位給太子,太子竟一病不起,現在理應貫徹朕之前的旨意,為太子加授尊貴的稱號,稱孝敬皇帝。
如果這段記載是真的,那麼表明李治在讓武則天攝政未遂後曾經想過將皇位傳給李弘,自己做太上皇,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李弘一病不起。
是巧合,還是另有蹊蹺,或許隻有李治、武則天、李弘他們一家三口知道,或許,連天和地都不知道,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或許有人會問,身為母親的武則天真的忍心殺自己的親生兒子嗎?
放在武則天的身上,沒有什麼不可能。
隻要想想她曾經在家中遭到的冷遇,在貞觀年間長達十二年的後宮折磨,在感業寺長達一年的輾轉反側,在永徽年間長達數年的忍辱負重,一個女人,一個心思縝密的女人,她的心早就被歲月磨礪得百煉成鋼。
物極必反,柔能克剛,當武則天經過李世民、李治兩任皇帝的錘煉之後,她的內心深處已經沒有柔,隻剩下剛了。
內心再無溫柔的女人,沒有什麼事情做不出來。(輕易別惹女人!)
回過頭來接著說李弘,由於李弘“一病不起”,他錯過了繼位的機會,不過他還是當上了皇帝。父親李治沒有追認他為某某太子,而是直接追認他為“孝敬皇帝”,追認太子為皇帝,先河由李治而開。
在李隆基時代,有一位親王也被追贈為皇帝:讓皇帝。這位親王就是李隆基的大哥,李旦的嫡長子李成器。
或許,李隆基的追贈手法正是仿效爺爺李治。
在孝敬皇帝李弘身後,李治將他葬於緱氏縣景山的恭陵,標準跟帝王一樣,李治親自寫了一篇《睿德紀》,又親手寫到石碑上,然後將這塊石碑矗立在恭陵一側。
遺憾的是,恭陵是一個豆腐渣工程。
原本李治為恭陵設計的規模很大,造價很高,征用了大量民工進行勞役,而民工的勞動強度非常大。久而久之,民工們的忍耐到了極點,最後他們將磚瓦向監工官員扔去,發泄內心不滿,然後一窩蜂地散去。
沒有辦法,恭陵隻能草草收場,恰好對應了李弘草草收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