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剩下一個來俊臣,怎麼辦?

先留著吧,畢竟狡兔還在。

狄仁傑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剛剛升任宰相三個月就被來俊臣盯上了。

來俊臣盯上狄仁傑並不是三個月之後的事,在狄仁傑剛升任宰相時,來俊臣就已經盯上了他。在來俊臣眼中,這是一條大魚,比其他小魚小蝦重要得多,如果能把他搞倒,那麼來俊臣就能踩著狄仁傑的身體不斷上位。

來俊臣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不久,來俊臣羅織罪名,將謀反的大帽子一下子扣在了狄仁傑的頭上,與狄仁傑一起被扣上大帽子的還有司禮卿崔宣禮、禦史中丞魏元忠等六人,他們都是當時的高官。

無邊的黑獄向狄仁傑襲來,狄仁傑的心也有些不安,雖然他不能預知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但他知道,在黑獄裏麵,死扛是沒有用的,因為來俊臣的刑具一定比自己的骨頭硬。

狄仁傑一直在思考,他在尋找一切可能的機會。

來俊臣向他展示了一份詔令,詔令的內容是這樣的:如果在第一次審問時主動招認,那麼將免除死刑,減刑一等處置。

狄仁傑抬頭看了看來俊臣,他看到來俊臣眼中得意的神色,那眼神似乎在說,你是招呢,招呢,還是招呢?

狄仁傑看懂了來俊臣的挑釁,同時也讀懂了武則天的詔令,他必須抓住這個機會,然後再跟來俊臣慢慢周旋。

狄仁傑馬上說道:“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朝舊臣,甘從誅戮。我承認謀反是實。”

狄仁傑的坦白倒讓來俊臣吃了一驚,他沒想到狄仁傑這個老家夥坦白得這麼快,看來是自己早就名聲在外,狄仁傑也怕自己三分。

既然承認謀反,那就好辦了,接下來慢慢審。

來俊臣手下判官王德壽湊到了狄仁傑麵前,他心中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盤。

“尚書大人,您這次肯定會免除死刑,我受長官指派來審查這個案件,同時也希望能通過這個案件得到升遷。您看,您能不能在口供中提一下新上任的宰相楊執柔,最好把他扯進來。”

王德壽說完,眼巴巴地看著狄仁傑。

狄仁傑同時看著王德壽,他不明白,人怎麼能無恥到這種程度。

狄仁傑冷冷地問道:“該如何牽連呢?”

王德壽忙不迭地回應:“您曾經跟他是同事,就從這上麵牽連。”

狄仁傑悲愴地說道:“皇天後土,怎麼能讓我做這樣的事情!”

說著,狄仁傑往柱子上撞去,鮮血頓時覆蓋了他的臉。

這一幕一下子把王德壽震住了,他立刻扶住了狄仁傑,嘴裏不停地道歉。

寧可自殺,也不牽連他人,狄仁傑用自己的道德暫時震懾住了王德壽的小人之心,也為自己贏得了喘息的機會。

來俊臣對狄仁傑的興趣頓時大減,既然已經承認了謀反,剩下的事情就好辦了,先讓他在裏麵待著吧。

從此之後,來俊臣對狄仁傑的看管鬆懈了下來,這便給了狄仁傑自救的機會。

狄仁傑向負責看守的王德壽提出了一個要求:“天氣熱了,請把我的棉衣送回我家,改成單衣。”

王德壽看了一眼棉衣,沒有多想,便讓手下將棉衣送到了狄仁傑家裏。

王德壽沒有想到,棉衣裏藏著一塊被麵,被麵上便是狄仁傑親筆寫的訴冤狀。

當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拿到棉衣時,他立刻意識到棉衣裏可能有玄機,剪開棉衣,果不其然,訴冤狀正在裏麵躺著。

狄光遠馬上拿著訴冤狀到宮門口喊冤,將訴冤狀交到了武則天手裏。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狄仁傑謀反一案出現了曙光,然而這一點點曙光,隨後就被經驗豐富的來俊臣給扼殺了。

讀罷訴冤狀之後,武則天召來了來俊臣問道:“你不是說狄仁傑已經招認謀反了嗎?那這訴冤狀是怎麼回事呢?”

來俊臣的回答滴水不漏:“陛下,自從他們下獄之後,我對他們照顧得很好,連他們的衣服都沒碰過,確實是他們主動招認的。如果他們沒有真的謀反,又怎麼會主動招認呢?所以,他們謀反是真的。”

武則天想想也有道理,不過還有一點不放心,還是派人去看看,是不是真像來俊臣說的那樣。

通事舍人周奉武則天之命前往查看,然而這次查看也隻是走個形式,因為周往來俊臣身邊一站,腿肚子就軟了,他不敢得罪這個酷吏,因此就注定這次查看將是一場徒勞。

大獄中,來俊臣早有準備,獄吏安排狄仁傑等人穿戴整齊,一排站好,當然事先已經警告過,不準亂說話。

膽小的周甚至不敢抬頭,他知道麵前站了一排人,這些人據說是狄仁傑、魏元忠等人。

過了一會兒,周點了一下頭,示意來俊臣自己已經查看過了,沒有問題。

就在周轉身想走時,來俊臣攔住了他:“不急,順便把他們的《謝死表》帶走。”

