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弘身後,他一度真的被當作皇帝供奉。弟弟李顯複位之後,將他的牌位放進太廟,並奉上一個廟號:義宗。

義宗的廟號沒有維持多長時間,在李隆基時代,廟號就被取消了,還稱他為孝敬皇帝。

如果李弘地下有知,他一定會感慨,霧裏的夢想不是歸宿,過繼來的兒子不是兒子,自己本來在太廟找到了位置,最終還是被遷了出來。(理由是他沒有真正登基。)

將李弘從太廟遷出來的李隆基,便是他名義上的兒子。

在李弘身後,由於他沒有兒子,李治就為他過繼了一個兒子,這個人就是李隆基。

李忠廢了,李弘死了,太子的接力棒傳到了李治與武則天的第二個兒子李賢手裏。

對於李賢,李治同樣喜歡,在李賢小的時候,李治很願意拿李賢的事跡在大臣麵前顯擺。

在閑聊中,李治跟司空李說:“李賢這孩子已讀得《尚書》《禮記》《論語》,一次朗誦古詩賦十餘篇,隻要略加提點,便過目不忘。朕曾讓他讀《論語》,讀到‘賢賢易色’時,他連讀了好幾遍。朕問他為什麼,他說生性喜歡這句話。由此可見,這孩子夙成聰敏,出自天性。”

“賢賢易色”,說的是遇到比自己賢明的人則畢恭畢敬,第一個“賢”為動詞,第二個“賢”為名詞。李賢讀懂“賢賢易色”時不過是個六七歲的兒童,無疑,李賢也是一個神童。

不過在太子李弘健在時,李賢並沒有多少表現機會,他隻不過是一個親王,太子李弘去世,李賢的機會來了。

在李弘去世一個月後,李賢被立為太子,這是李治立的第三位太子,當然不會是最後一個。

之後,李治詔令李賢監國,據史料記載,在李賢受命監國這段時間,處事公正嚴明,受到一致好評。

一年後,因為監國期間表現得體,李治親自手寫詔令,對李賢表示讚賞,順便贈送五百匹綢緞,以資鼓勵。

五百匹綢緞看起來不少,不過跟李弘當年受贈的三萬匹相比還顯得有點少,不過別急,畢竟李賢才剛剛上路。

不久,李賢就將自己的受贈紀錄與李弘扯平了,而且他的書比李弘的水平更高。

如果說李弘當年編的是兒童讀物,那麼李賢編的便是傳世經典。他集合張大安、劉訥言等人注釋了一本書,這本書便是範曄的《後漢書》,在今天流傳於世的《後漢書》裏,依然有李賢的注釋。

憑借注釋的《後漢書》,李賢受贈三萬匹綢緞,同時李治將李賢注釋版的《後漢書》藏於秘閣,待遇與當年李泰主編的《括地誌》一樣。

如果生活就這樣繼續下去,李賢或許按部就班地成為唐朝第四任皇帝,然而在這個時候,一個人出現了,這個人的出現改變了李賢的命運。

改變李賢命運的人叫明崇儼,這是一個自稱能召喚鬼神的人。

明崇儼本是洛州偃師人,小時候,他的父親明恪出任安喜縣令,明崇儼跟著父親到了安喜。在安喜,明崇儼遇到了一位奇人,奇人是他父親屬下的一個小吏,自稱能召喚鬼神,明崇儼與奇人很聊得來,後來就學會了奇人所有的本事。

公元668年前後,明崇儼出任黃安縣丞,當上縣丞的他也不安分,經常吹噓自己有神奇本領。後來李治輾轉聽說了明崇儼,一經召見,很是喜歡,便把明崇儼擢升為冀王府文學,明崇儼在李治麵前的表演就此展開。

為了檢驗明崇儼的功力,李治在一個洞窟裏安排了幾個宮人在裏麵奏樂,然後召來明崇儼說道:“洞窟裏居然有樂聲,象征著什麼呢?你幫我停止吧!”

