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張虔勖申訴的當晚,來俊臣命人將張虔勖亂刀砍死了,然後抬起張虔勖已經沒有知覺的手,重重地在事先已經準備好的“訴狀”上按上了手印。

第四個倒黴蛋就這麼摔死了。

又過了一個月,第五個倒黴蛋誕生了。

第五個倒黴的是原本紅得發紫的門下侍郎傅遊藝,他死於自己的一場夢。

紅得發紫的傅遊藝有一天做了一個夢,他夢見自己登上了湛露殿,這象征著什麼呢?是否意味著自己有天命呢?

他隻把這個夢說給了最親近的朋友聽,然後囑咐說,千萬保密,跟誰也別說。

朋友鄭重地點了點頭,傅遊藝這才放心了。

這位朋友確實誰也沒告訴,他隻告訴了武則天。

隨後,傅遊藝倒黴了,四身官服全部作廢,該換身囚服了。

在獄中,已經看不到曙光的傅遊藝自殺,告別了這個曾經給過他無限幻想的人世,也告別了曾經讓他無限風光的四身官服。

一切隻不過是一場遊戲一場夢而已。

傅遊藝摔倒之後,第六個倒黴蛋接踵而至,他就是右仆射岑長倩。

岑長倩出身名門,伯父是貞觀年間的名臣岑文本,太宗李世民的十八學士之一。

自小受岑文本影響,岑長倩勤奮好學,靠自己的努力在仕途上不斷拚爭,後來在武則天稱帝的過程中表現不錯,因此被提拔到了尚書右仆射的高位,這個高位已經超越了他的伯父岑文本的位置。

然而好景不長,在領會皇帝意圖上,岑長倩栽了大跟頭。

他陷入了皇帝“傳子還是傳侄”的糾結之中。

在岑長倩看來,皇帝百年之後當然要傳位給自己的兒子,根本沒有傳給侄子的道理。為此他還專門給武則天上了一道奏疏,要求嚴厲斥責組織請願團的王慶之,並且把請願團解散。

這一次岑長倩看走眼了,他以為王慶之隻是孤零零一個人,沒想到人家的背後還站著武承嗣。

就此,武承嗣將岑長倩惦記上了,除掉他隻是時間問題。

公元691年五月,岑長倩奉命出征吐蕃,剛出發沒多久,中途又被召了回來,一回來就被打入大獄,理由是貽誤戰機。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在武承嗣的羅織之下,岑長倩一案牽連數十人,這些人或多或少都曾經反對他當皇嗣,現在到了清算的時候。

公元691年十月十二日,岑長倩等數十人被公開處斬,當初的新寵名單上隻剩下來子珣一人。

由於來子珣屬於酷吏團隊,還有一定的利用價值,因此他摔倒的速度要緩慢一些,一年後他被發配愛州(位於今天的越南境內),一去不返。

前後不到兩年,所謂的新寵一一煙消雲散,沒有辦法,誰讓他們遇上了武則天這樣的九段高手。在武則天的眼裏,他們隻是一顆顆棋子,並沒有黑白之分。

新寵灰飛煙滅,難道武則天手下再沒有受寵之人?

其實有一個,這個人就是名垂青史的狄仁傑。

狄仁傑用他的一生證明了一個道理:好人跟好官,其實可以合二為一。

之前我們曾經說過,好人不一定是一個好官,好官不一定是個好人,但是狄仁傑的人生經曆表明,做好人與當好官其實並不矛盾,關鍵看你想不想,願不願意,因為當好官的同時做好人是要付出代價的。

狄仁傑第一次給李治和武則天留下印象是因為一次據理力爭。

公元676年九月七日,李治接到了一封奏報:太宗李世民昭陵上的柏樹被砍了。

李治的頭發頓時豎了起來,這是誰幹的?

李治接著往下看,大理寺卿奏報說是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和左監門軍中郎將範懷義。

在奏報的結尾,大理寺卿建議,按照法律,將二人開除官職。

李治壓抑不住內心的憤怒,自己在位,先帝陵上的樹卻讓人砍了,這不是把自己往不孝的深淵推嗎?

李治隨即下令,將這兩個人誅殺。

這時大理丞(最高法院主任秘書)狄仁傑一挺身站了出來,按道理,他沒有必要出來說話,他的領導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長)在,天塌下來,有領導頂著。

狄仁傑說道:“法律條文明明都在,陛下卻不遵守。法律失去了公信力,百姓就會手足無措,而且這種事情西漢已經有先例,罪不至於誅殺。”

聽了狄仁傑的話,李治冷靜了下來,想想狄仁傑的話不無道理,雖然砍先帝陵上柏樹可恨,但按照法律隻能開除,不能誅殺。

李治接受了狄仁傑的說法,權善才和範懷義總算保住了命,被開除官職,流放嶺南。

幾天後,給皇帝李治留下深刻印象的狄仁傑被任命為侍禦史,李治看中了他的人品。

其實,李治並不是第一個欣賞狄仁傑人品的人,早在狄仁傑隻是並州一個小小法曹時,人品就讓同事折服。

有一次,同事鄭崇質被派到一個邊遠的地區出差,鄭崇質一下犯了難,因為他的母親年老多病,急需他的照顧。

就在鄭崇質左右為難時,狄仁傑主動找到了安排鄭崇質出差的並州長史藺仁基,請求替鄭崇質出差。

狄仁傑說:“鄭崇質的娘親病得不輕,怎麼能讓他出差在萬裏之外擔心不已呢?還是我替他去吧!”

別人躲閃猶恐不及,狄仁傑卻主動請命,這一下感動了在場所有的人。

藺仁基答應了狄仁傑的請求,從此對這個年輕人刮目相看。相比於這個年輕人,以前自己的心胸太狹窄了。

藺仁基找到跟自己素來不睦的並州司馬李孝廉,兩個人談起了狄仁傑,然後相視一笑:“相比這個年輕人,難道我們不慚愧嗎?”

心寬了,天地就寬了。

後來,狄仁傑在仕途上兢兢業業,做好官的同時也做好人。

李唐皇族之一的李貞在豫州起兵失敗後,牽連出六七百人,這六七百人又牽連到各自家屬,達到了五千多人。按照一般人的邏輯,一殺了之,簡單省事。負責行刑的官員已經開始催促行刑,身為豫州刺史的狄仁傑卻請求暫緩,隨後給武則天上了一道奏疏。

奏疏中,狄仁傑反複說明,這五千人並無謀反之心,隻是被人牽連,懇請武則天仁慈,網開一麵。

經狄仁傑的懇請,武則天抬手放過了這五千人,由之前的斬立決變更為流放,五千人由此獲得新生,這一切都因為有狄仁傑這個好人好官。

在武則天的手下,狄仁傑雖然起起伏伏,但武則天對他的信任始終不減。

公元691年九月二十六日,狄仁傑升任地官侍郎(財政部副部長),同時參與政事,成為宰相團成員之一。

任命之後,君臣二人有一番對話很經典。

武則天:你在豫州做出很多成績,還是有人打你小報告,你想不想知道是誰?

狄仁傑:陛下如果認為我有過失,我願意改正;陛下如果認為我沒有過失,那是我的幸運,因此我並不想知道誰打我的小報告!

此番對話,讓武則天深深折服,若非心底無私,何來胸襟如此坦蕩?

然而令狄仁傑沒有想到的是,即便他坦蕩如此,還是有人想對他背後出招。

身在仕途,防不勝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