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人郎岌給李顯上了一道奏疏,奏疏中寫道:“韋皇後、宗楚客將叛逆作亂。”
又是針對韋皇後,又是即將叛亂,李顯心中的火氣又上來了,為什麼這些人總是針對皇後呢?
亂棍打死!
打死郎岌之後,李顯以為自己耳根清淨了,沒想到又來了一個人,這個人是許州(河南省許昌市)司兵參軍(政府軍務官),名字叫燕欽融,他也給李顯上了一道奏疏。
李顯一看奏疏,又是針對韋皇後的,奏疏寫道:“皇後淫亂,幹預國政,家族強盛;安樂公主、武延秀、宗楚客陰謀危害國家。”
李顯的頭又大了。
不過這一次李顯壓住了怒火,他把前後兩封奏疏聯係了起來,為什麼這麼短的時間內會有兩封彈劾皇後和宗楚客的奏疏呢?難道這其中真的有隱情?
不妨把燕欽融叫來問問。
燕欽融來到李顯麵前,跪了下來,表情平靜,言談有理有據,一番交鋒下來,燕欽融依然有說不完的話,李顯卻默然了,他不知道該如何處置燕欽融。
他比誰都清楚,燕欽融說的話很多都是事實,皇後和宗楚客這段時間確實有些過分,他們的很多行為在外人看來就是謀反的前兆。
李顯陷入了兩難。
如果強詞奪理駁斥燕欽融,自己就是睜眼說瞎話;如果認可燕欽融,那就等於承認皇後和宗楚客謀反的事實。
就在李顯還猶豫不決時,宗楚客走了上來,聲稱奉皇帝旨意撲殺燕欽融。宗楚客一聲令下,飛騎營衛士衝上來將燕欽融抬了起來,然後一下子扔到庭院的石頭上,燕欽融脖子折斷,當場身亡。
這時宗楚客大喊一聲:“痛快!”
李顯被眼前這一幕驚出了一身冷汗,他沒想到宗楚客居然敢當著自己的麵矯詔殺人,殺完人還大喊痛快,這個人實在是太放肆了。
李顯當即沉下了臉,宗楚客這才發現皇帝的臉色不對,他也出了一身冷汗,意識到自己把皇帝得罪了。
李顯沉著臉離開了,宗楚客的心裏開始打鼓,隨後他忐忑不安地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了韋皇後,韋皇後的心裏也開始打鼓。韋皇後知道自己這個丈夫雖然軟弱,雖然能力不強,但他是一個正常人,同樣心明眼亮,有些事瞞不過他的眼睛。
自此韋皇後開始暗自擔心,她擔心自己會像當年的王皇後一樣被廢黜,雖然李顯承諾過對她百依百順,但是君心似海,誰能保證皇帝的內心不起風浪呢?
韋皇後的憂愁情緒逐漸在同黨中傳染,她的同黨們有了末日來臨的感覺,散騎常侍馬秦客、光祿少卿楊均也體會到了這一點。
原本馬秦客和楊均都是泛泛之輩,隻是憑借特長贏得了李顯的賞識:馬秦客精通醫藥,楊均燒得一手好菜,他們因此可以自由出入皇宮。在受到李顯賞識的同時,也受到韋皇後的寵愛,緋聞就在所難免。
在馬秦客和楊均之外,有兩個人也被憂愁的情緒感染,這兩個人就是安樂公主和她的丈夫武延秀。他們在聽說李顯不悅的消息後也非常擔心,他們擔心韋皇後被廢,從而波及自己。
憂愁,無邊的憂愁,但憂愁和欲望交織到一起,邪惡就此產生。
在韋皇後的心裏,一直有一個比肩武則天的夢。
在宗楚客的心裏,一直有一個位極人臣、登峰造極的夢。
在安樂公主的心裏,一直有一個皇太女的夢。
在武延秀的心裏,卻深藏著一個光複大周王朝的夢。
現在四個人的四個夢想糾纏到一起,他們把矛頭對準了一個人,李顯。
在四個人的手下,恰好還有兩個天然人選——精通醫藥的馬秦客,燒得好菜的楊均,如果把兩個人的特長合二為一呢?
會是什麼效果?