明崇儼並不知道洞窟裏的真實情況,他也不問,隻是取下兩片桃木,桃木上畫了兩道符,然後掛在了洞窟外麵。

桃符掛上不久,洞窟裏的樂曲突然停了,不一會兒宮人驚慌失措地從洞窟裏跑了出來。

李治忙問:“怎麼了?裏麵出了什麼事?”

宮人們回答:“剛才出現了一條怪龍,衝我們張牙舞爪,太嚇人了。”

李治回頭看明崇儼,明崇儼一臉的高深莫測。

李治半信半疑,卻找不出其中的破綻。

天氣進入盛夏,李治又給明崇儼出了一道難題:我想要點雪!

李治說完不久,明崇儼端著雪進來了,哪來的?

“我剛從陰山運來的。”明崇儼鄭重地說道。

“陰山運雪”事件之後,李治又給明崇儼出了一道難題:想吃西瓜。

李治想吃西瓜的時間是農曆四月,那時西瓜還沒到季節,唐朝那時也沒有塑料大棚,想吃西瓜是不可能的。

明崇儼倒是一如既往的坦然,他伸手跟李治要了一百個錢,轉身出去了。不一會兒的工夫,明崇儼抱著西瓜進來了,哪來的?

從緱氏一位老人的花圃裏挖來的。

緱氏位於今天河南境內,從長安到緱氏,還有一段距離,除非能夠時空穿越,否則根本無法往返那麼快。

李治還是有些不太相信,命人把緱氏老人召到了長安。

李治和顏悅色地問道:“最近你家裏有什麼奇怪的事情發生嗎?”

老人想了一下,回答說:“有,我窖藏的一個西瓜沒了,裏麵卻多了一百個錢!”

李治服了,徹底服了,莫非明崇儼真能召喚鬼神?

其實一切隻是魔術,隻是戲法,他跟魔術大師劉謙一樣,都是騙人的。

我的一位同學曾經學過魔術,小有所成,他經常跟我講師傅的一句名言:魔術都是騙人的。

同樣,明崇儼也是騙人的,他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在他的身邊隱藏著很多托,一切就這麼簡單。

然而那時的李治看不透這些,他打心眼裏相信明崇儼有法術,與李治一樣,武則天也相信明崇儼有法術,這就足夠了。

在武則天和李治的信賴下,明崇儼升遷到正諫大夫,從此之後經常向李治和武則天進諫,與別人不同的是,別人進諫以聖人言論為自己的依據,而他動輒搬出鬼神。即便這樣,武則天和李治也對他恩寵有加,深信不疑。

明崇儼得寵後不久,他對武則天說了一番話,這番話讓武則天陷入沉思之中。

明崇儼說了什麼呢?

明崇儼說:“從麵相來看,太子承擔不了大業,英王李顯麵相很像太宗李世民,很是尊貴,不過相比之下,相王李旦最尊貴。”

武則天的三個兒子(李弘已死),他貶低一個,推崇另外兩個,一個像太宗,一個最尊貴,聽起來哪個都比現在的太子李賢強,這可讓武則天如何選擇呢?

武則天正左右為難、不知如何是好時,明崇儼的這番話卻晃晃悠悠傳到了李賢的耳朵裏,李賢的肺快氣炸了,他恨透了這個搬弄是非的明崇儼。

一個像太宗,一個最尊貴,這不是明擺著哪個都比李賢強嗎?這將太子李賢置於何地呢?

李賢越想越氣,一方麵恨明崇儼,一方麵又怨恨母親武則天,好好的讓他相什麼麵呢?如果要相,為什麼不在立我為太子之前相呢?

