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來俊臣的逼問之下,武旦的侍從一個個都“如實”招供,畢竟他們的骨頭沒有刑具硬。

這時,來俊臣有些得意,皇嗣謀反“屬實”,絕對是大功一件。

不過來俊臣的得意還是有點早,因為有一個人還沒有招認。

沒有招認的人叫安金藏,太常寺的工匠,跟武旦並沒有淵源,在此之前,武旦可能都不知道他的名字。

就是這個武旦不知道名字的工匠,讓他逃過了一劫。

當安金藏受到逼供時,他始終堅持著自己的口供:皇嗣從未謀反。他的堅持讓來俊臣有些煩了,而這時安金藏自己也煩了。

安金藏站了起來,帶著哭腔向來俊臣喊道:“你還是不信我的話,那我就把心挖出來,讓它證明皇嗣沒有謀反!”

安金藏說完,拿起佩刀刺向自己,肚子被割裂開,五髒六腑頓時顯現了出來,他要用自己的命來證明武旦的清白。

安金藏倒在了血泊之中,來俊臣被震住了,他從來沒有見過如此不怕死的人。

消息很快傳到了武則天的耳朵裏,武則天命人將安金藏抬進宮中,並讓禦醫緊急搶救。

一天一夜過去了,剖心證明武旦不反的安金藏終於活了過來,這時武則天來到了他的床前,她被這個忠肝義膽的工人感動了。

武則天感慨地說了一句:“因為我自己不了解我的兒子,結果把你害成這樣。”說這話時,武則天已經拿定了主意,一個跟武旦沒有多少淵源的工人都願意證明他沒有謀反,自己這個當母親的,難道還要繼續懷疑下去嗎?

不查了,事情到此為止。

真的到此為止了嗎?來俊臣並不甘心,他還在等待機會。

酷吏來俊臣一直在忙碌,同為酷吏的萬國俊也沒有閑著,他也在積極地尋找機會。

公元693年,萬國俊找到了機會,他以從八品司刑評事(最高法院助理審判官)身份奉武則天之命前往嶺南調查一起陰謀叛亂。這次出使,讓他露出了酷吏本色。

抵達廣州之後,萬國俊集合了嶺南道全部三百多名流放犯人,對他們假傳聖旨:勒令全部自殺。

本來是奉命調查,結果成了假傳聖旨、勒令全體自殺,萬國俊這個酷吏,與來俊臣有得一拚。

流放犯人們不相信是真的,紛紛拒絕自殺,這時萬國俊露出了劊子手的本來麵目,居然將犯人們一個個逼到河邊,然後一一處決。

在這之後,他偽造了三百多份口供,生生坐實了一起謀反大案。

令人悲哀的是,如此喪心病狂的萬國俊回京複命之後,居然得到了武則天的重用,由從八品的司刑評事,一下子提升到從五品的朝散大夫。

這時萬國俊又向武則天提出了一個建議:全國其他地方的流放犯也有可能謀反,不如早點誅殺。

武則天點頭同意,若幹個像萬國俊一樣的變態殺手奔赴全國各地,流放犯們最黑暗的日子來了。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壞榜樣的力量同樣無窮。

在萬國俊的影響下,奔赴各地的索命欽差明爭暗鬥地比賽起殺人人數,結果每一個都是劣跡斑斑,血債累累。

不久之後,武則天跳出來當了一把好人:六道沒有被處決的流放犯人,可以連同家屬回到流放之前的住所。這道詔書,算是血雨腥風後的一絲慰藉。

由於曆史的久遠,我們無法真正理解當時的人的苦楚,現在的我們看武則天是一個傳奇,或許那時的人看她卻是一個苦主,一個讓當時人生活在無邊恐怖中的苦主。

令當時人略感欣慰的是,那些替武則天犯下滔天罪行的人下場都很慘,萬國俊等幾人在幾年後就莫名其妙地死去。有人說,或許是因為罪行太多,最終被鬼神索走了他們自己的命。另外一些人則被流放嶺南,在無人問津中死去。

在這裏,我相信世間真的有報應。

畢竟天行有常。

公元697年,酷吏來俊臣達到了人生的頂點,他升任司仆少卿(畜牧部副部長,從三品),不過酷吏的本質依然沒有改變。

這時的來俊臣紅得發紫,隨心所欲,隻要哪位官員的妻子或者小妾讓他動心,那麼這位官員很快就會被打入大獄,他的妻子或者小妾隨即被來俊臣收入房中。如此反複多次,屢試不爽,來俊臣不由得自己都佩服自己。

在家中,來俊臣做了一本名冊,他把宰相以下的官員都羅列在上麵,然後這份名冊就成了他的萬惡之源。每次心血來潮,他就在家中抽簽,抽到哪個官員,就陷害哪個,一切就是如此隨心所欲。

不過在他的心頭,始終有一個固定目標,那就是一直跟他不睦的李昭德。宦海浮沉的李昭德一直討厭來俊臣,反過來來俊臣也討厭李昭德,兩人成了難解難分的冤家,都想將對方一下子踩在腳下。

不過,先被踩倒的還是李昭德。

李昭德倒黴還是倒黴在嘴上,起因是他曾經在金鑾寶殿之上侮辱過秋官侍郎(司法部副部長)皇甫文備,這次被侮辱皇甫文備一直記在心裏。現在皇甫文備與來俊臣為了同一個目標走到一起來,他們一起誣告李昭德謀反,李昭德就此下獄。