公元710年六月二日,李顯神秘地死於神龍殿,享年五十四歲。這個能力平平甚至低下的平庸皇帝就這樣告別了自己的皇帝生涯。
李顯是怎麼死的,《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在前後細節上有所區別:
《舊唐書》:時安樂公主誌欲皇後臨朝稱製,而求立為皇太女,自是與後合謀進鴆。六月壬午,帝遇毒,崩於神龍殿。
《新唐書》:六月,皇後及安樂公主、散騎常侍馬秦客反。壬午,皇帝崩。
《資治通鑒》:散騎常侍馬秦客以醫術,光祿少卿楊均以善烹調,皆出入宮掖,得幸於韋後,恐事泄被誅;安樂公主欲韋後臨朝,自為皇太女,乃相與合謀,於餅中進毒。六月,壬午,中宗崩於神龍殿。
無論是哪一種說法,“李顯不是善終”都是鐵一般的事實。無論哪種說法都提到韋皇後和安樂公主,由此可見,李顯應該死於惡妻惡女之手。
或許有人會說,沒準兒,李顯就是自己突然暴病身亡。這個說法有沒有道理呢?我認為沒有,我堅定地認為李顯是死於惡妻惡女之手。這一點可以從改年號的細節中看出端倪。
在李顯死後兩天,他的年號被改了,由景龍改為唐隆。
改年號就意味著不正常嗎?
對,不正常,很不正常。
我們不妨看看李顯之前的一些皇帝是如何對待先帝年號的:
隋煬帝楊廣於隋文帝仁壽四年繼位,次年改元大業。
唐太宗李世民於唐高祖武德九年繼位,次年改元貞觀。
唐高宗李治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繼位,次年改元永徽。
李顯於唐高宗弘道元年繼位,次年改元嗣聖。
李顯於武則天神龍元年繼位,光複唐朝之後非但沒有立即更改年號,而且沿用了兩年。
而在李顯死後,他的年號被火速改為唐隆,這又意味著什麼呢?
曆史總是有驚人的相似,在一些曆史懸案裏麵,年號扮演著相同的角色。
與這一次改年號相似的還有一起:
宋太祖開寶九年十月十九日,太祖趙匡胤去世,兩天後趙光義繼位,隨即改年號為太平興國,而此時距離年末隻有70天。
匆忙改元的背後,隱藏著一起千古迷案:燭影斧聲。
那麼李顯之死是否也是疑案呢?答案在每個人的心中。
日子就是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隻要日子繼續,問題就不斷出現。
這時韋皇後也發現了日子裏的問題,本來她以為解決了李顯就解決了問題,現在她發現,解決了李顯是解決了問題,但是新的問題隨之而來:她如何控製住局勢?
李顯在時,她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因為李顯就是為她擋風的牆,現在牆不在了,她就要獨自在窗口受風。
想來想去,隻有利用外戚這一條路可以走,幸好,她早有準備。
在這之前她已經把自己的哥哥、族弟、族侄安排進了朝廷,同時還把兩個家族子弟發展為自己的女婿,現在到了起用他們的時候。
公元710年六月三日,韋皇後對外封鎖李顯的死訊,同時召集宰相到內宮開會,會議決定征召全國府兵五萬人進入長安戒備,這五萬人全部交給韋氏子弟掌管。
駙馬都尉韋捷(娶成安公主)、韋灌(娶定安公主)、衛尉卿韋璿、左千牛中郎將韋錡、長安縣尉韋播、郎將高嵩在這個時候走上前台。當然還有一個重要人物,禮部尚書同時也是宰相之一的韋溫,他是韋皇後的親哥哥。
或許有人要問,裏麵怎麼還有一個高嵩?
高嵩也不是外人,他是韋溫的外甥,也算韋皇後的自己人。
這樣,五萬府兵部隊就牢牢掌控在韋皇後的手裏,這是她的底牌。有了這張底牌,穩定局勢看起來並不難。
與此同時,李顯的遺詔也在緊張的起草之中。
詔書的起草工作由上官婉兒承擔,太平公主在一旁協助,經過兩人的商議,詔書的草稿擬成,大體內容如下:“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韋皇後主持政事,相王李旦參謀政事。”
這個權力布局比較對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的胃口,她們都想把相王李旦拉進後李顯時代的權力格局:太平公主出於親情和自己的利益考慮,上官婉兒則是向李旦示好,為自己的將來留條後路。
然而兩個人的如意算盤沒有打成,詔書的草稿很快被宗楚客否決。
宗楚客看完詔書草稿,馬上找到禮部尚書韋溫,語氣嚴重地跟他說:“相王輔政,於理不宜;且他跟皇後,是叔嫂關係,按照古禮,叔嫂不能說話,那麼他們同時出現在朝堂之上,該怎麼相處呢?”