李賢與武則天母子之間的齟齬從此時開始發芽。

不久,李賢又聽到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他可能不是武則天親生的,而是武則天的大姐韓國夫人與李治所生。

石破天驚,一等一的石破天驚。

李賢究竟是不是武則天親生的呢?答案是肯定的。

從《舊唐書》裏對李弘和李賢的記載來看,李弘生於公元652年,李賢生於公元653年,因為他倆的出生時間挨得非常近,後世很多人就此懷疑,李賢可能不是武則天親生的。

其實兄弟二人隻差一歲,甚至一個出生在年頭、一個出生在年尾的例子都有很多,我的一些同學家裏就存在這樣的情況。最神奇的一家,四個孩子,一年接著一年。

李弘、李賢在一年左右的時間相繼出生,這隻能說明武則天得寵。從武則天進宮之後,李治名下多了四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其中一個女兒夭折,存活下來的總計有五人。與此同時,高產的蕭淑妃絕產,不開張的王皇後依然保持零的記錄,其他嬪妃也沒有開花結果的記錄,所有的開花結果由武則天一人包辦,此時她的名字叫作紅。

退一步講,如果“狸貓換太子”的事情發生在王皇後身上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她本身不能生,而發生在武則天身上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她已經有李弘保底了,而且她還牢牢抓住了李治的恩寵,此時“狸貓換太子”,很傻,很天真!

為什麼宮中又會流傳那樣的謠言呢?這說明武則天和李賢這對母子之間已經出現了離間母子關係的人。在皇權社會,這一點都不奇怪,因為兩個人都想抓權,而兩個人的手下都想上位,搬弄是非、離間骨肉的事情在所難免,武則天和李賢這對母子因此就被流言擊中。

兩個兄弟比自己麵相好,自己可能不是皇後的親生骨肉,當兩條消息疊加到一起,如果你是李賢,你會怎麼想?

公元679年五月三日,大唐王朝發生了一起謀殺案。

當紅的正諫大夫明崇儼死了,死於強盜的刺殺,強盜的刀直刺心髒,而且沒有拔出來。

關於明崇儼的死因,很多人說是鬼神報複,殺他的手法不是人所為,而是鬼神所為。

李治和武則天盡管相信明崇儼有法術,但他們並不相信明崇儼死於鬼神之手,即使真的死於鬼神之手,那麼鬼神的背後一定隱藏著人。

盛怒之下的李治和武則天嚴令有關部門大力追查,活要見人,死要見屍,追查到一半,查不下去了,線索斷了。

李治和武則天心裏充滿遺憾,也隻能接受現實,為了表示對明崇儼的尊重,他們追贈明崇儼為中書令。一個正四品的正諫大夫被追認為正三品的中書令,可見他在武則天和李治心中的分量。

追贈之後,明崇儼被殺事件暫時告一段落,武則天卻沒有放棄,她一直在懷疑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太子李賢。

思來想去,明崇儼客觀上隻與李賢有過節,他說過太子難成大器的話,可這就是明崇儼必死的理由嗎?

武則天心有不甘,卻隻能暫且按下不表。

明崇儼被刺死四天後,太子李賢的生活灑滿了陽光,這一天李治下詔,命他以太子身份監國,這道詔書讓李賢很得意。

說自己難成大器的人已經死了,父皇又下詔讓自己監國,難道這不是最好的結果嗎?

不經意間,李賢有些放縱。在太子宮中,他迷戀上音樂,同時也迷戀上了美女,春風得意的青年喜歡這兩樣東西太正常不過了,此時的李賢二十六歲,正是有能力、有體力消費這兩樣東西的時候。

然而,在李賢迷戀音樂和美女的同時,武則天皺起了眉頭,身為太子怎麼能迷戀這兩樣東西呢?