得手後的來俊臣感覺十分良好,他調整了自己的目標:他已經不再滿足於小小的李昭德,這一次他要撒一張大網,紮紮實實打幾條大魚。

天欲其亡,必令其狂,來俊臣的經曆表明,一個人是可以自我膨脹致死的,他就是死於自我膨脹。

還是來看看來俊臣打算陷害的名單吧,這個名單很驚人:

皇嗣武旦

廬陵王李顯

武氏皇族親王

太平公主

以及部分政府高官。

來俊臣列出這個名單,就是想把這些人一網打盡,《資治通鑒》對此的分析是,來俊臣想打擊完這些人後自己奪取政權。在我看來,這是司馬光的臆測。

酷吏出身的來俊臣未必有不臣之心,相反這樣的人一般都忠心耿耿,認準一個主子就會一條道跑到黑。他們陶醉於自己鷹犬的角色,而在這個過程中,甚至忘記了自身的存在。

酷吏們的邏輯是,隻要忠心,隻要賣命,就一定會得到重用,於是他們不斷變本加厲,搖尾乞憐,卻不知道,酷吏其實也有底線。

來俊臣不知道自己的底線,他把自己與武則天緊緊捆綁在一起。他以為自己的忠心就一定會換來武則天的“不拋棄、不放棄”,沒想到最後的結局卻是“又拋棄、又放棄”。

當來俊臣列出這樣一張名單時,他已經掘開了自己的墳墓。

他太膨脹了,他把所有的人都趕到了自己的對立麵。

原本他以為這依舊是一次簡單任務,沒想到卻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他動手之前,消息已經走漏,太平公主與武氏諸王行動起來,他們展開了生產自救。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唯一的女兒,她說的話比武旦、李顯更管用,當來俊臣將她逼到對立麵時,便注定來俊臣敗局已定。

得知消息的武則天將來俊臣投入了大獄,不過她的心中充滿了猶豫。

幾年來,她一直靠這個人整肅異己,她知道這個人冷酷無情,同時假公濟私,但是她需要這樣一個人,一個真正對自己死心塌地的人。

武則天的猶豫還在繼續,宮廷內外民意卻已經沸騰,要求將來俊臣處死的呼聲越來越高。

武則天拿不定主意,她還是有點舍不得。

這時一個關鍵人物出現了,這個人叫吉頊,他的官職不大,隻是明堂尉,也就是專門負責管理明堂的人。

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朝會、祭祀、慶賞、選士、養老、教學等大典,都在明堂舉行。唐王朝原本沒有明堂,武則天當國後便大張旗鼓地建立了明堂,同時任命吉頊為明堂尉。

明堂尉吉頊說話很對武則天的心思,此時正受重用。

在《舊唐書》中,他與來俊臣一樣都被收在《酷吏傳》裏,《舊唐書》對他的評價是“陰毒敢言事”。

就是這個“陰毒敢言事”的人,將來俊臣推進了萬丈深淵。

這一天,吉頊為武則天牽著馬在明堂閑逛,君臣雙方有了一番對話。

武則天:如今民間有什麼動向?

吉頊:民間對陛下不批準來俊臣的死刑議論紛紛。

武則天:來俊臣對國家有功,我不能不考慮。

吉頊:以前於安遠舉報李貞謀反,後來李貞果然謀反,現在於安遠不過是成州司馬;來俊臣糾集烏合之眾,陷害忠良,接受贓物,被害死的冤魂塞滿道路,這樣的人有何可惜?

該賞不賞,該罰不罰,吉頊一番話點醒了武則天,當一個國家到了賞罰混亂的時候,國家就危險了。

看來,來俊臣這個卒子得舍棄了。

來俊臣就此被武則天拋棄,李昭德同時也被拋棄。

來俊臣被拋棄是因為惡貫滿盈,李昭德則是因為過多地參與了“傳侄傳子”的爭奪,不僅得罪了武承嗣,同時也得罪了武則天,因為武則天的心中比誰都清楚,不需要李昭德一次又一次地揭自己的傷疤。

公元697年六月三日,李昭德和來俊臣一同被處斬,處斬當天,天空下起了雨。有人說這場雨“一喜一悲”,喜的是來俊臣遭到了報應,悲的是忠心可鑒的李昭德難逃厄運。

刑場之上,李昭德與來俊臣的待遇有著天壤之別,圍觀的人無不為李昭德痛惜,同時也為來俊臣的伏誅感到無比的痛快。

來俊臣被處斬之後,他曾經的生命痕跡迅速消失,沒有給這個世界留下什麼,因為他被痛恨他的人給吃掉了。

數百年後,同樣有一位名人被圍觀的人吃掉了,這個人就是袁崇煥。

一個被吃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快事,一個被吃則是揮之不去的千古痛事。

伴隨著來俊臣的伏誅,武則天的統治終於有了一絲暖色,不過酷吏並沒有就此絕跡,終武則天一生,酷吏始終存在,隻是再無往日輝煌。

李隆基開元十三年三月十二日,禦史大夫程行諶奏:來俊臣、周興、萬國俊、侯思止等二十三人,殘害宗枝,毒陷良善,情狀尤重,子孫不許為官。陳嘉言、魚承曄、皇甫文備、傅遊藝四人,情狀稍輕,子孫不許近任(在長安附近為官)。

中國有句古話:夜路走多了總會遇到鬼。或許這句話可以贈給所有的酷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