所謂的“叔嫂不能說話”,隻是宗楚客的說辭,他有自己的私心,把李旦排除出去,那他跟韋溫就有了輔政的機會。
說到底,是為他們自己。
在宗楚客和韋溫的遊說下,韋皇後把相王李旦從輔政的位置上拉了下來,改為閑職:太子太師,相當於顧問,顧得上就問,顧不上就不問。
事情到了這一步,韋皇後認為差不多了,該是向天下公布李顯死訊的時候了。
六月四日,李顯的靈柩從神龍殿遷往太極殿。韋皇後召集文武百官向天下公布了李顯的死訊,然後登上金鑾寶殿,臨朝攝政,赦免天下,改年號為唐隆。在六月四日之前為景龍四年,在六月四日之後為唐隆元年。
曆來改年號都是皇帝的事情,而臨朝攝政的韋皇後卻自作主張改了年號,這隻能證明,這是一個淺薄至極、愚蠢到家的女人。
她想用改年號的方式將李顯這一頁快速翻過去,卻沒有意識到,有些事情太過刻意了,便是欲蓋彌彰。
改完年號後,韋皇後開始收買人心,她將相王李旦委任為太尉,這是位列三公的職位,不過也是虛職,形式大於內容。與相王李旦一起被任命的還有李守禮和李成器,李守禮是現存的武則天年齡最大的孫子,李成器則是相王李旦的長子,兩人都被封王,李守禮為邠王,李成器為宋王,他們跟相王李旦一起陪韋皇後讀書。
在這三項任命之外,韋皇後有一項重要任命,任命韋溫為全國警備及武裝部隊總監,這才是所有任命中最關鍵的。有了這個任命,韋皇後就把全國的兵權抓在了手中。
抓緊了嗎?看上去抓緊了。
在韋皇後改元三天後,十五歲的太子李重茂登基稱帝,尊韋皇後為皇太後,此時的他已經無年號可改,因為三天前韋皇後已經改過了。
別的皇帝都是先登基後改年號,唯獨韋皇後導演下的皇帝先改年號後登基,因此怎麼看這個皇帝都不是正版,而是山寨版。
而一般情況下,山寨版的壽命都不長。
現在韋皇後已經是高高在上的皇太後,她該滿意了吧?
不,她還不滿意,她還想比肩武則天。
曆史經驗證明,君子在某些朝代可能絕種,而小人在所有朝代遍地都是。
在武則天進行朝代更替時,君子不多,小人遍地,現在這個現象再次出現,一群小人開始為韋太後鼓吹呼喊。
小人的名單很長,核心人員有兵部尚書宗楚客、太常卿武延秀、司農卿趙履溫、國子祭酒葉靜能以及諸多韋氏子弟,他們一起勸說韋太後仿效武則天的先例,在南北禁軍和政府機關中任用韋氏子弟掌管,同時發展黨羽,京城內外連成一片。
韋太後馬上點頭同意,這正是她想要的結果,既然大家都這麼說,那就開始執行吧。
隨後宗楚客又給韋太後上了一道奏疏,在奏疏中他引用了一個圖讖,這個圖讖表明,韋太後應該革唐命,開創新的王朝。
要了親命了。
如果韋太後成功,李唐王朝就被腰斬兩次,前一次是因為武則天,後一次則是因為韋太後。
在宗楚客的奏疏中,還提到了三個人,一個是登基稱帝的李重茂,一個是相王李旦,另外一個是太平公主,這三個人是韋太後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而絆腳石始終是要被搬開的。
不久,宗楚客、韋溫、安樂公主又糾纏在一起,他們開始密謀,針對的便是三塊絆腳石,隻有搬開這三塊絆腳石,他們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隨後安樂公主的丈夫武延秀也加入了進來,他也想清除這三塊絆腳石,不過他還有更深層的目的,因為有人跟他說過:你應該中興大周王朝。
同床異夢,各懷鬼胎。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那麼黃雀的背後又是什麼呢?