為此武則天特意讓北門學士編了兩本書,一本叫《少陽正傳》,一本叫《孝子傳》。《孝子傳》就不用說了,《少陽正傳》記載的是曆代太子的先進典型事跡,武則天想用這兩本書來敲打太子李賢。

與此同時,武則天還經常給李賢寫信,信中經常帶有諷刺責備的話語,母子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惡化。

公元680年四月二十一日,李治和武則天從東都洛陽巡幸紫桂宮(位於今天河南省澠池縣),在那裏一住就是三個多月。

在這三個多月中,表麵風平浪靜,其實卻發生了很多事情。正是在這三個多月的時間裏,武則天起了廢黜李賢的心。

三個多月中,武則天經常接到關於太子李賢的報告,有一個報告說,李賢過分寵愛家奴趙道生,而且賞賜給趙道生很多珠寶。

古往今來,蒼蠅隻叮有縫的蛋,現在那隻叫武則天的蒼蠅看到了那隻叫李賢的蛋上有一條叫趙道生的縫。

就在這件事情上做文章。

公元680年八月五日,李治和武則天回到東都洛陽,武則天開始動手。

武則天讓人將趙道生的事情上報給李治,然後敦促李治著手查辦。在武則天的敦促下,李治成立了聯合調查組,進入李賢的太子宮調查。

一場親生母親陷害親生兒子的戲劇正式上演。

聯合調查組在太子馬廄中發現了數百件黑色鎧甲,這便是太子謀反的鐵證。與此同時,牢房裏傳來好消息,趙道生招了,他承認是他在太子授意下刺殺了明崇儼。

又是鎧甲,又是謀殺,太子,你想做什麼?

看到這一幕,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一個成語: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僅僅憑借幾百套鎧甲就認定李賢謀反?僅僅憑借趙道生的口供,就認定李賢是殺死明崇儼的凶手?

從現代法律來說,太子謀反的證據鏈沒有形成。

然而這一切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武則天已經認定了太子謀反,不反也是反了。

在武則天的堅持下,仁慈的李治同意了武則天的處理意見:在洛陽洛水橋南端焚燒鎧甲,公布太子謀反的罪證,同時廢黜太子。

從整個過程來看,李治的“仁慈”就是“無能”:身為皇帝,卻連自己的兒子都保護不了,換作一般人幹脆找塊豆腐撞死算了,他卻一如既往地活著。

被母親認定“謀反”的李賢從太子之位重重摔了下來,被押到長安的一處地方秘密關押,四個月後,被押往巴州(今四川省巴中市)繼續關押。

屈指一算,從他接過接力棒當太子不過五年時間,接棒時二十三歲,現在也不過二十八歲,從此之後,他的餘生將在監禁中度過。

一切的一切,隻因為他是母親潛在的威脅,他擋了母親的道。

從武則天的四個兒子來看,李賢可能最像武則天,他有膽量,有擔當,不像他的父親隻有懦弱,不像他的三位兄弟隻知軟弱退讓,他有自己獨立思想和獨立性格,他最像武則天,而他與武則天的排斥反應也是最大的。

這種情況在家庭中經常出現,性格類似的人衝突極大,性格相反甚至格格不入的反倒能夠融洽相處,這就是人類社會的奇妙所在。

從李賢的結局來看,他可能是武則天最欣賞的兒子,同時也是最忌憚的兒子。具有對比意義的是,李賢、李顯、李旦都有過被監禁的歲月,最終被武則天處死的隻有李賢一個,而李顯和李旦都在監禁中迎來了最後轉機,他們的轉機並不是因為武則天心軟了,而是他們的能力並不被武則天認可,因此並不忌憚。

因為欣賞,所以忌憚;因為欣賞,所以最不放心。

最出色的兒子,卻落得最悲慘的結局,這是武則天這個英雄母親一手導演的宮廷大戲。

公元684年二月到三月之間,人倫悲劇在武則天母子之間上演:

剛剛繼位一個多月的李顯被武則天宣布廢黜,最小的兒子李旦被武則天推上了皇帝寶座,與此前所有皇帝的登基儀式不同,李旦的這次登基儀式上居然有皇太後冊封皇帝李旦這一項。如果李淵、李世民、李治地下有知,祖孫三代皇帝會被武則天氣得再死一回。李唐王朝受命於天,什麼時候改成你武則天了呢?

比李顯、李旦還慘的是李賢,他被武則天派出的密使勒令自殺!