周這才注意到,判官王德壽早已在一旁龍飛鳳舞起來,原來是在替狄仁傑寫《謝死表》。

不一會兒的工夫,《謝死表》寫好了。周帶著《謝死表》落荒而逃,這個鬼地方他一分鍾也不想多待了。

如此一來,狄仁傑謀反的罪名便坐實了,《謝死表》都上了,你還有什麼話要說?即使不死,流放已經跑不掉的。

狄仁傑,你就等著受罪吧。

目睹來俊臣的所作所為,狄仁傑的心裏充滿了悲哀。來俊臣這個酷吏居然心狠手辣到這個程度,怪不得什麼人落到他手裏都沒有好結果。

狄仁傑已經認命了,他這個好官好人可能注定鬥不過這樣的惡人:好官好人總有自己的底線,而惡人往往沒有底線。

獄中的狄仁傑沒有想到,他的命運居然被一個八九歲的小孩改寫。

八九歲的小孩是前門下侍郎樂思晦的兒子,去年樂思晦被來俊臣羅列進岑長倩的案子,被公開處決。樂思晦死後,他八九歲的兒子也被罰沒,成為司農寺的奴仆。

史書上沒有留下孩子的名字,我們姑且稱他為樂小弟吧。

原本樂小弟跟狄仁傑的案子毫無關聯,他是因為憤慨於來俊臣的肆意橫行選擇向武則天告發。

這時我們還得感謝武則天當初鼓勵百姓告密,同時為百姓告密提供了方便的渠道。倘若沒有這個渠道,樂小弟是沒有機會見到武則天的。

樂小弟麵對麵地站在武則天麵前,他告發的對象是來俊臣。

樂小弟對武則天說:“我的父親已經被處死了,我的家庭也破碎了,今天我說這些,不是為我的家裏,而是為了陛下的法律。現在法律已經被來俊臣等人玩弄。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挑一個最信得過的人,交給來俊臣審判,最後的結果肯定是承認一切指證,供認不諱。”

童言無忌,童言無價。

武則天聽完,頓時想到了狄仁傑。這個自己最信任的人居然也承認謀反,而且還寫了《謝死表》,是不是真的被來俊臣逼迫?

狄仁傑的轉機就此到來。

見到狄仁傑時,武則天問道:“為什麼要承認自己謀反啊?”

狄仁傑回應道:“如果不承認謀反,恐怕我早就死於第一輪棍棒之下了。”

武則天心頭一震,追問道:“那《謝死表》是怎麼回事?”

狄仁傑搖了搖頭:“臣從未寫過《謝死表》。”

等武則天讓人拿來《謝死表》一對照,真相大白,狄仁傑的《謝死表》是他人代寫,並非狄仁傑本人筆跡。

事情到了這一步,狄仁傑終於洗脫了謀反嫌疑,這一切還要感謝樂小弟的童言無忌。史書中沒有提到樂小弟後來的事情,不知道勇敢的樂小弟事後有沒有遭到來俊臣的報複,不敢想,也不願想,曆史不忍細讀。

盡管狄仁傑謀反並不屬實,但武則天不準備給他徹底平反。這是武則天的政治手腕,明明知道你無辜,卻刻意在你身上留個汙點。

不久,狄仁傑等七人被貶出洛陽,分散到全國各地。狄仁傑到了陶淵明曾經當過縣令的彭澤,出任彭澤縣令。

至此,狄仁傑謀反案告一段落,不過在即將收尾時,司禮卿崔宣禮的外甥霍獻可鬧出了幺蛾子。

霍獻可此時擔任殿中侍禦史,與崔宣禮同朝為官。本來武則天已經免除了崔宣禮的死刑,貶做夷陵縣令,沒想到居然遭到了霍獻可的抗議:陛下一定要嚴懲崔宣禮,將之處斬,不然我就死在陛下的麵前。

武則天沒有答應,霍獻可便以頭撞金殿台階,血流滿地,武則天最終還是沒有答應。

此後霍獻可便多了一個裝飾——綠色絲帶。這個綠色絲帶纏住了霍獻可的傷口,然後在綠色絲帶之上,霍獻可再戴上官帽。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技巧,既要蓋住綠色絲帶,又不能完全蓋住,總之要露出一點點,讓武則天時時能看到霍獻可大公無私的心。

大義滅親是一種政治美德,也可以是一場政治秀。

陷害狄仁傑失敗,來俊臣並沒有停止陷害的腳步,他的腳步越來越快,膽子越來越大。

在狄仁傑之後,左衛大將軍淵蓋獻誠慘遭毒手。

淵蓋獻誠遭毒手的起因很簡單:來俊臣向他勒索黃金,他沒有給。

僅僅因為勒索未成,來俊臣就把淵蓋獻誠推向了萬劫不複的深淵,以陰謀造反為由將淵蓋獻誠打入大獄,不久就將他絞殺。

說起來,淵蓋獻誠的人生很讓人唏噓。

淵蓋獻誠是高句麗權臣淵蓋蘇文的孫子、淵蓋男生的兒子,本來在國內過著富貴公子的生活,沒想到父親與叔叔產生了矛盾,最終兵戎相見。

淵蓋獻誠奉父親淵蓋男生的命令向唐朝求援,進而引發了唐朝的又一次東征,高句麗最終亡國,而淵蓋獻誠隨後成為唐朝禁軍的一名將領,憑借自己的英勇善射在禁軍中逐漸站穩了腳跟。

然而沒想到的是,他最終遭遇了來俊臣的陷害,起因僅僅是沒有滿足來俊臣貪婪的心。

從此之後,來俊臣更加膽大妄為,他甚至想把皇嗣武旦審定為謀反。

公元693年一月,有人誣告武旦意圖謀反,武則天下令追查,重任便落到了禦史中丞來俊臣身上。

來俊臣從一開始便堅持“有罪認定”,現在他依然堅持,這個認定直接照搬到皇嗣武旦身上。

來俊臣從武旦身邊的侍從下手,他要從他們嘴裏得到武旦謀反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