親生母親逼死親生兒子,隻有在武則天這樣的母親身上才會發生。

或許李賢隻有一點可以聊以自慰:逼死我,是因為忌憚我,是因為我優秀。

順著李賢的話題,繼續說一下李賢的後人,他的兩代後人都是有故事的人。

在李賢身後,他留下了三個兒子,活得最長的兒子叫李守禮。

李守禮是一個神人,他是一個活天氣預報,他說下雨準下雨,他說天晴天就會晴。

久而久之,身邊的兄弟都以為他有特異功能,便報告給了當時的皇帝李隆基。李隆基也很好奇,便詢問起來。

李守禮回應說:“臣沒有法術,隻是因為那段不堪回首的經曆。在祖母當權時,我因為父親的緣故被關在宮廷的監獄裏十幾年,每年都會挨很多次打,因此背上傷痕累累。每次天快下雨時,背就會格外沉重,而每次天要放晴時,背就會格外輕鬆。因此我能預知天氣,但我靠的是我的背,而不是法術。”

李守禮說完,眼淚已經打濕了衣襟,同樣從那個恐怖時代走過的李隆基也十分傷感,此時他們才發現,記憶深處的東西,一生都揮之不去。

除了天氣預報,李守禮的生活態度表明他是一個十足的神人。

在別人都忙於購置田地為子孫留產業的時候,他卻大肆消費,甚至貸款消費,外債經常高達數千貫。當別人對他進行規勸時,他總是一言以蔽之:“還有天子的兄弟無法安葬嗎?”言下之意,身後之事自有天子關照,不需過分擔心。

在這種生活態度的支配之下,李守禮充分地享受了生活。他名下的子女達到了六十多個,然而,兒子之中沒有一個成器的,女兒之中守婦道的也寥寥無幾(唯一安慰的是一個女兒被李顯認養,封為金城公主,出嫁吐蕃),即便如此,他依然毫不擔心。

或許,他便是以這種放浪形骸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抗議,是為自己,也是為自己冤死的父親。

李守禮一直活到了七十多歲,最後善終,在他死後,李隆基追贈他為太尉,天子之兄終究得到了天子的關照。

在李守禮身後,他還差點被追贈為皇帝,追贈的機會來自他的兒子李承宏。

唐代宗廣德年間,吐蕃大舉進攻長安,代宗皇帝匆忙撤離長安,長安落入吐蕃手中。吐蕃宰相馬重英在長安建立傀儡政權,選來選去選中了李守禮的兒子李承宏,李承宏由此糊裏糊塗地當上了皇帝。

如果吐蕃人能長久停留,或許李承宏的政權也能有幾分模樣,那樣或許就會追認祖父李賢、父親李守禮為皇帝,也算替他們了一個心願。

吐蕃人在長安隻待了十幾天,中興名將郭子儀就打了回來,這樣李承宏的政權從糊裏糊塗開始,在糊裏糊塗中結束,又在糊裏糊塗中搭上了他的一生。

郭子儀將他送到代宗皇帝麵前,皇帝沒有怪罪,隻是把他發配虢州,不久之後,他就神秘死去。

說到底,人家還是怪罪了。

李賢的後人說完了,最後補充一下李賢身後的追贈情況:

李顯複位之後,追贈李賢為司徒,並迎回靈柩,陪葬於高宗李治的乾陵。

李旦繼位之後,追贈李賢為皇太子,諡曰章懷太子,這就是章懷太子的由來。

順著這個話頭,說一個曆史劇的BUG(漏洞)。

電視連續劇《神探狄仁傑》中,狄仁傑與武則天有一段對話,內容便是關於李賢是如何死的。

武則天說完,狄仁傑恍然大悟地說道:“哦,原來章懷太子是這麼死的!”

其實,章懷太子的稱謂是在武則天死後數年才出現的,兩個人居然還在那裏一口一個章懷太子,莫非他倆都會穿越?

與“章懷太子”橋段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一個非常火的電視劇《康熙王朝》,斯琴高娃飾演的太後經常扯著嗓子喊道:“我孝莊。”

謝謝,“孝”字是太後死了以後才加上去的,活著的時候是不能提前透支的,就是太後也不成。

史上最牛曆史老師袁騰飛說,曆史劇不是拍給研究曆史的人看的,就當一樂吧!

李忠,李弘,李賢,三個皇子都成為前太子,太子的接力棒交到了李顯的手中。

公元680年八月二十二日,李賢被廢黜,僅隔一天,李顯被立為太子,這是李治皇帝任內的第四任太子。

李顯被冊立得如此迅速,可以反襯出武則天對李賢的反感與忌憚,她急於翻過李賢這一頁,快速進入下一頁。

具有對比意義的是,李弘病逝之後,李賢得立太子,期間隔了整整一個月,而李賢被廢黜之後,李顯得立太子,前後隻有一天之隔,而且在李顯得立之後,居然馬上更改年號,之前為調露二年,之後為永隆元年。

這個待遇,李弘曾經享受過,現在李顯又享受到了。

李顯心中不知作何感想,在他前麵已經倒掉了三位哥哥,除去早夭的二哥,剩下的皇子隻有四人(李賢已經被廢為庶人),除了他,還有兩個不受待見的同父異母哥哥,還有最小的弟弟李旦。

屈指算來,八個皇子之中,除了死了的,廢了的,不受待見的,目前能享受陽光的隻有李顯和弟弟李旦,這一切都是母親一手造成。

對於母親,李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早在五年前,他就見識了母親的毒辣手腕。

母親居然親手逼死了自己的王妃兼表姑趙氏。

為什麼說李顯的王妃又是他的表姑呢?這得從趙氏的家庭出身說起。

趙氏的父親是左千牛將軍,後來娶了高祖李淵的女兒常樂公主,兩人生下一個孩子,便是嫁給李顯的趙氏。從輩分上論,常樂公主跟李世民是一輩的,趙氏跟李治是一輩的,趙氏沒嫁給李顯之前,她管李治叫哥,嫁給李顯之後,她的輩分降低了,她得管李治叫父親。

雖然輩分有些亂,不過李治對姑姑常樂公主還是關照有加,或許是輩分的緣故,或許是因為趙氏嫁給李顯的親上加親。

令李治沒有想到的是,他對姑姑一家的恩寵,卻給兒媳趙氏帶去了殺身之禍:武則天居然因此不喜歡趙氏,進而將趙氏逼上了絕路。

公元675年四月七日,經過武則天的安排,趙氏被官員指控有罪,什麼罪,史無明載。被控有罪的趙氏被剝奪了王妃身份,關押進內侍省,每天隻給她提供生菜生肉,由其自己烹飪。

武則天派人每天觀察趙氏所在房屋的煙囪,沒想到接連幾天都沒有炊煙,等人進去查看時,趙氏已經餓死很久了。

為什麼有菜有肉還會餓死呢?難道是因為趙氏不會烹飪?

其實,這都是武則天折磨人的手法:趙氏每天確實得到了生菜生肉,但是她不能烹飪,因為根本不會有柴火,也就根本不會有烹飪發生。

所謂“由其自己烹飪”,隻是史家的曲筆,背後隱藏的是武則天逼死兒媳的事實。

逼死趙氏之後,武則天將趙氏的父親貶為括州(今浙江麗水)刺史,同時責令趙氏的母親常樂公主一同前往,永遠不許進宮朝見。

巧合的是,趙氏被逼死發生在公元675年四月七日之後的幾天,而就在四月二十五日,當時的太子李弘在合璧宮去世。

一個月之內,一個兒子,一個兒媳,相繼離奇離世,一切都是巧合嗎?

答案在茫茫天地間。

李弘你可知道答案?李賢你知道嗎?李顯你知道嗎?還有你,李旦,你知道嗎?

忘了,還有你,李治,你知道嗎?

或許李治會說,我不知道!

於是我想起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

鴕鳥的幸福,就在於能把腦袋埋起來的那堆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